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合同法律法规}六讲汉代法律制度下某某某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965979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33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合同法律法规}六讲汉代法律制度下某某某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20年){合同法律法规}六讲汉代法律制度下某某某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20年){合同法律法规}六讲汉代法律制度下某某某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20年){合同法律法规}六讲汉代法律制度下某某某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20年){合同法律法规}六讲汉代法律制度下某某某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合同法律法规}六讲汉代法律制度下某某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合同法律法规}六讲汉代法律制度下某某某(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汉代法律制度(下),葛少芸,四、汉代立法活动汉律60篇 (一)西汉立法活动 两汉法律的主体部分是以九章律为核心的汉律60篇。这是西汉高祖与武帝两代制定的,在两汉时代前后沿用了400年,尽管在此期间也曾有过一些其他立法活动,但大都是对汉律60篇的补充。 1、九章律 汉朝最早的立法活动可上溯至刘邦称帝前的“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部进入关中,鉴于秦王朝急政暴敛、严刑酷法致使其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为了争取民心,建立政权,,巩固统治,便与百姓约法三章,即: “即杀人者偿命,伤人与盗窃抵罪,废除其余秦法。”这是西汉政权立法的开端。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统治的需要,“约法三章”的简略内容自然不

2、能适应变化后的新情况。于是西汉政权建立伊始,刘邦遂命相国萧何等人制定九章律。 九章律的篇目内容,是在李悝法经6篇的基础上,直接承袭而又删并秦律,新增兴、厩、户 3篇纂修而成 九章律作为部以刑为主的综合性法典,是汉律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核心部分。,正如汉书宣帝纪文颖注所说:“萧何承秦法所作为律令,律经是也。” 2、傍章律18篇 汉高祖刘邦建立政权初期,除命萧何制定九章律外,还就其内容所未能涉及者予以补充,分别进行了军法,“章程”、“礼仪”等方面的立法活动汉书高帝纪(下)载: “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纶。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叔孙通所制“礼仪”,即增补九章律所未

3、能涉及的傍章律18篇。汉书礼乐志亦称:“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藏于理官”,说明傍章律18篇是与萧何所定九章律附录在一起,作为司法官员掌握运用的一种法律。收藏保管于法官之处,故其称之为“傍章律”。 与九章律以刑为主、重在罚罪的内容不同,傍章律18篇则主要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礼仪法度。具体篇目内容已不可考,但据资治通鉴汉纪(三)的部分记述, 傍章律的主要内容,与秦代的礼仪法度是一脉相承的,大体包括朝廷,宗庙,君臣,尊卑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封建等级秩序方面的法律规定,3、越宫律27篇与朝律6篇 自汉高祖刘邦统治时期进行一系列立法活动之后,相继在位的惠帝,高后及文、景二帝各代,基本都奉行“镇以无为”

4、“务在宽厚”的统治政策,未再进行大的立法活动。 到汉武帝即位以后,经过汉初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创造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重用张汤、赵禹等人,再度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据魏书刑罚志载,当时一共增立律文50余篇。其中最重要的立法,即张汤主持制定的越宫律27篇和赵禹主持制定的朝律6篇前者是关于宫廷警卫方面的专门法律,后者是关于朝贺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 以上汉律60篇, 九章律是以刑为主的综合性法典,是该法律体系最主要的核心和主干,其他分别为各方面的专门法典。其中傍章律作为礼仪法度方面的专门法典,是九章律的,重要补充;越宫律与朝律

5、分别作为宫廷警卫和朝贺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典,则共同构成了汉律60篇的主要内容。 (二)东汉立法活动 王莽改制,推行新法,不久被光武帝刘秀废除,汉律又得以恢复;其后虽有一些删修整理汉律的活动,但据魏书刑罚志概括言:“后汉二百年间,律章无大增减”。 刘秀推翻王莽统治,成为东汉帝国的开国之君后,后汉书循吏传记载,他“解王莽之繁密,还汉室之轻法” ,废除王莽之苛法,沿袭西汉之九章律。东汉王朝在近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虽然主要是继承了汉律,但也有一定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释放奴婢,二是减轻刑罚。 奴婢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由来已久,秦朝就有大量奴婢,西汉王朝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据记载,汉元帝时仅

6、京师一地的官奴婢就达十万之众,这还不包括大量的私人奴婢。东汉初期,官私奴婢仍大量存在,这给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光武帝刘秀出于恢复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曾多次颁布释奴法令。例如,建武六年十一月,“诏王莽时吏人没人为奴婢不应归法者,皆免为庶人”。建武十一年十二月,“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建武十三年十二月,“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 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批解放奴隶的皇帝,法令不仅是合乎人道而且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对政局的稳定、生产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他的行动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东汉王朝的统治者接受了王莽

7、新朝因苛法酷刑而致灭亡的历史教训,多次颁布减刑的诏令。如建武二年,光武帝诏曰:“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其与中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省刑法。”(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来,光武帝还多次发布减刑令。光武帝之后,东汉王朝的历代皇帝也曾颁布减刑令。据统计,东汉时期各代皇帝共发布了减刑诏书五十余件。应该说,东汉时期的减刑措施对争取民心、缓和阶级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历史进步性当然可以肯定。,五、汉代法律形式 两汉法律形式有:律、令、科、比 (一)律 汉代基本的法律形式,相当于后人所说的 “法典”, 具有适用的普遍性及相对的稳定性。 汉代除九章律外,还有如下比较专门的“律”,如关于宫廷警卫的

8、越宫律,关于朝贺制度的朝律,关于诸侯助祭贡金的酎金律,关于禁止诸侯窃服宫中饰物的尚方律,关于对地方官进行考核的上计律,关于严禁擅自仕于诸侯的左官律,关于铸钱的钱律等等。,另外,还有与“律”性质相近的专门法,如沈命法、相坐法等。 2令 令是皇帝的诏令,这是汉律的重要渊源之一。它是由皇帝根据需要而随时颁布的一种灵活的法律形式。其法律效力超过“律”,可以取代“律”的有关规定。汉代的“令”既多又广,据汉书刑法志记载,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令”即有三百五十九章之多,到汉成帝时已“百有余万言”了。,又据汉书宣帝纪如淳注:“令有先后,故有令甲、令乙、令丙”。说明到汉宣帝时,因苦于诏令的浩繁,不得不对其加以

9、分类整理,编辑为令甲、 令乙、令丙三部。 汉代的“令”所包含的内容也特别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以下“令”目中可知一斑:宫卫令(有关皇帝警卫的),金布令(有关府库钱帛的),狱令(有关监狱管理的),廷尉挈令(有关审判程序的),棰令(有关刑具的),祀令,(有关祭祀的),品令(有关官秩的),田令(有关租税的),复马令(有关养马免除徭役的),缗钱令(有关商业税收的),等等。 3科 科是对某类事的某一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汉代的科由秦的课发展而来.数量很多.据 后汉书陈宠传载:”汉兴以来,三百二年.宪令稍增,科条无限.”可见,汉代”科”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已广泛使用。 曾宪义、

10、 郑定、 赵小耕又认为: 在汉代, “科”,是寓于律、令、比中的事条项目, 不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形式。 4、比 比是指案例、判例,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可以比照判决的典型案例进行司法审判。后汉书桓谭传注云:“比谓类例”。说明“比”是用来比照判案的典型判例。比又称“决事比”。 周礼秋官大司寇郑玄注云:“若今律其有断事,皆依旧事断之;其无条,取比类以决之,故云决事比。”,这是说把从前判决的案例作为司法实践的依据。“ 比”的形式较为灵活,故为司法官所乐用。由于当时司法官普遍采用判例断狱,故“比”的数量日增,汉书刑法志记载,至武帝时,“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结果造

11、成“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 的局面,足见当时“比”量之多。汉代的“比”已基本散佚,传世古籍中只有零星记载。 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湖北张家山汉墓的竹简中有奏谳(厌:审判定罪之意)书,就是一部判例集,可能与汉代的“比”为同类。,六、汉代法律的主要内容(一)刑事法律 1、刑法原则 2)“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这是指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首谋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或作证。在论语子路中已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之说。秦简法律答问也禁止子女控告父母,奴婢控告主人,但不很严格。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董仲舒根据春秋经义,肯定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合法性。至宣帝时,正式把“亲亲得相首匿”作为刑

12、法原则确定下来。汉书宣帝纪说,,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规定:“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祖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这一规定,首先是限定在一家之内,即祖孙三代,夫妻之间;其次是卑幼首匿尊长一概不论,尊长首匿卑幼犯罪者,一般犯罪可不负刑事责任,死刑案件则上请廷尉,由其决定是否追究首匿者罪责。这个刑法原则不仅一直延续到清代,而且时有发展。 西方关于容隐权的立法规定,关于亲属拒证权制度,以及对我国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加以传承与改造,以期在我国构建具有中国国情的亲属拒证权制度。 4)贵族官员有罪先请也即上请原则 上请制度就是在贵族官僚犯罪之后

13、,一般司法机关不得擅自审理,必须通过廷尉直接奏请皇帝裁断,皇帝可以根据犯罪者的具体情况如和皇室的亲疏关系、现任官职的大小以及功劳大小等,来决定如何减免其刑罚。它上乘周礼“八辟之法”等保护奴隶主贵族等级特权之法,礼之等级,名分,下启魏晋隋唐的议、请、减、赎等封建等级特权制度。汉高帝七年,“令郎中(皇帝的侍卫官)有罪耐以上,请之”,这是汉朝实行“上请”制度之始。 从史料看,汉朝上请制度实行的特点是适用面越来越宽。一是享有此项特权的人越来越普遍,由宫内到宫外,由京师到地方,由高层官员到低级官吏;二是此项制度适用的罪行也从重罪到轻罪,面越来越广。如西汉时期,享有上请的,对象为郎中或六百石以上的官吏和公

14、、侯及其子孙;适用上请的范围,一般为耐罪以上(二年徒刑以上),耐罪以下则通过赎免办法来免除其刑罚。东汉初期,光武帝下诏:“吏不满六百石,下至墨绶长、相,有罪先请”。而据郑玄周礼秋官小司寇的注解,还包括宗室与廉吏。同时,应请之罪也不仅仅是耐罪以上,而是不论什么罪都可通过上请得到减免。这说明汉朝比秦朝更为注重保护地主官僚贵族的特权。,2、刑罚制度 文景时期的肉刑改革 (1)肉刑改革的历史背景 自战国至秦朝,封建制度已经逐步确立。在法律制度上,封建制的法也已经取代了奴隶制的法。但是就刑罚体系来说,战国和秦朝却依然沿用旧的奴隶制五刑,只是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又补充增加了许多新的刑罚种类。这样一来,新旧

15、刑罚混杂,层次体系不清,使刑罚制度显得杂乱无章。,西汉初年,基本采用秦朝的刑罚制度,继续使用黥、劓、斩左右趾等肉刑,对死刑也仍保留了残酷的执行方法。如汉书刑法志记载:“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文帝以前,虽不时也实行改革刑罚的措施,如吕后缩小了夷三族的适用范围,并废除了“具五刑”,但刑罚体制与秦相比并无本质的区别。,建立在秦帝国废墟之上的西汉王朝,在开国之初面临着重重社会矛盾。政权初建,国基未稳,统治者无暇也无力对刑罚制度作大的变动。随着政权的巩

16、固,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严刑峻罚的做法招致了众多的批评。特别是肉刑,不仅是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而且阻塞了犯人的自新之路,带来不少社会问题。因此,改革肉刑成了法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帝继位后,进一步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矛盾大大缓和,终于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治”时期,为改革刑制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社会条件,而缇萦上书更促进了这一改革。,(2)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汉书刑法志的记载,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应当处刑,被逮系长安下诏狱。临行前懊恼五个女儿,遇事急不能有所帮助。他的小女儿缇萦闻言“自伤悲泣”,乃一路随父到长安,上书给皇帝说:“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由也。”为了赎抵父罪,“妾愿没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文帝看后也感到:“夫刑至断支(肢)体,刻肌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