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管理技能}浅析和谐平衡之道在领导艺术中的运用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677476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PPTX 页数:91 大小:31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管理技能}浅析和谐平衡之道在领导艺术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领导管理技能}浅析和谐平衡之道在领导艺术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领导管理技能}浅析和谐平衡之道在领导艺术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领导管理技能}浅析和谐平衡之道在领导艺术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领导管理技能}浅析和谐平衡之道在领导艺术中的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领导管理技能}浅析和谐平衡之道在领导艺术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管理技能}浅析和谐平衡之道在领导艺术中的运用(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和谐平衡之道 在领导艺术中的运用,企管副总:牛余林,目录,前言 一、公平与效率之衡 二、质量与效率之衡 三、集权与民主之衡 四、脱离与联系之衡 五、宽松与严格之衡 六、远效与近利之衡 七、独立与联合之衡 八、软件与硬件之衡 九、被爱与被惧之衡 十、动机、过程与结果之衡,前言,现代中国人思想比较复杂,古今思想交织,中外文化融汇,形成了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的局面。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其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深远,尤以儒家为重。林语堂说:“道家和儒家是中国灵魂的两面”。我以为儒道思想在灵魂深处是相通相融的,共同孕育出灵魂的精髓,那就是

2、重视平衡、追求和谐的大智慧。儒家的“中庸之道”启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管理范畴的道德准则,以及要用平衡和谐来化解矛盾凸现的现象:道家的“道法自然”体现的是依势而为、阴阳调和的自然之美,是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它让企业以最小的力量在市场上获得最大的向上成长空间。,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第九)30余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企业家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获取机遇、引入西方管理方法治企之后,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相当的成功。然而,问题也在积累。比如2009年金融危机的震荡,使全球的经济家感到困惑,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今天对企业家而言,当依靠经验的经营管理之术、管

3、理智慧用到极致之后,身为企业家及生命个体的人生之道、治企之道逐渐归于困惑、失衡。对他们而言,深刻理解并合理借鉴包含着平衡和谐的儒家思想与智慧,兼纳诸子百家的中富内涵,修身养性、治企业图业,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于管理实践的全过程,并在实践中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寻找平衡点、探讨平衡点、把握平衡点,中国企业家才能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故,知者不惑,衡者亦不惑。我考虑这就是为什么在天安门广场立孔子像的缘由之一。,前言,下面借鉴儒道思想就企业领导者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经常面临的平衡关系,以及如何将这种平衡在领导艺术中加以运用,与大家进行共同探讨。在这里说明一点,我既不是专家,又

4、不是学者,只是一个平常工作的实践者。在实践中学习、应用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取其精义、用其精义、延其精义”。有偏颇、偏解之处,请给予批评指证。,前言,一、公平与效率之衡,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又云:“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在大节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从这个意义说,儒家不是不讲利,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即在义利相统一 的高度上言利,主张义利双行。义利关系有传统义利观的道义与物质经济利益关系的含义,同时也有社会公平与物质经济效益关系的含义。义利之争,究其实质乃利利之争,属于社会分配问题。基于此,应当实现传统义利观由道德领域向道德经济领域的现代

5、转换,把义利关系具体地确立公平正义与效率的关系,从而使传统义利观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闭幕后的总理记者会上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一语道破了公平、正义、效率的关系问题。,企业一方面是在追求公平中不断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则从来就离不开效率。在这里所说的效率,既包括狭义的岗位劳动效率,也包括宏观的企业整体发展的效率,特别是包括管理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与革命。社会越是发展,科学技术越是进步,竞争越是激烈,人们对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认识就越深入、深刻、全面。,一、公平与效率之衡,较高的效率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6、这与水的压差形成水流动力、电的压差形成电流动力一样,分配的差距形成工作动力。较高的效率必须有相应的收入差距推动,收入差距越小,推动力越低,效率也就越低。减小差距导致丧失效率是不行的,然而,加大差距并不能带来无限大的效率。因为像水压、电压过大会使得水管爆裂、电缆击穿一样,过大的收入差距会严重地使人感到不公平,从而导致破坏、混乱、动荡,丧失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基本保障秩序。,一、公平与效率之衡,一、公平与效率之衡,基本的公平是企业稳定的基础条件。公平产生效率,效率反映公平,公平和效率的平衡体现正义。缺乏基本的公平固然不行,然而过分的“公平”将会导致保守和落后,扼杀了生产力的积极性。“平均主义”也是一种

7、公平,但这种公平一方面极大地挫伤了人才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保护了落后。可以用下式表示这一过程的两种可能性:,落后,保守,过分稳定,稳定,公平,效率,差距,过大差距,排斥,动荡,上式说明效率和公平必须达到适度平衡,否则都将对企业发展不利。 平衡与不平衡是客观存在,强调公平要切实保障效果,如果一味地强调公平,其后果必然是破坏效率,或者说,没有差距的公平可能会制造一系列新的不公平。在实践过程中既要用指标加以测量,又要依靠企业成员的综合感受。所以,成员对公平的认识程度以及承受差距的能力,决定着效率和公平“平衡到什么程度”。,一、公平与效率之衡,人们的心理平衡程度使下面的公式“相对平衡”: 个人贡献价值

8、他人贡献价值 个人所得报酬 他人所得报酬,一、公平与效率之衡,为此:1、分配制度要确保贡献价值与所得报酬成正比;2、在认可差距的同时适当调整差距的比例;3、决不能因为差距而迁就落后;4、用好差距这个激励杠杆,激励先进,推动落后。,一、公平与效率之衡,这时,企业管理者对于真正因为分配差距不符合贡献差距造成的不平衡要及时纠正;对于仅仅因为部分群众接受不了基本符合贡献差距的分配方式而出现问题的,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其能承受。价值与报酬的尺度(衡量标准)既有纵向的、又有横向的(纵向主要指企业内部,横向主要指社会或行业),相对平衡就是最好的分配办法。,一、公平与效率之衡,孔子也注意到分配正义、社会公正的

9、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但孔子和先秦儒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者,他们重“礼”执“礼”。“礼”是社会公共生活的规范与秩序,随时空条件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礼”的功能是使社会财富与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有等级、有节度、有秩序,并导之以整体和谐。如果大多数群众能承受符合贡献实际的较大的收入差距,既保持相对稳定又保持较高的创造热情,这是领导艺术高的体现;相反,则是领导水平低的体现。能不能实现较高的差距,要看思想的礼让水平,不让步时多数群众能接受,让步时高贡献的人仍然努力工作。,一、公平与效率之衡,应当记住,扩大保护落后就是对先进

10、的最残酷打击。实践证明,落后者不能进步,不能承受变化着的差距,企业将因创造消失而彻底被市场所淘汰。所以,不断地对职工进行关于合理性差距的宣传教育,是保持效率和公平的平衡,使企业具有最大的发展动力,保持企业相对稳定的关键。正如我们的基本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内涵。西电济变的工资分配体系酒明确提出了“基本工资保稳定、效益工资比贡献”的原则,其比例是3:7,即三分保稳定,七分比效率、比效率。,二、质量与效率之衡,法家的韩非子说:“凡功者,其入多,其出少乃可谓功,今大费无罪而少得为功,则人臣出大费而成小功,小功成而主亦有害”(韩非子南面)指出成功应该是花费少而得到多,当今的朝局,花费多的人不

11、被惩罚,而得到一点点就别称为功勋,所以臣子们用很大的花费去换取很小的功勋,然而这样做,即使赢得了小的功勋仍旧损害了国家和统治者的利益。简单说,这段话是告诉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讲求效益,追求最佳效果。既有质量,又有效率,方能提升效益。,二、质量与效率之衡,质量和效率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时刻都伴随在的发展过程中,形影不离,相得益彰。效率常常被认为与质量存在着矛盾,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因为效率的本意中就包含对质量的要求,其平衡的程度决定效益的最大体现。 没有质量的效率就是损失,就是失败。,二、质量与效率之衡,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以效率为追求,忽视质量的损失和内在的支撑力,从而导致企

12、业垮台的事例数不胜数。从宏观讲,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企业将主要关注点放在了发展效率(速度)上,而忽略了发展质量。比如一些污染性行业、企业造成了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对人类自身的损害,看似一时辉煌,但最终导致了“关”、“停”、“并”、“转”,灭失了!就一个企业内部讲,什么时候放松质量的管理,片面追求效率(速度)和所谓的“效益”,这个企业就走上了垮台的不归路。,二、质量与效率之衡,2008年发生了著名的三鹿奶粉事件,这个事件表面上说明的是一个奶业行业的集体性良心意识的缺乏,实际上它是国内许多产品质量不能自我整体升级,是许多工业体系不能自我产业升级的一个象征性事件。事物发展的本来法则是以质量为前提的,效率

13、(速度)只能是在保证质量基础上的提升和追求,别无他途。一句话,质量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追求质量就是追求效率,追求质量就是追求科学发展。,反之,没有效率的质量同样是损失,最终也会导致失败。,二、质量与效率之衡,对一个企业而言,不讲效率,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向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经济、适用、可靠的产品,是企业永续经营的根本宗旨。这里面的关键点是如何把握质量的度。企业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而不仅是生产“完美无缺”的产品。企业不可能为了追求完美的质量而不惜一切代价,当企业为提高质量所付出的代价超过销售收益时,这个产品已经没有商业价值了。企业必须权衡质量

14、、效率和成本,产品质量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企业获取利润。企业理想的质量目标是恰好让广大用户和消费者满意,并且将提高质量所付出的代价控制在预算之内。,二、质量与效率之衡,比如我们制造的变压器产品,要满足客户提出的各项技术标准、使用标准和价格要求,否则,就没有市场,在竞争中将被淘汰。这里面有个问题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就是“质量不足”和“质量过剩”的问题,二者都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法则。从这个角度讲,也决不能因强调质量而牺牲效率,追求有质量的效率,是每一个领导者时刻都要关注的协调解决的大问题,认真解决好质量和效率的同步推进。 所以,质量和效率的平衡度决定效益。,二、质量与效率之衡,任何物体和事情都存在一

15、个质量问题,任何经营管理活动都有一个效率问题。任何做到有机结合,即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追求最大效率,从而获取最佳效益。这是任何一个经营管理者天天思考、天天解决的问题。质量是有标准的质量,这就是质量的度。在质量管理活动中通常有个提法,管理工作质量决定事物质量,即没有好的管理工作质量就不会产生好的实物质量(产品制造质量)。而效率的发挥同样受方方面面因素的支配,如劳动力的劳动效率高低受劳动力的情绪、技术(技能)、生产工具、劳动环境等因素的支配。再如,资金和物资的利用效率、厂房设备的利用效率等等都受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和支配。这涉及到管理质量水平的问题。管理工作质量对效率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也决定着实物质量的

16、实现程度。,二、质量与效率之衡,关于质量、效率、效益三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质量效率=效益 从以上可以看出: 1、没有质量的效率就没有效益; 2、没有效率的质量也没有效益; 3、质量高、效率高,效益越好。,二、质量与效率之衡,所以,我们的实际管理活动中,一要追求有标准的质量,二要追求最大的效率,加快投入产出,三要始终不忘追求最佳的效益。曾经看过一种使用方法我比较认同:1、在开展工作的初期,因为不熟悉而需要一个学习、熟悉的过程,那么以品质作为操作标准,以速度作为审核标准,确保品质合格作为第一准则,在这个大前提下力求提高速度,在相同品质下的用时长短作为第一准则,在这个大前提下力求提高速度,在相同品质下的用时长短作为评价效率的标准;2、当进行一项很熟悉的工作时,我们对其各个部分了如指掌,就以速度作为操作标准,以品质作为审查标准,即用同一速度下产品的品质作为评价标准,在制作完成后通过检查来确保没有品质上的纰漏。,三、集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