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ppt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966130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七章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七章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七章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七章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ppt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主要议题:,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理念,创造教育的发展沿革,什么是创造教育,一、什么是创造教育,关于创造教育,一般有四种看法: 1. “创造学教育”观 有人认为,创造教育就是创造学教育,即将创造学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加以传授 或者以讲座、报告等形式传播普及创造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把创造教育和创造学等同看待。 2.“活动”观 有人认为,创造教育是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创造发明活动,这类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外以 以课余小组形式进行,也可结合劳动、科技、自然等副课开展活动。通过此类创造教育,学生有可能获得一些创造发明成果,但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计划等关系不大。

2、,3.“方法”观 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创造教育是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原则和教育方法。他们认为,创造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但并没有特定内容,而要靠老师们结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4.“综合教育”观 多数研究者认为,创造教育是一种广义的综合性教育。许立言提出:“现代创造教育是依据创造学研究,采用创造学揭示的有关创造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教育活动的一种新教育。”徐方瞿和庄寿强采用了类似的表述,认为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精神、激发创造思维、 增长创造才干、开展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造教育。 在上述观点中,“综合教育”观

3、赞同者最多。,我的界定:,创造教育是根据创造学的原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激活他们的创造潜能的教育活动。,创造教育的分类,依据涉及的范围分类: 1.狭义的创造教育:指创造学范围内的创造教育,包括创造学知识体系的传授与教学、创造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造发明活动的组织开展。 2.广义的创造教育:指涉及所有教育领域的创造教育,既包括创造学范围内的创造教育,还要将创造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到各门学科教学活动中去,应用到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在内的一切教育领域和全部教育活动中去。,依据教育对象与层次分类:,1.学前创造教育 2.中小学创造教育(普通创造教育) 3.高等创造教育 4.成人(职业)创

4、造教育,依据教育任务分类:,1.普及型创造教育:是指以普及创造学知识为主的创造教育,其主要形式包括报告、讲座、各种创造发明活动,或者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各种传播手段进行宣传。 2.基础性创造教育:指以传授创造学知识为主的创造教育,这一类只涉及创造学本身,任务是让受教育者掌握创造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其他类型的创造教育和深层次的创造学研究打下基础。 3.应用性创造教育:指应用创造学的原理与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创造教育。这一类包括两方面:一是应用创造学的原理与方法在各专业、各课程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二是应用创造学的原理与方法开展各种测验、实验或试验,开展教育科学

5、研究。,二、创造教育的发展沿革,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理念,创造教育的发展沿革,什么是创造教育,(一)美国、日本的创造教育发展,现代创造学以美国、日本最典型。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在创造学理论与方法方面重视思维的自由活动,视发明创造为联想、直觉、灵感等的结果,以美国奥斯本的智力和戈登的类比启发法(原型启发法)为典型。日本在创造学理论和方法倾向于思维的实际操作,寄发明创造于材料的收集与处理,如发现法(卡片排列法),以川喜田的KJ法为代表。,美国是创造学的发源地。其标志就是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的奥斯本于1941年出版的思考的方法一书。 因为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因此较少保守思想,无论是社会还是公众,也不

6、管是学术界、教育界还是企业界,对创造都持一种接纳和欢迎的态度。1953年,奥斯本出版了创造性想象一书,该书共发行了1.2亿册,还被译成20多种文字,从而进一步引起人们对创造性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组建了十几个“创造学研究中心”,如吉尔福特领导的南加利福尼亚“能力研究设计中心”、奥斯本和帕内斯领导的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跨学科创造力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中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训练而得以提高,而且这种训练的效果待训练结束后还会持续产生作用。,美国,美国的教育界致力于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推进创造教育,对人们的创造思维训练及创造力的开发

7、始终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 在大学教育中,除了前面提及的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外,1949年奥斯本又在布法罗大学开办了“创造性思考”夜校。随即,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许多著名大学及军事院校,也都相继开设了有关创造学的训练课程。到目前为止,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创造性训练课程。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上的创造力训练也得到很大的发展。1954年由奥斯本发起成立了“创造教育基金会”。继1970年成立“创造性领导中心”之后,又在1978年成立了“创造性学习中心”。于是,各大企业、大公司均设立了创造力训练部门,海、空军也在全国设立了数百个培训点,将创造性想象列为军官的必修课。,

8、日本,日本对于创造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55年创造工程由美国传入日本后才开始,但其发展速度却很快,而且收效很大,到20世纪70年代,其在创造学的研究、教育及应用方面,就已经超过了美国。 日本国土面积较小,物质资源也相对匮乏,这对他们的经济发展不利。因此,日本政府对开发人的创造力极为重视,把它视为立国之本,把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振兴维系在开发本国国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上。1983年,日本首相福田纠夫亲自主持内阁会议,并作出专项决议,其核心就是确认“创造力开发是日本通向21世纪的保证。”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是其突出特点。但是日本的这种学习决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模仿,模

9、仿只是学习的第一步,紧接着就是消化、吸收,进而改进、创新,直到后来居上,这就是特色鲜明的日本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效地缩短了发展的周期,为日本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同时也为世人所公认。同样,在创造学的研究和发展上也走过了相同的道路。,日本在创造学知识的普及与应用方面,当之无愧是世界一流的。他们除了有全国性的“日本发明学会”和“日本创造学会”之外,其突出的做法就是真正相信蕴藏在每个人头脑中的创造潜力是能够开发出来的,在国内掀起了“全民皆创”的开发全民族创造力的热潮。成立了许多民间的创造发明组织,如“日本发明协会”、“日本妇女发明家协会”、“全国发明妇女协会”等。这些组织经常在全国各地举办各种发明竞赛活

10、动,并开办各种创造发明学校,什么“星期日发明学校”、“幽默发明俱乐部”等等,真是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其中还为幼儿创办了“日本创才学园”。其实更大的工程在于企业的内部。不少企业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创造机构,如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公司,其总部设立“创造发明委员会”,其下属的各部门都设有“创造发明小组”。这些小组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创造发明设想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也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二)中国创造教育的发展,中国的创造教育思想古已有之,“五四”前后曾形成创造教育研究的一次“小高潮”。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30、40年代更是大力倡导和实践创造教育,但因战事连绵而未能产生预期的效

11、果。新中国成立后的30余年,又因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和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创造教育趋于沉寂。 1毕义星.我国古代的创造教育思想J.山东教育,2001,(7-8). 2王伦信.创造教育理论研究回溯以民国时期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改革开放三十年创造教育的发展,1.复兴阶段(1978-1984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它奏响了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序曲,1979年人才学首先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随着人才学研究的深入,如何评价和培养创造型人才问题很快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共同关注的问题。恰好这时创造学也从日本传入了中国,创造教育随之走上了历史舞台。1983年,具有里

12、程碑意义的全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在广西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国创造学研究会筹委会,对创造学的研究和应用普及进行了部署,提出了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学理论体系”的鲜明主张。此后,一些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和教师也开始了创造教育研究的艰辛跋涉,成为新时期我国创造教育的开路先锋。尽管人数不多,且分散于各地,但他们是我国创造教育的“播火者”和第一代学者,其历史贡献不可抹杀。,2.拓展阶段(1985-1998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明确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

13、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应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新型人才。”这是建国后首次将“勇于创造”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使得全国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创造教育、课外活动中的创造教育、专门创造课的创造教育都空前活跃起来。在这一阶段,中国发明协会和中国创造学会相继诞生分别于1985年、1994年成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创造教育的发展。中国发明协会先后成立了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和高校创造教育分会,中国创造学会成立了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一大批学者和大、中、小学教师聚集到学会的麾下,第二代学者群迅速形成,并成为目前我国创造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3.攀升阶段(1999-),这是我国

14、创造教育发展的黄金期。其核心推动力有三:一是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鲜明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教育在随后的新课改中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在奋力走出“应试教育”困局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二是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明确了坚持教育创新,必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三是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全面推进,创造教育进入攀升阶段,创造教育研究全面展开,加速了

15、创造教育研究的第三代学者群的成长。,(三)中国创造教育的主要成就,1.创造教育理论不断拓展,发表了一批具代表性的论文论著 中国创造教育从复兴开始,各级各类创造学和创造教育研究逐步拓展,不断深入,包括不少国家级课题研究。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资料,“八五”至“十一五”期间,有关创造教育研究课题总数为133项,包括国家课题24项,教育部规划课题109项。其中影响较大的为中央教科所牵头、二十多个省参与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在全国各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多经验,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课题组编写的创造教育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不断

16、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少有代表性的创造教育研究成果得以发表。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知,1979-2008年,有关“创造教育”、“创新教育”或“创造力开发”为主题正式发表的文章达9715篇。据国家图书馆检索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创造学和创造教育著作达1000多册。,2.创造教育组织不断发展,涌现了一批具示范性的教育基地,中国发明协会把“普及创造学知识,促进创造力开发和研究活动”写进协会章程,成立了创造教育分会。中国创造学会下设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从胎儿至老年人之间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创造力开发系统研究,建立了团体会员单位、实验基地、发明创造学校(院)、创造工程院(所)、培训中心(基地)近300个,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创造教育研讨活动,有力促进了创造教育的发展。在风起云涌的创造教育大潮中,涌现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性的基地,如国家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四部委先后联合命名的两批共200多家“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少工委联合命名的百余家“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中国教育学会劳动与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命名的一批“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