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中考语文(人教通用版)模拟卷(三).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40751861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中考语文(人教通用版)模拟卷(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届中考语文(人教通用版)模拟卷(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届中考语文(人教通用版)模拟卷(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届中考语文(人教通用版)模拟卷(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届中考语文(人教通用版)模拟卷(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中考语文(人教通用版)模拟卷(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中考语文(人教通用版)模拟卷(三).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中考模拟卷(三)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题序一二三总分得分一、积累运用(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2分)A和煦(x)莘莘学子(shn)噤若寒蝉(jn)B驯服(xn) 恪守不渝(k) 拐弯抹角(m)C稽查(j) 谑而不虐(xu) 厉兵秣马(m)D炮制(po) 暴殄天物(tin) 心宽体胖(pn)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我们在田野里漫步,享受清新的空气,展望_的风景。乡村的诗意,就在岁月的更迭、四季的_之中,生命的愉悦,不只是弄花香衣,_在手,还要把恬淡而悠然的生活,编撰成生命的音符,才不负岁月。来源:学科网A无际变化捧

2、月B无垠往复捧月C无垠 变化 掬月 D无际 往复 掬月3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为贯彻落实“广阅读”行动计划,某中学开展了一次“我与经典”读书活动。通过本次活动,使广大师生对阅读有了更深刻地理解。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人的修养,而且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大家热切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修改_。修改_。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用朴实的文字,以追忆的形式写成的怀念母亲的文章。B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政治家、教育家。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舒婷以饱含深情的

3、文字抒发对祖国土地的眷恋之情。D威尼斯商人和变色龙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和法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5名句积累。(8分)(1)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2)山河破碎风飘絮,_。(文天祥过零丁洋)(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论语十二章)(4)安得广厦千万间,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古诗中关于战争的描写,有实有虚,精彩纷呈: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中“_,_”采用互文的手法,概述了战斗的激烈,战争岁月的漫长。(6)喷薄而出的朝阳,缓缓西沉的落日,总能引发诗人无限感慨。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日”字的连续两句:_,_。6给下列新闻拟定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本报讯

4、实习记者唐剑端午节当日,记者在西宁市街头看到,各种颜色鲜艳、做工精美的手工香包,颇受市民的青睐。30日上午八点,记者在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早市看到,许多市民围着一个老奶奶的香包摊,争相购买各色香包,元宝、口袋、莲花等多种造型的香包非常吸引人的眼球。“这种是元宝香包,有招财的意思,这是福袋香包,有带福的意思!”在老奶奶的讲解宣传下,一位中年女性一下就买了10个。在采访中,很多市民表示,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虽然很多传统习俗已经慢慢变淡,但我们西宁人的端午节依然要过得古色古香:粽子要吃,尤其手工香包一定要戴。所以,端午节这天老奶奶手工香包的生意格外好。(西宁晚报2017年5月31日,有改动)A端

5、午节手工香包颇受西宁人青睐B手工香包颇受市民青睐C西宁手工香包颇受青睐来源:Z,xx,k.ComD端午节手工香包颇受青睐7综合性学习。(8分)为深入了解中国吉祥文化,学校开展“福瑞呈祥民俗传承”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活动一:品吉祥】(1)请写出下图传统糕点中“乌龟”“鲤鱼”“牡丹”图案的吉祥寓意。(3分)“乌龟”寓意:_。“鲤鱼”寓意:_。“牡丹”寓意:_。【活动二:贴对联】(2)下面适合春节张贴的对联是()(2分)A上联:晴绿乍添垂柳色下联:春流时泛落花香来源:学科网ZXXKB上联:应要睦邻和妯娌 下联:更须敬老奉翁姑C上联:江山聚秀归新宇 下联:蓬荜联辉映画堂D上联:迎

6、新春江山锦绣 下联:辞旧岁事泰辉煌【活动三:巧劝说】(3)春节期间,小龙的奶奶要求他年夜饭一定要吃韭菜、大年初一要早起、不能说晦气的话他烦不胜烦,向好友抱怨起奶奶的迂腐。如果你是小龙的好友,你会怎么劝说他?(3分)_二、阅读理解(42分)(一)阅读文言文岳阳楼记选段,完成所给题目。(9分)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2)微斯人_来源:学科网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_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以物喜可以一战B而或长烟一空 一鼓作气C把酒临风 执策而临之D或异二者之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11杨绛先生曾说过“人生最美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又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怎样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呢?(请用原文回答)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担当?(3分)来源:学科

8、网ZXXK_(二)阅读文言文,完成所给题目。(6分)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1)留以为梁_(2)乃尽湿之_13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

9、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14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第一件:_。第二件:_。(三)阅读现代文,完成所给题目。(7分)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

10、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

11、地传下去。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制定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15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2分)A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B一个人应该讲规矩。C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D我们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16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