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第五课时 连加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140894137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6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第五课时 连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第五课时 连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第五课时 连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课时 连加第五课时 连加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材 7576 页 能够用不同方法计算三个数相加,会进行连加计算 教学提示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三个数相加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 教学时充分利用 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体会连加计算的思维 方法,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尝试计算三个数相加、认识连加算式的过 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用不同方法计算三个数相加,会进行连加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三个数相加,了解连加的意义

2、。 难点:会进行连加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 : 快看!动物王国要举行长跑比赛 (课件出示教材 75 页情景图)。 你们瞧, 长颈鹿、驯鹿、梅花鹿都来参加选拔。你们喜欢这些可爱的动物们吗?(生:喜 欢)今天我们跟着它们一起学习用连加解决问题。(板书:连加)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引入,再配以生动 的画面,能够促使孩子们趣味盎然地走进课堂,参与学习。 二、探求新知-连加。 (一)“一共有多少只鹿”。 师:观察情景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 1:图中有 3 只长

3、颈鹿。 生 2:图中有 5 只驯鹿。 生 3:图中有 7 只梅花鹿。 (教师适时板书对应的数字) 师:你们观察得真细致!发现了这么多信息,鹿王想知道参加选拔的一共有 多少只鹿?你能帮助它算出来吗?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好办法的。试一试! (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思考并书写算式,然后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最后全 班汇报) 师:哪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算法和结果分享给大家? 生 1:我先算出 3 只长颈鹿和 5 只驯鹿的数量和,即 3+5=8;再和 7 只梅花 鹿的数量合在一起,即 8+7=15;所以一共有 15 只鹿。(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算式) 生2: 我是这样想的, 我先求出3只长颈鹿和7只梅花鹿的数量

4、和, 即3+7=10 ; 再和 5 只驯鹿的数量合在一起,即 10+5=15;所以一共有 15 只鹿。(学生边说, 教师边板书算式) . 师:通过同学们详细的讲解,虽然同学们选择的算法不同,但是我们算出来 鹿的总数量不变,都是 15 只。你们解答得都非常棒!下面我们先仔细观察生 1 (手指板书上两个算式:3+5=8,8+7=15),你发现了什么? 生 1:这两个算式都是加法算式。 生 2:我发现第二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 8,也是第一个加法算式的和。 师:观察真认真,你真了不起!我们可以把第二个加法算式的第一个加数 8 换成一个第一个加法算式,你能根据我的提示改写算式吗? 生:3+5+7=15,这

5、样写算式,行吗? 师 : 当然可以了,并且改写完全正确!三个数相加可以写成一个算式 3+5+7, 这样的算式叫做连加。 计算没有小括号的连加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即 : 先算 3+5=8,再算 8+7=15.(教师边说边板书)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把生 2(用 手指板书:3+7=10,10+5=15)这一组加法算式吗?并尝试着说一说运算顺序,也 就是先算哪个算式的和,再算哪个算式的和。 生 1:3+7+5=15. 生 2:3+7+5=15,先算 3+7=10,再算 10+5=15.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相信孩子们能学会,放手让他们去学,使得他们在独立思考与合 作交流中,感悟获得新知,体验探

6、究的乐趣,品味合作的快乐。 (二)观察金鱼图,鼓励学生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和列出连加算 式进行自主计算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教材 75 页试一试) 师:你们能运用刚刚学习的新知识解决“金鱼”情景图中的问题吗?观察 金鱼情景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三个鱼缸的金鱼条数分别是 8 条、6 条和 5 条。 师:请你试着列出一个连加算式,并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条鱼? (给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相应算式时间,然后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最后全 班汇报) (交流列出的算式和计算的结果时,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算式和算法的机 会。对学生个性的算法进行鼓励性评价)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请同学们利用

7、所学知识再次解决疑问,一方面让他们感觉到老师 对他们的无比信任,他们自然会竭尽全力解答疑惑;另一方面再次运用连加解决 问题,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 1 题。 (1)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鼓励学生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3)同学之间交流各自的算法,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 2. 练一练,第 2 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各自的算法。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 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实际演示算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大 胆讨论,全班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 的习惯。

8、四、达标反馈。 1.算一算。 2.看图列式计算。 3.动物们排队做操,小狗左边有 9 只动物,右边有 7 只动物,猜一猜,一共有多 少只动物? 答案: 2.答案不唯一。(1)4+8+3=15 (2)2+9+3=14 3. 9+1+7=17 五、课堂小结。 师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能够用不同方法计算三个数相加,会进行连加计算。 谁能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运用连加解决问题需要注意事项?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观察情景图,知道情景图中出现的各个数字以及解决的是不是求和的问 题。 2.根据情景图列出连加算式。 3.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再把

9、相加得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加。 六、布置作业。 1.看谁算得快。 5+6+4= 6+6+6= 4+9+3= 7+8+2= 9+4+5= 2+8+5= 9+3+6= 8+4+3= 7+6+5= 2.看图列式计算。 3.解决问题。 (1) (2) 答案: 1. 15 12 16 17 18 15 18 15 18 2. 4+3+6=13 3.(1)4+4+3=11 (2)8+3+2=13 板书设计 连加 3+5=8 3+7=10 8+7=15 10+5=15 3+5+7=15 3+7+5=15 计算没有小括号的连加 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 计算,即:先算 3+5=8, 再算 8+7=15. 教学资料包

10、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出示数字卡片) 师:你能快速并且准确的算式两个加数相加得和吗?(学生抢答)如果三个 数连加, 你还会计算吗?你能利用接下来学习的新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 数字卡片:4+5+5=)(板书:连加) 数字卡片:9+5= 9+3= 8+5= 7+6= 9+4= 8+4= 6+9= 2+9= 5+5= 3+7= (二)“送信”游戏-(参考教材第 76 页练一练第 3 题)。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拿出三个信箱)老师这儿有一些信,谁愿意帮 老师送一送? (教师发给举手学生写有算式的卡片, 有算式卡片的同学认真看算式并计算 出得数) 师: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信应该

11、送到哪个信箱吗? 生:算式的得数是几,就要把信送到写有数字几的信箱。 师:游戏的要求:在你投信之前,要把你的信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并把信 的内容读出来,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你的信投的是否正确。 (学生投信,其他同学用手势判断正误。如果有误,同学们一起帮助他。)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 活波有趣的游戏, 能够有效的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欲望, 促使他们积极、 主动的参与到复习旧知与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二、教学资源二、教学资源 用连加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1.观察情景图,知道情景图中出现的各个数字以及解决的是不是求和的问 题。 2.根据情景图列出连加算式。 3.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再把相加得得

12、数与第三个数相加。 三、资料链接。 三、资料链接。 (一) 从一加到一百 高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在晚年 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候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都证实了他 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 夏天时,有一次当父亲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 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 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 大人都吓得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 还常说他问了大人

13、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Catherine 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 道难题:“把 1 到 100 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 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 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摞起来。 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 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 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 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 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

14、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 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 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 这是正确的答案)。 老师吃了一惊, 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 : 1100101, 2 99101, 398101, , 4952101, 5051101, 一共有 50 对和为 101 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 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和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二)数论上的“12”问题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19331996),出生于福州市。在家里排行老

15、三, 母亲生了 12 个孩子,只有 6 个存活下来。据陈景润回忆说:“在家里我是一个 多余的孩子,在学校是一只丑小鸭。但我觉得,一个人不在于外表怎样,而在于 志向的高下。”(工人日报1989 年 12 月 18 日) 陈景润从小喜欢数学,抗日战争时期升入初中的时候,从远方的沦陷区搬迁 到福州的大学教师也在这个学校兼点课。他特别喜欢两个兼课的数理老师。老师 也喜欢他学习善动脑筋。 陈景润在读高中时,教他的数学老师沈元是当时清华大学航空系的系主任 (现为北航教授)。沈老师知识渊博,诲人不倦。 有一天,沈老师向全班学生讲了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的 故事:“1742 年,德国

16、数学家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著名数学家欧拉,提出了 一个难题。他发现每一个偶数(除 2 以外)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简称 为“11”),如 4=22,6=33,8=53,10=73,。欧拉想了许久没有 解决。有人对一个一个的偶数进行了这样的验算,一直验算到三亿三千万都表明 是对的。但是更大更大的数目呢?猜想起来也是对 的,猜想应当证明,要证明 却是很难很难的。二百多年过去了,至今尚未解决,”接着沈老师笑着说:“我 有一天夜里, 梦见我的一个学生证明了这个哥德巴赫猜想。” 同学们听罢都笑了, 只有陈景润一人没有笑。 陈景润把这个故事深深地记在心里,为解决这个难题,他坚持不懈地计算了 20 多年,于 1966 年 5 月在科学通报第 17 期上证明了“12”问题,就是说 : 任何一个大偶数等于一个素数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