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登飞来峰练习【人教版】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0965828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登飞来峰练习【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登飞来峰练习【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登飞来峰练习【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登飞来峰练习【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登飞来峰练习【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登飞来峰练习【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飞来峰一、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2.关于作品:这首绝句,是王安石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上的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上的塔时的感想。3.关于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

2、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文意奠定基础。1.多媒体展示古诗。(1)读出古诗的节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两人读,并正音)(3)齐读一遍。(4)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5)再现古诗画面。(6)质疑问难。三、诵读诗歌,理解内容设计意图此环节

3、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感悟诗歌的内容。1.解读 第一、二句(1)读诗句。(2)理解词语。寻:千: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闻说:鸡鸣见日升:(3)整句诗的意思是:(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5)指导朗读。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2.解读第三、第四句。(1)齐读第三、第四句。(2)理解词语。不畏:缘:(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3.整体理解诗意。四、诵读诗歌,感悟哲理通过联系王安石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感悟深刻的哲理。1.“浮云”的典故。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

4、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2.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3.深层次理解“不畏”。王安石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奸邪小人,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4.理解“最高层”。“最高层”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是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豪迈的气势。6.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五、个人反思1、 默写登飞来峰。2、 阅读登飞来峰回答问题。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 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