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规划}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781456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PPTX 页数:11 大小:25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发展规划}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职业发展规划}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职业发展规划}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职业发展规划}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职业发展规划}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发展规划}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发展规划}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思考:1、从这几幅图片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思想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上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他死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指导:看到这些图片和信息应该迅速联系课本哪部分知识?,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目标内容,课标提示,单元知识结构,“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的形成,含义 原因 派别 意义,春秋孔子,战国孟子、荀子,量、论,经济、政治、阶级、思想,道、儒、墨、法,体系、基础、解放、推动,思考与讨论,课堂思考:2、请

2、结合所学知识从“量”、“论”两个角度谈谈你对“百家争鸣”的理解。,“量”即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论”即所谓“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简介。,课堂思考:3、“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尤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请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阶级、思想等方面归纳其出现的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基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私学出现,舆论阵地,思维拓展1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

3、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课堂思考:4、“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社会背景: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思维拓展2: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倡“仁”的学说,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理,但并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为什么?,课堂思考:5、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背景、过程),过程:孔子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性本善 荀

5、子仁义、以德服人、性恶论、法治,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仁者,爱人” 贵贱有“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 A B、 C D,这两种观点都错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体而言,我们认为: “德治”有它的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如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

6、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立和谐社会都不无裨益。 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思维拓展3:关于如何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孔、孟、荀、告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