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变动成本法概论PPT37页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967075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13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变动成本法概论PPT3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变动成本法概论PPT3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变动成本法概论PPT3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变动成本法概论PPT3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变动成本法概论PPT3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变动成本法概论PPT3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变动成本法概论PPT37页(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变 动 成 本 法,尤晟 122049 蒋思聪 122045,一、变动成本法概述,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概念 变动成本法的历史变革 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概念,变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即变动生产成本,而把固定制造费用即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处理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为前提,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即全部生产成本,而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的一种

2、成本计算方法。,变动成本法的历史变革,1836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工厂就出现了它的雏型。 法国的斯特劳斯别尔格在1876年曾公布过直接成本法的初步设想。 英国人则强调1904年在英国出版的会计百科全书中已经记载了与变动成本法有关的内容。 据美国权威的柯勒会计辞典记载,第一篇专门论述直接成本法的论文是由美籍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N哈里斯撰写的,刊于1936年1月15日的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公报。,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重新认识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概念 说明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的依据 说明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的依据,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产品成

3、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销售成本不同 盈亏确定程序不同 对产量决策的影响不同,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变动成本法要求进行成本性态分析 完全成本法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类,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例】设某企业没有月初存货。当月只产销甲产品,产量50件,销量30件,月末结存20件。甲产品销售单价1000元。成本资料如下:,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存货成本的构成怎样? 制造成本法:存货成本=240200=4800 变动成本法:存货成本=200200=4000,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销售成本不同,销售成本是当期售出产

4、品的生产成本,通用公式是 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变动成本法下的销售成本 =售出产品的变动生产成本 如果各期变动成本水平保持不变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 完全成本法下的销售成本 =售出产品的变动成本+售出产品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各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成本水平相同,且生产量相同),销售成本不同,接上例:,盈亏确定程序不同,盈亏确定程序不同,变动成本法使用的中间指标是边际贡献,盈亏确定程序不同,完全成本法使用的中间指标是销售毛利,对产量决策的影响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企业的产量波动对利润的影响是很大的。当产量增加幅度较大时,就会摊薄包括在生产成

5、本中的固定制造费用的单位产品承担量,从而使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这种情况下,即使销量不变或者减少,也有可能在利润表中出现利润增加的情况。这可能会让管理者做出继续增加产量的错误决策。 在变动成本法下,因为产品的生产成本是按照变动成本来计算的,所以产量的增加并不会导致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化,而利润在超过盈亏平衡点后会与销售量呈现出一个正相关的变化趋势。按照变动成本法做出的产量决策会更多的考虑到产品的销售情况,比较符合现代管理会计中以销定产的观念。,三、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税前利润的影响,某期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税前利润的差额=该期完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该期变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 出现该税前利润差额的原因:

6、 固定性制造费用,(1)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的公式: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营业费用 = 营业利润。其中,营业成本= 本期销货成本(完全生产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 + 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 - 期末存货成本;营业费用 = 非生产成本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 (2)变动成本法下计算税前利润的公式: 营业收入 - 变动成本 - 固定成本 = 营业利润。其中,变动成本 = 本期销货成本(销货中的变动生产成本)+ 变动非生产成本 = 单位变动成本本期销售量 + 单位变动非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固定成本 = 固定生产成本 + 固定非生产成本= 固定性制造费用 + 固定性销售费用 +

7、固定性管理费用 + 固定性财务费用,根据(1)-(2),可以得到: 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 =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包含的固定制造费用-完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包含的固定制造费用 =末存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初存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 (特殊情况下,期末、期初存货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相同,讨论题1),一般规律: 假设:1、产品的生产稳定;2、单位产品成本稳定;3、收入、成本、费用稳定;4、存货发出遵循先进先出法。 (1)如果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等于期初存货包含的制造费用,那么按两种成本法确定的税前利润必然相等,即税前利润差额等于0。 (2)如果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

8、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大于期初存货包含的制造费用,那么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税前利润一定大于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税前利润,即税前利润差额必然大于0。 (3)如果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小于期初存货包含的制造费用,那么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税前利润一定小于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税前利润,即税前利润差额必然小于0。,联系实际情况: (1)当期末存货量不为0,而期初存货为0时,完全成本法确定的税前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确定的税前利润,即税前利润差额大于0。 (2)当期末存货量为0,而期初存货不为0时,完全成本法确定的税前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确定的税前利润,即税前利润差额小于0。 (3)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

9、货均为0时(产销绝对平衡),完全成本法确定的税前利润等于变动成本法确定的税前利润,即税前利润差额等于0。,联系实际情况: (4)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均不为0时,前后期固定生产成本和产量均不变,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单位期末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与期初存货的相等,则税前利润差额的性质取决于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的数量关系(或产销平衡关系)。 1、期末=期初,相等 2、期末期初,大于0 3、期末期初,小于0,结合讨论题说明1(完全成本法),结合讨论题说明1(变动成本法),产量稳定、销量变动。 (1)如果期末存货大于期初存货,即产量大于销量时(2008年),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利润小于按完全成本法计

10、算的税前利润。这是因为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随着存货的转移而被转入下一期,其差额等于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乘以期末存货比期初存货增加的数量。 (2)如果期末存货等于期初存货,即产销平衡时(2009年),则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下的税前利润相等。这是因为在产量稳定和成本消耗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各年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是相等的,期末存货与期初存货中包括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也相等。 (3)如果期末存货小于期初存货,即销量大于产量时(2010年),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利润大于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利润。这是因为变动成本法仅承担本年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而完全成本法除了承担本年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外,还需承担以前

11、年度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结合讨论题说明2(完全成本法),结合讨论题说明2(变动成本法),销量稳定、产量变动。 由于此前已经详述了产量稳定、销量变动情况下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税前利润的影响,道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只是将销量稳定、产量变动情况的特点作如下说明。这种情况的特点是:销量稳定意味着各年的销售收入相同;而产量变动则意味着在完全成本法下各年的单位成本不同。因为各年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相等,而产量不同,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同。,总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一定期间内产品的生产量和销售量不相等,采用两种成本计算方法据以确定的税前利润必然会发生差异。但从较长期间看,这些差异又可以相互抵消。,四、两种

12、成本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变动成本法 优点: 能够提供各种有用的会计信息,有利于进行正确的预测和短期决策 能够使管理当局更加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便于分清各部门的经管责任,有利于进行成本的控制和业绩评价。 将固定制造费用列作期间成本,从贡献毛益总额中减除,简化了产品成本计算,避免了固定成本分摊中的一些主观随意性。 缺点: 变动成本法不符合传统成本概念的要求。 变动成本法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四、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完全成本法 优点: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采用完全成本法可以大大刺激企业加速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完全成本法是会计准则要求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 缺点: 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利润额与销售量不相关,无法评价销售人员业绩。 不利于规划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 固定制造费用分配手续繁重、分配方法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导致过度生产。,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