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电子教案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019736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8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电子教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单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局面的形成,一、阶段特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1)政治领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祖国统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2)经济领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3)思想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

2、求是。,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建立民主政治,依法治国;“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4)文化领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5)外交领域:对外开放,在世界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主流;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长期对外开放政策;反恐问题上,与各国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徘徊中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1、拨乱反正,2、经济体制改革,3、对外开放,4、理论探求 邓小平理论,5、一国两制的设想与实践,二、基本线索,1、思想理论建设成就,2、社会

3、经济建设成就,4、民主法制建设成就,3、祖国统一大业,A、理论上: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B、政策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十一届六中全会,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C、行动上:拨乱反正。,D、提出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十六方针,进一步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5、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C、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利优势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历来是对

4、外开放的门户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 B、 C、 D、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环节是 A、强调在管理上的宏观调控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D、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8(01全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9(01广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A BCD. ,C,D,D,D,B,再见

5、,一、思想理论建设成就(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文革后两年的徘徊:,(2)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等做出了重大决策。,B、经济急于求成,继续犯“左”的错误,坚持“凡是”(实质),(1)针对“两个凡是”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A、“左”的指导思想:,2、成就:,背景、目的、内容、性质、影响。,(3)拨乱反正,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4)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5)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两次结合

6、的飞跃结晶。各自形成过程。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和贡献.,坚持文革的“左”倾错误,背景:文革结束,但“左”倾错误继续发展。 目的:纠正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性质:一场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见教材。,1(2007全国文综二)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A标志着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2(2007广东文科基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3(0

7、3江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 A、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4(03广东文综)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场讨论的历史作用是 A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B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平反了一大批重大冤假错案 D正确评价了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是非功过,C,C,C,A,5、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中国革命的正确道

8、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C、坚持民主集中制 D、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 6.“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突出反映了 A、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维护 B、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 C、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盛行 D、党内始终存在两条路线的斗争 7、2005江苏历史)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钱 B四项基本原则 C 改革开放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8、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于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一

9、届三中全会 9.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在科教文化领域进行大力整顿,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1978年初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A B C D,B,C,D,A,C,A、思想路线:指导方针、高度评价;,B、政治路线:停止、伟大决策;,C、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形成党第二代领导集体;,3、意义:,A、伟大转折;,B、标志(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C、第二代;,1、背景:,A、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某些方面有所发展;,B、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出现了全新的面貌;,C、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

10、基础;,D、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经济建设急于求成;,2、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北京),返回,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工作重心的几次转移。 思路: 弄清几次转移,叙述时候要有转移的背景,转移的对策,转移的结果. 第一次:1927年 ,大革命失败后,党人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 1949年,解放战争和民主革命胜利在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工作的中心. 解决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建国后顺利建

11、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 1957年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造成建国和建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第四次: 1978年,结束文革,经过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A、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90年代的任务,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形成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出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12、。,1、酝酿:,文革后期,邓小平全面整顿。事实蕴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2、产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开始实行改革开放。,3、逐步发展:,1978-1982年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迈出步伐(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沿海兴办经济特区)。,4、进一步发展:,A、1982-1987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推广到城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B、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部署。,5、走向成熟:,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的飞跃结

13、晶。各自形成过程。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结晶: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即邓小平理论. 形成过程:(1)毛泽东思想: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人从城市转入农村,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割据革命道路,这一道路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指导革命走向胜利.中共七大写入了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邓小平理论:文革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人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原则,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共十五大上写入了党章.

14、 相似点:从农村开始,在战胜左右倾中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发展历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发展. 不同:内容上前者主要是关于革命,后者是关于建设。,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过程. 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于遵义会议,开始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到中共七大第一代领导集体完全形成。这一代集体主要是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这一代主要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始于中共十四大 ,确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这一代的主要贡献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三个代表等重要结晶。

15、,二、社会经济建设成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1、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进行一系列整顿,经济得到较快恢复,某些方面有所发展。,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前提、内容、目的、目标、实质。,(1)概念:,(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安徽、四川),A、方法:,人民公社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一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第二步),B、作用:,调动,解放,推动,C、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A、指导思想: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1979,全面展开1985,B、内容

16、:,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a.所有制结构,b.管理体制,A、前提:,独立自主,B、原则:,平等互利、互守信用,C、根本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解放发展生产力,D、内容:,吸收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E、格局:,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1979年二省-1980年四特区(1988海南)-1984年14沿海开放城市-五个沿海开放区-广大内地,5、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农业、工业、外贸、其他,6、十四大规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推动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各地区的共同富裕。,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