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西游记》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895572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西游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三讲:《西游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三讲:《西游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三讲:《西游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三讲:《西游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西游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西游记》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由历史飞向神话,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但其素材却同历史演义的三国和英雄传奇的水浒一样,都来自历史。三国从历史出发,比较谨慎地走向了历史演义;水浒从历史出发,大踏步地奔向了英雄传奇;西游记也从历史出发,但更加大胆,竟插上浪漫的翅膀,飞向了神话的天国。,大唐高僧玄奘西域取经,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西游记的创作从这个历史事件出发,经过了漫长的历时态群体创作,由史实向游记、传记、变文、杂剧、平话等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演变,时间则由唐至明,长达九百余年,最后在明代的一位大文豪手里,变成一部洋洋洒洒长达八十余万字的神话小说。借助于中华民族伟大的想像力和无比豪迈的浪漫主义精神,加上作家个人的渊博知识与宏

2、伟的艺术创造能力,西游记实现了由历史飞向神话的壮举,成为中国小说史的一个巨大骄傲。,玄奘(公元602664),俗姓陈,名祎,洛州缑(gou)氏(今属河南偃师县)人,十岁丧父,十三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玄奘,后博览群经,因感当时汉译佛经中颇多讹误,遂立下宏愿,要亲身赴佛教发源地天竺(印度)研究教义,并取回真经。遂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一说贞观三年),离开长安,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过吐鲁番,私越国境,到达天竺,历时19年,行程5万余里,征服千山万水,穿越茫茫沙海,越过重重阻碍,经历生死考验,终于完成了这一伟大事业。,玄奘贞观19年(645年)回国,取回真经657部,并以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3、赢得了天竺佛教界的广泛赞誉,促进了中国文化与西域诸国及印度的交流。回长安后,他又与门人们用19年时间翻译佛经75部约1335卷,创立了佛教的重要宗派法相宗。唐高宗麟德元年,这位具有传奇经历的高僧因辛劳成疾而辞世。,玄奘取经的事迹,非同一般游历,而是充满传奇和神异色彩,又有异域风土人情,十分适合作文艺的创作素材。事实上,由玄奘口授,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已经略见文采奇异,如写“揭职国”云: 东南入大雪山,山谷高深,峰岩危险,风雪相继,盛夏合冻,积雪弥谷,蹊径难涉,山神鬼魅,暴纵妖祟,群盗横行,杀害为务。 既有天险,又有人害,这是多么艰险的境地。,其后门人撰写了大唐慈恩三藏法师传,中间颇多异域

4、神话传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常常写到唐僧西行途中见神见鬼的幻觉,这应该是西游记虚构取经人一路遭遇妖魔鬼怪故事的心理契机。,沙海漫漫,人鸟俱绝,孤身历险,何等荒寂空寥,孤独感、恐惧感自然不断袭上心头,一时呼啸的狂风、飞舞的黄沙、漫卷的乌云,都在唐僧眼前化作妖鬼恶魔,“虽念观音而不得全去”,所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也。胡适说:“这种叙述,既符合沙漠旅行的状况,又符合宗教经验的心理,真是极有价值的文字。”1正是这些“极有价值的文字”,为西游记由真实的历史事件向虚构的神话世界起飞铺设了跑道。 1 胡适西游记考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88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版。,并不是所有的历史故

5、事都可以获得飞向神话的机遇。人迹罕至神秘危险的自然环境,遥远而陌生迥异于中土大唐的西域风土人情,显然是西游记可以由“人话”变成神话的重要原因。例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对西女国的描写,不用说就是西游记中女人国故事的素材。唐僧走到这样的地方,自然会有一段好故事要发生了。异域风光,奇风异俗,正是神话小说发挥想象力的上佳素材。,作为游记、传记的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当属实录文字,但为了宣扬佛教文化,其写实中常涉险怪,常弄幻笔,在夸张渲染“灵异”和“神迹”的时候已经不由自主地开始了想象和虚构,为更进一步建构虚幻的神话世界提供了艺术土壤。这一点,过去的研究者似乎注意得不够,所以徐朔方先生曾表示疑

6、惑:“除胡适的西游记考证外,西域记和法师传这两本书还很少引起西游记研究者的重视,不知是何原因。”原因大约就是对这部神话小说原始素材的特殊性及其对西游记神话思维的制导性影响重视不够。,此后,西游记由“人话”向神话的转变加速。如宋初辑成的太平广记卷九十二“异僧六”引独异志及唐新语的一则故事,就把法师传的一段描写更加神话化了。,唐五代寺院“俗讲”盛行,玄奘取经故事就在这些“俗讲”中逐渐挣脱历史事件本身的框架,开始构建神话小说独立完整的艺术时空。两宋(特别是南宋)说话的兴盛达到高潮,取经故事自然也成为说话艺术的绝好题材。南宋杭州中瓦子张家刊行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最早的取经故事的民间艺人传本。大唐

7、三藏取经诗话应该算说经说参请一类的话本,但较之说经类话本,已有很大的变异和发展。其叙述语言中夹着诗词并每章总以诗结,故称诗话。此话本共有十七个章节,每节标明题目次序,如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入大梵天王官第三;入香山寺第四;入鬼子母国处第九;经过女人国处第十。这是中国小说最早的分回标目形式,大多数标目都有个“处”字,这是变文套语的遗迹。,从内容上说,它已淡化了历史事实,吸收了许多神话传说。书中的“猴行者”,化身为白衣秀士,保护法师取经: 一日午时,见一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法师合掌曰:“贫僧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秀才曰:

8、“和尚生前两回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回若去,千死万死。”和尚曰:“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当便改呼“猴行者”。,有一段故事是猴行者用肚皮战术打败白虎精,后来的西游记中孙悟空不断上演的拿手好戏就是这肚皮战术,可谓渊源有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神话小说西游记提供了雏形,历史事件已经演变为神话,孙悟空成为重要的角色,而真正的取经人渐次退为配角。不过其中没有至关重要的大闹天宫,没有猪八戒,虽有作为沙僧原形的深沙神,但此时还未成为取经队伍中

9、的成员,而是唐僧取经途中遭遇的妖怪之一。全书篇幅也很短小,不及西游记五十分之一,文字亦觉粗疏。所以徐朔方先生认为这个传本“只是偶然幸存的样本,不足以代表宋元之际这个题材的小说(包括变文、平话、诗话、词话)所达到的水平。种种迹象表明,它是当时较为拙劣的一个版本。”他同时提醒读者注意:取经诗话虽然影响了西游记的创作,但两书处于水平悬殊的发展阶段,“一个有如幼苗,另一个已是参天大树了。”,金元时代,戏剧繁荣,取经故事自然又多了一种艺术媒体。金院本、元杂剧的舞台演出,使玄奘取经故事更进一步走向民间,走向神话。金院本有唐三藏一目,元杂剧更有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残存二折),无名氏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无名氏

10、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剧目,值得注意的是孙悟空已经获得了齐天大圣的名号,说明叛逆精神已经浸入取经故事。元末明初,杨景贤写出了六本二十四折的长篇杂剧西游记,故事情节更趋完整,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及收八戒、沙僧故事,取经师徒形象均已粗具规模。不过杨景贤虽比吴承恩早约一百多年,但其西游记杂剧刊行时,吴承恩已逝世三十余年,故吴承恩是否看过西游记杂剧,难以论定。这是研究者们都比较注意的一个问题,但这是以小说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为前提的,倘若吴承恩的著作权被进一步动摇,那么西游记杂剧与西游记小说的关系就需要重新讨论。,元末明初,出现过一部西游记平话,但没能完整流传,明初所编的永乐大典保存了一段“梦斩泾河龙”的残文

11、,约有1200字,题为西游记;又元代时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收有一段汉文“车迟国斗圣”,内容约略同于小说西游记第46回故事,其8条注释更有“详见西游记”等字样;可能这些残文就来自那本失传的西游记平话。从残文推想,这部平话还比较粗糙,远不能在艺术上与小说西游记一较长短,但其框架趋于完备,人物接近定型,应该重视它在西游记演化过程中的阶段性意义。,正是在这个漫长而复杂的历时态群体创作的丰富材料之基础上,大约在明代中叶,西游记作者创造性地完成了神话小说西游记,一飞冲天,彻底实现了历史、“人话”向神话的飞升。,关于西游记的作者,现在一般认为是江苏淮安人吴承恩。但实际上,明代刊行的西游记各种刻本中均未署

12、作者姓名。而清代的西游记刻本又因为与元代邱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相混淆,使得人们曾一度误认为邱处机是西游记的作者。当时已有人据淮安府志和千顷堂书目中记载吴承恩名下有西游记的名目,认为吴承恩即该书作者。到了民国时期,由于胡适、鲁迅等人的考证,这种说法得到确认,遂广泛流传开来,而实际上证据并不充分。近二十年来,学术界陆续又有很多学者对吴承恩的著作权提出严重质疑,言之凿凿,不能无视,因此,我们对西游记的作者问题最好是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不宜仍然不顾一切地坚持吴承恩的说法了,到底西游记的作者是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近来有的出版社新出西游记,已经署为无名氏了。,西游记问世以后,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13、受到广泛欢迎,几乎家喻户晓。此后各种续书纷纷出现,互竞文采。但是后西游记、续西游记等终难追步西游记的神韵,自创格局,惟西游补一书尚有惊人之笔,值得一读。此外,西游记还引起人们对神怪题材的广泛兴趣,于是有不少借历史事件而写神魔战斗的小说相继出现,如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封神演义等,形成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神魔小说的创作潮流。不过这些作品虽有可取之处,但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艺术方面的成就皆与西游记不可同日而语。,现存西游记的最早刊本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像宫板大字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稍后有万历三十一年书林杨闽斋刊本(现藏日本内阁文库),崇祯间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14、清刊本甚多,主要有清初西陵残梦道人汪象旭笺评西游证道书,康熙丙子(1696年)刊本西游记真诠,乾隆戊辰(1748年)晋省书业公记刊本新说西游记(有张书绅评点),乾隆己巳(1749年)其有堂刊本新说西游记,嘉庆己卯(1819年)护国庵刊本西游原旨,道光己亥(1839年)德馨堂刊本通易西游正旨等。现在通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是以世德堂本为底本,参校多种明清版本而成。,第二节 神话小说的多元解读空间,西游记是一部好玩的小说,故事精彩,情节奇幻,滑稽调笑,轻松幽默,涉笔成趣,真是老少咸宜,人人爱读,以至于学术界有一种观点直指西游记为“游戏之作”。但是西游记却并不是一部好懂的小说,其难懂的程度,也许

15、还超过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乃至红楼梦等内涵丰富的名著。,其原因,大约是因为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其隐喻象征和表现的内容,广泛地涉及了政治、哲学、历史特别是宗教等各个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并且深刻地触及了各个领域内部及各个领域之间的矛盾状况,而其神话小说的艺术特性,神话思维自由跳跃灵动的方式,又使虚构想像的神话艺术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形成了既有对应相似性但又绝不能等同的复杂美学关系。,作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广阔天地里,像孙猴子一样飞天腾海,自由来去,出入三教,沟通神人,忽西忽东,忽庄忽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时刚把你引入一种严肃的精神状态,眨眼他又用调笑的语言把一切都消解掉,庄严的忽然变成可

16、笑的,神圣的忽然变成滑稽的,肯定的忽然变成否定的,似乎有一个严密的体系,但又让你捉摸不住,扑朔迷离,变化莫测,“备人鬼之态,兼真幻之长”1,“其事则极幻,其意又极隐”2,甚至似有意,似无意,全无定则,而作品临近结尾,写西天佛祖身边的阿傩、伽叶向取经人索要“人事”,则几乎把九九八十一难的价值完全抹煞,把取经的意义完全颠覆,把一部西游记写成了一个玩笑。 1 张誉北宋三遂平妖传序论平妖传语。 2 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但是西游记又绝不是一个玩笑,不能简单地判断为“游戏之作”,而是幻笔戏笔中有真意深意藏焉。所以,西游记的解读史上,许多学者探幽索隐,穷极思维,都想把西游记解一个透彻,解一个明白,解得没有矛盾,解得全无破绽,事实上也确曾出现过几位高明的解家,把西游记某些层面的意蕴解得头头是道,说得天花乱坠,让人佩服,但事实上任何一种想把西游记的主旨解到内在一致全无矛盾的程度的企图,都是徒劳的,绝不能达到目的。,其深层原因,大约有二: 第一,西游记是才子之笔,而非学者之笔,作者逞才弄巧,游戏笔墨,是以文学的态度而非学术的态度来接触政治、宗教、哲学、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