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第18章对外经济关系及其发展战略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906501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PTX 页数:81 大小:17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发展战略}第18章对外经济关系及其发展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企业发展战略}第18章对外经济关系及其发展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企业发展战略}第18章对外经济关系及其发展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企业发展战略}第18章对外经济关系及其发展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企业发展战略}第18章对外经济关系及其发展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发展战略}第18章对外经济关系及其发展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发展战略}第18章对外经济关系及其发展战略(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章 对外经济关系及其发展战略,授课:涂晓今,内容提要 所谓商品输出,是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及其他落后国家和地区倾销工业加工品,以获取高额利润。它主要存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重要经济特征之一。所谓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为了更有利地占领市场、取得利润或其他经济政治利益,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它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生产资本输出,二是借贷资本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本输出不仅在数量上急速增长,而且在结构和流向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出一系列新现象

2、和新特点。资本输出对输入国和输出国都具有双重后果。,对外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货物、服务和技术等的交换活动,是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国际分工和经济联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从国家角度,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外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现象、新特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构成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世贸组织有其自身的宗旨、基本职能、基本原则及目标,并规定了成员国或地区加入WTO后应享受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及出现贸易争端的解决程序。,贸易保护主义,是

3、指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关税、进口配额、外汇管制、烦琐的进出口手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都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第三次贸易保护主义高潮,主要是通过非关税限制的行政法律措施和对不盈利的工农业部门给予补贴,以达到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保护其已有市场的目的,所以又称其为新贸易保护主义。自从这种政策兴起之后,非关税壁垒已经取代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在保护手段、保护政策、贸易壁垒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和发展。所谓

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内或区域之间,某些国家和政治实体为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实现彼此之间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相互间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达成的取消有关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而协调产业、财政和货币政策,并相应建立起超国家的组织机构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由简到繁、由窄至宽的逐渐发展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可分为贸易一体化、要素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完全一体化四个阶段。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可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等五类。,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

5、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现代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国际化;产品国际化;投资金融国际化;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中国应以积极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将从多方面着手,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这是深刻变化的国内外条件和环境所必然提出的迫切要求。,18.1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8.1.1 商品输出 所谓商品输出,是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向殖民地

6、、半殖民地及其他落后国家和地区倾销工业加工品,以获取高额利润。它主要存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重要经济特征之一。 在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商品生产迅速增长,国内市场显得相对狭小,资本家为了扩大生产和追逐高额利润,势必要向外输出商品。与此同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也创造了相应的运输工具等条件,为商品输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商品输出的主要对象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本家往往通过国家政治、军事、外交的强势力量,掠夺和侵占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原材料和销售市场,把掠夺的原材料运到本国进行加工,然后出售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市场,以获得高额的利润。

7、这种商品输出往往是以坚船利炮为手段进行的。当时,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输出国。,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掠夺别国财富不可缺少的手段。因为它既可以通过商品输出来垄断销售市场,进行不等价交换,获取高额利润;还可以倾销过剩的工业品和农产品,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向第三世界国家转嫁经济危机;而且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相联系,贷款或投资要以购买债权国或投资国的商品为条件。 大量商品输出的结果,一方面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资本家获得不断增长的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对商品输入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自然经济的瓦解,却使这些国家的财富和重要资源大量外流,阻

8、碍和破坏了本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并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贫困的境地。,18.1.2 资本输出 1资本输出的必然性 所谓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为了更有利地占领市场、取得利润或其他经济政治利益,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它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竞争时期,已经出现了资本输出,但不占据重要地位。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方面商品输出在增长,另一方面资本输出却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规模发展起来,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列宁说:“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的统治决定了大规模资本输出的必然性。,相关链接 资本输出的必然性 (1

9、)过剩资本的大量产生必然导致资本输出。从国内来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垄断组织所获利润越来越多,形成了日益增多的巨量过剩资本。对最大限度高额利润的无止境贪求,是不断扩大资本输出的内在动力。由不断增强的集中和垄断而急剧膨胀起来的垄断资本,受到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容量的限制,很难找到利润高风险小的有利投资场所。正如列宁所说:“其所以有输出资本的必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在在少数国家中已经成熟过度了,有利可图的的投资场所已经不够了”。从国外来看,在殖民地附属国和其他落后国家,由于资本缺乏,地价、原料、劳动力低廉,可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丰富,因而有极为有利的广阔投资场所,对垄断资本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过

10、剩资本大量涌向国外,促使资本输出急剧增长。,(2)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垄断原料的需要。垄断使生产规模扩大了,也使市场和原料短缺的问题尖锐起来,为此而展开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资本输出不仅可以带动商品输出,而且可直接开发国外的自然资源,控制原料、燃料,加强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3)国内生产的成本提高也是资本输出的重要因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力价格、地租、原料燃料价格随之上涨,加上运费、关税等因素,使输往国外的商品成本急剧上升,商品竞争力和所获利润都在下降。因此,对外私人直接投资把工厂设在国外,可以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绕过关税壁垒,并可减少运费,从而增加商品竞争

11、力和盈利空间。,(4)资本输出还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内外激烈竞争的结果。从国内来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竞争异常激烈,市场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危机日益频繁,必须通过资本输出来缓和国内的各种矛盾;从国外来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激化,并展开了空前激烈的竞争,资本输出往往同垄断资本为夺取国外霸权在政治上、军事上和战略上的需要紧密相连。因此,资本输出就成了垄断资本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必然产物。,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已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逐渐完成了对世界的分割或占领,它们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已享有许多特权,这是它们能

12、够进行资本输出并获得垄断利润的根本保证。在这时期,资本主义已经形成世界体系,许多落后国家都卷入了世界市场和国际经济联系之中。落后国家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劳动力、商品市场已经形成,这些都是资本输出的有利环境。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资本输出创造了交通运输、银行、邮电、通讯等方面的物质条件。,2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实质 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生产资本输出,二是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又叫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到国外进行投资创办新企业,购买外国企业股票以控制外国企业股权,到国外建立子公司等分支机构,或直接收购、兼并国外现有企业等。借贷资本输出,也称间接投资。主要由政府、银行或

13、企业贷款给外国政府、银行、工商企业,坐收利息和红利。一般说来,对外直接投资大多为长期投资,而对外间接投资,有的属于长期投资,如购买外国政府和企业的长期债券,有的属于短期投资,如普通商业贷款。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输出额占首位的是英国,其次是法国、德国。当时,英国主要采取生产资本输出的形式,在它的殖民地、附属国进行直接投资。法国主要采取借贷资本输出的形式,将输出资本的大部分贷放给欧洲国家。德国资本输出的主要对象在欧、美两洲。,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资本输出,其实质都在于从国外投资中稳定地获取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量。就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形式而论,一般要得到尽可能高

14、而稳定的利润率,才能保证资本的迅速增殖。就间接投资形式来说,虽然利息率要低于产业资本所能提供的利润率,但这种形式的资本输出能为大量过剩资本找到使之增殖的市场,使利润率的下降能通过利润量的增长而得到补偿。马克思指出:“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利润率低的大资本比利润率高的小资本积累得更迅速。” 因此,在高利润率的投资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过剩资本也会涌向利润率较低但资本容纳量较大的投资场所,从而能够保证资本稳定地增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以及受到科学技术革命以及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展现了一些与战前大

15、不一样的情景。最引人注目的是,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趋势的加强,资本输出不仅在数量上急速增长,而且在结构和流向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出一系列新现象和新特点。,相关链接 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 第一,资本输出的总量剧增。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例。战后美国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1945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84亿美元,1949年突破100亿美元,1998年突破10000亿美元,2002年则高达15209.65亿美元。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步伐也大大加快,规模越来越大;资本输出的速度,远高于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外贸增长的速度。至21世纪初,英、法等国的

16、对外投资已超过美国。,第二,国家资本输出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战前,国家资本输出很少。战后,国家资本输出成了发达国家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战后初期,美国是唯一进行国家资本输出的国家,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了14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其中124.7亿美元用于“欧洲复兴”。50年代初期,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美国国家资本输出的重点转向了发展中国家。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恢复以后,也开始输出国家资本,它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60年代初约占60,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约占1/2,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停滞不前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它所占的比重已下降到1/3左右。,第三,资本输出的地区分布发生变化。在战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 2/3流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战后,这种情况逐步发生了变化,到70年代中期以后,资本输出的3/4左右输往西欧、北美等工业发达国家,只有1/4 流向发展中国家。当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对流的趋势,不仅存在于美国同西欧各国和日本之间,还明显地表现在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的过程中。进入21世纪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