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课件教学教案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0965093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源辨识课件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危险源辨识课件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危险源辨识课件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危险源辨识课件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危险源辨识课件教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危险源辨识课件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源辨识课件教学教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危险源辨识方法及控制措施,主要内容,危险源相关概念与定义 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的分类 风险评估 风险控制,一、相关定义,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 工作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人、机、环、管、物几个方面,包括机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环境因素和安全管理的缺陷。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即确认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特性即危险源的类别及其造成的事故的类型) 。 疾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二、危险

2、源辨识,危险源存在的根源 调查伤亡事故的原因发现,大多数伤亡事故都是因为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引起的,并且这种过量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释放大多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 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止事故就是消除、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 应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危险源的分类,物理性危险源,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化学性危险源,生物性危险源,心理、生理性危险源,行为性危险源,其他危险源,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设备、设施缺陷 防护缺陷 电危害 噪声危害

3、 振动危害 电磁辐射 运动物危害 明火,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粉尘与气溶胶 作业环境不良 信号缺陷 标志缺陷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易燃易爆性物质 自燃性物质 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 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 致害植物 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源,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 从事禁忌作业 心理异常 辨识功能缺陷 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源,指挥错误 操作失误 监护失误 其他错误 其他行为性危险源,行为性危险源,其他危险源,2. 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

4、机械伤害 起重伤害 触电 淹溺 灼烫 火灾 高处坠落 坍塌,冒顶片帮 透水 放炮 瓦斯爆炸 火药爆炸 锅炉爆炸 容器爆炸 其它爆炸 中毒和窒息 其他伤害,三、风险评价,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火灾或爆炸; (2)冲击和撞击; (3)中毒、窒息和触电; (4)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 (5)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6)人机工程因素; (7)设备的腐蚀、缺陷; (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风险评价方法的类别 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公式为 :D=LEC (本单位采用) 2、事件树分析(ETA); 3、事故树分析

5、(FTA); 4、火灾爆炸风险指数评价 5、帝国化学(IDI)危险度评价法 (蒙德法) 6、日本危险度评价法(六阶段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危险性,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 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D 危险性分值 D=LEC,在选择风险评价方法时应明确的几个问题,风险评价方法不是一个单一的、确定的分析方法; 选择恰当的风险评价方法时,并不存在“最佳”方法; 风险评价方法并不是决定风险评价结果的唯一因素;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依赖于评价人员对评价方法的不断了解和实际评

6、价经验。,四、风险控制,风险控制,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1)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2)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风险控制,(1)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实现本质安全。 选择其他工艺过程,从根本上消除现有工艺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改造现有的工艺过程,消除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用危险性小的物质、原材料代替危险性大的物质、原材料。 通过改善环境,改进或更换装备或工具,提高装备、工具的安全性能来保证安全。,风险控

7、制,(2)抑制(遏制)危险、有害因素 将系统封闭起来,使有毒有害物质无法散发出来。 机器的旋转部分加装挡板。 在噪声大、粉尘重的场所使用隔离间等措施来抑制危险、有害因素。,风险控制,(3)修订或制定操作规程 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很大,因而通过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尤其是工作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规定适当的作业步骤,使作业人员按步骤、按顺序操作,对于保证安全非常重要。通过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可以尽可能避开认为危险性较大的操作步骤,提出更为合理、安全的操作步骤,并以标准操作规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作业人员有章可循,按程序操作。操作规程中应写明各步骤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对应的控制方法,最好指出操作不当可能带来的后果。,风险控制,(4)减少暴露,降低严重性 控制措施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个体防护用品。可以通过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等措施来减少暴露,降低严重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