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2 新人教版(2020年8月整理).pdf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40867482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2 新人教版(2020年8月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2 新人教版(2020年8月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2 新人教版(2020年8月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2 新人教版(2020年8月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2 新人教版(2020年8月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2 新人教版(2020年8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2 新人教版(2020年8月整理).pdf(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1 第第 3 3 课课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着一个主题土地改革展开叙述。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 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 造了有利条件。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 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 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

2、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 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 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 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斗地主”游戏图片 教师:以上两幅图片和什么游戏有关? 学生:斗地主。 教师:你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斗地主是什么情形吗? 展示:土改中“斗地主”图片 教师:这是建国初期地主受到批斗的情形。地主受批斗和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学生: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斗地主”导入新

3、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背景篇国家要发展,农民要土地 教师: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 展示: 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和中农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2 占农村人口 不足 10 90 占有土地 7080 2030 教师: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学生: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教师:解放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

4、,生活不得温 饱。 展示:土改前贫农的生活状况图片 教师:封建土地所有制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严重阻碍着中国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学生:进行土地改革。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着中国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利用表格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 强烈反差,解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 ) 展示: 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 年中国人均国民 收入只有 27 美元。不仅不 足印度 57 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 洲 44 美元的

5、人均收入。 教师: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时,国家经济情况如何? 学生:新中国成立时,国家非常贫穷落后。 教师:中国农村的情况如何? 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 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教师:新中国的领导人应该怎么办? 学生: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教师: 只有让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真正从封建的土地制度中解放出来才能有效地巩固我 们新生的政权,发展经济。因此,必须进行土地改革。 展示: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 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 毛泽东 (设计意

6、图:帮助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是新中国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需要,也 是满足新解放区农民土地愿望的需要。)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3 二、改革篇法律作依据,耕者有其田 教师:1950 年 1 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运动的准备工作。1950 年 6 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新解放区的地制度改革。 播放:土地改革视频。 教师:了解改革的时间、主要地点、颁布的法令、目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展示: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图片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 中

7、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师: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 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展示: 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也分给地主同样 的一份,使地主分子在劳动中改造成自食其力的新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师:结合材料内容回答: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学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 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教师:议一议,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学生:封建

8、土地制度剥削农民,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师:为什么要分给地主一份土地? 学生: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展示:北京市郊的农民在丈量土地、四川农民在焚烧地主的土地契约书 展示: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占有者 地主阶级与农民关系 产品分配 封建 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地主占有大部分劳 动成果 土 地 归 私 人 所 有 农民 土地所有制 农民 地主和农民一样参加 劳动 农民自己占有劳动 成果 (设计意图: 利用表格归纳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 帮助学生区 分二者的异同点, 明确土地虽然由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了农民阶级手中, 但仍然属于土地私

9、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4 有制。 ) 展示: 根据解放后的新情况,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 展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教师:解决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采取什么政策? 学生:保护富农经济。 教师:为什么保存富农经济? 学生:为了孤立地主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为了发展农业生产。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内容, 强调这次土地改革政策上与过去的土改有所 不同:注意保护富农经济,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 ) 教师:在这场 3 亿多人参加的土地

10、改革中,农民得到了什么? 学生:土地、牲畜、房屋、农具等。 展示:北京市郊的农民土改后分到了牲畜、浙江农民领回分到的农具 教师:此次土地改革的何时完成?取得了什么成果?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中, “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 国终于得到了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从进一步了解土地改革的情况,学习从 史料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 三、意义篇农民翻了身,农业得发展 展示: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 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

11、51 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 1.4363 亿吨, 比 1949 年增长了 26.9%。 教师: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学生: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土地改革解放了农 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恢复和发展。 展示: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 “农民得到了土地, 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 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 教师: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农民拥护共产党,新中国的政权得到了巩固。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5 展示: 毛泽东也

12、曾兴奋地说: “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 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 教师:毛泽东的这段话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土地改革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结论, “让史实说话” ,论从史出。 )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四、展望篇国家重民生, “三农”艳阳天 教师: “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 。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民富则天下富,农 民稳则天下稳。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依赖于农村地区的安宁。 展示: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中共中央在 1982 年至 1986

13、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 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对 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XXXX 年至 XXXX 年又连续十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教师:这些材料说明什么? 学生:党和政府关注三农,重视农业生产。 教师:今天,三农问题受到中央政府空前重视,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我国现代农业一定会持续 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通过中央一号文件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举措, 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师: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

14、耕者有其田”的梦想。XXXX 年以 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 央对农民殷殷的关怀。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 更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城市化、农业机械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三农”艳阳天,离 我们不再遥远。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 农民正在拔掉地主立的界碑图片 请回答 1. 此图反映了建国初期什么运动? 2. 进行这一运动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3. 农民拔除地界碑的依据是什么? 4. 这一运动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5、这一运动有何意义?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一 寸

15、光 阴 不 可 轻 6 七、板书设计 第 3 课 土地改革 一、背景篇国家要发展,农民要土地 二、改革篇法律作依据,耕者有其田 三、意义篇农民翻了身,农业得发展 四、展望篇国家重民生,三农艳阳天 八、教学反思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四个篇章。一、背景篇:国家要发展,农 民要土地;二、改革篇:法律作依据,耕者有其田;三、意义篇:农民翻了身,农业得发展。 四、展望篇:国家重民生, “三农”艳阳天。 学习“土地改革” ,首先要分析土地改革背景(背景篇) ,让学生明确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第 一,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第二,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 得土地。其中第一点学生较难理解,因此介绍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时,制作人口比 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表, 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 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 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改革篇)的公布 一目是本课重点,在教学时结合视频、图片、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地改革的时间、 目的、方法、结果,加深记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意义篇)是难点。由于理论较抽象, 学生不容易把握。 所以在备课时利用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所有权的改变, 土地改革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