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 第一章 总论教材课程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0671766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财务会计 第一章 总论教材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级财务会计 第一章 总论教材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级财务会计 第一章 总论教材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中级财务会计 第一章 总论教材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中级财务会计 第一章 总论教材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级财务会计 第一章 总论教材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财务会计 第一章 总论教材课程(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总论,段小法,考情分析 在近三年试卷中,本章内容所占分值为2分左右。本章主要以客观题题型出现。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分别为: 第一节财务报告目标 第二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三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第一节财务报告目标 2010年教材对于本章内容做了一些调整,本节包括三个内容:一、财务报告目标;二、会计基础假设;三、会计基础。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 财务目标的重要性体现:财务报告目标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做会计工作、财务报告应满足哪些方面的要求。目标的问题是整个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起点,很多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最终都应回到目标上来。在我国依据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财务报告主要应达成两个方面的目标:,(

2、二)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受托责任) 在现代公司制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即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各项资产基本上均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或者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所形成的,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资产。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以及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决策相关对于信息质量要求是相关性,受托责任观反映经理层、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会计信息的首要要求是可靠性。所以在第二节中最重要的两个质量要求就是相关性和可靠性,这是

3、源自于会计目标的规定。,二、会计基本假设 包括四个内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1.会计主体的定义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立场和空间范围。 会计人员应站在企业立场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而不是站在所有者立场反映所有者的资金运动。一定要将企业资金和所有者资金区分开,会计主体就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有可能出判断题或选择题) 法律主体是具有法律资格的主体。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拓展】在我国,依据会计法的规定,法人一定要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会计主体就要求独立的会计核算,所以法律主体一定是

4、会计主体。规模很小的企业不一定要设立专门的财务部,可以请事务所代为记账,但只要保证独立的会计核算,就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进行独立核算的不一定是法人,比如分公司。这里应注意分公司与子公司的区别,分公司不是法人,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再如:公司下面的各个事业部和车间,各个事业部独立核算时,成为一个会计主体,但是事业部不是法人,各个车间独立核算时也是会计主体,但也不是法人。 再如:合并报表。母公司是一个法人,子公司也是一个法人,母子公司分别编制自己的会计报表,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但是还要编制第三套报表,即合并报表,就是把母公司和子公司看成一个整体。将母公

5、司和子公司看作整体的一个集团不是法人,但是它形成了专门的会计主体。合并报表对应的会计主体不是法人,是观念上的集团。,(二)持续经营 1.定义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出现破产现象,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拓展】在现实中,实际上根本无法准确预计未来,所以会计上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比如将固定资产购入后,预计使用年限20年,企业无法保证今后的20年不会出现破产清算的情况,所以假设持续经营。如果假设10年后破产清算,此项固定资产应按10年计提折旧。,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明确这一基本假设,就意味着

6、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等,都是基于企业是持续经营的。,2.当企业的持续经营出现问题时如何处理 当企业的持续经营出现问题时,要启用财务会计的另外一个系统,即破产清算会计。 破产清算会计属于是单独的会计核算办法。破产清算时应确立一个评估日,应重新评估所有资产、负债的价值,按照清偿的顺序清偿员工工资、债权人本金利息、归还所有者、欠政府部门的税金等。在中级会计实务等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下的会计,是不考虑破产清算

7、特有的业务的。在财务报告附注中,要求说明企业的财务报告是否遵循持续经营假设,如果持续经营有问题,应该在财务报告中充分说明。,(三)会计分期 1.会计分期的定义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个首尾相接,间距相等的会计期间。 上面假设的是持续经营,但不能核算企业成立至破产清算的总账。如果等到破产清算时算总账,期间就无法做出决策,这就要求对持续不断的期间人为地做一个划分,并且每个期间应首尾相接,不能断开。,通常情况下,会计分期是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例如,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会计年度是指1月1日至12月31日。财务报告就是反

8、映1月1日至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短于一年的报告称之为中期报告,主要表现为半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 会计年度是人为划分的。我国会计年度与日历年度一致。有些国家比如美国,上市公司可以自己确定会计年度,比如可以将本年的1月1日至下年的3月31日划分为一个会计年度。 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表现:权责发生制、待摊和预提、应收应付的做法都是基于会计分期假设。,(四)货币计量 1.货币计量的定义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其他计量单位包括劳动量度、实物量度等。 【拓展】劳动量度:比如一把椅子占用8个小

9、时的人工,8个小时就是一个衡量的标准;建一座房子占用5万个小时的人工,5万个小时也是劳动量度。劳动量度的局限性在于:每个劳动量度的质量、含义不同。比如建房子的人工与建椅子的人工,每个工时的质量、含义不同,所以加计比较就存在问题。再比如初级技工与技术娴熟的工程师,一小时的工作内涵不同。 实物量度:比如企业具有100台电脑、1座房屋,这都是实物量度,但电脑与房屋的内涵不同,所以100与1不能简单相加。分别将电脑和房屋折算为货币,就可以加总核算了。货币能够连续一贯地加计,执行计量的职能。,2.货币计量的局限性 以货币计量为假设,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有关交易、事项。 货币计量应以币值稳

10、定为假设。当出现恶性通过膨胀时,之前的1元钱与通货膨胀后的1元钱也不能简单相加,所以当物价发生剧烈变动时,应启动另一个会计系统物价变动会计。 但是,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例如,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三、会计基础 2007年1月1日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的记账基础为权责发生制,即应依据权责关系,而不是现金的收付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的期间。权责发生制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上;行政单位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即以

11、现金的收付为依据确认收入费用;事业单位要区分两类活动:一类是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一类是事业活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是将权责发生制做为会计假设的,我国将权责发生制做为会计基础。,【例题1单选题】下列有关会计主体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企业的经济活动应与投资者的经济活动相区分 B.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的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 C.会计主体可以是盈利组织,也可以是非盈利组织 D.会计主体必须要有独立的资金,并独立编制财务报告对外报送 【答案】D 【解析】选项D,当某一会计主体不能独立对外时,如独立核算的销售部门、车间等,不可能单独编制独立的财

12、务报告对外报送,应以企业为单位编制财务报告对外报送,但独立核算的销售部门、车间也是会计主体,所以选项D不正确。,【例题2单选题】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遵循的会计基础是()。 A.权责发生制B.收付实现制 C.持续经营D.货币计量 【答案】A 【例题3单选题】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记账的基础,其依附的会计假设是()。 A.会计主体B.会计分期 C.持续经营D.货币计量 【答案】B,第二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两个部分,八个要求。分别为: 首要的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 次要的质量要求: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

13、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教材中进一步提到了可靠性含义方面的要求:一是做账依据为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二是应如实地反映,反映遵循重要性、成本与效用理念。如某一交易或事项的发生不影响各个决策,则不具备重要性,不需要遵循会计准则核算。所以综合题中,在具体业务表述完之后,后面会加上“以上的业务均具有重要性”,意思是说这些业务均应按会计准则核算。,另外注意可靠性不等于客观,某些业务不能客观地反映。例如企业购入一支铅笔,对于铅笔的消耗就不需要客观的记录反映,因为此事项不具有重要性,不影响

14、财务决策。美国将重要性、成本与效益做为是否记账的门槛,我国会计准则没有这样提,但道理和理念是一致的。 可靠性还要求会计核算中立、不偏不倚。 从财务目标的角度来看,可靠性要求来自于受托责任的目标。,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提供的事项是过去的,决策是面向未来的,过去与未来要求有一个衔接,即提供的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 将可靠性、相关性信息质量要求与财务报告目标结合,两者的关系为:决策相关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相关性;受托责任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可靠

15、性。,可靠性、相关性是整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最重要的两个要求,由财务报告的目标引申出来的。这两个要求一般情况下是统一的,能够一致达成;也存在矛盾的情况,这需要会计准则在理论和实务上做出取舍。比如会计准则一直坚持历史成本,因为历史成本是客观的,不偏不倚的,但历史成本往往与决策不相关,尤其在当今社会,资产是公允的,决策者需要更多当前的、公允价值的信息。从这个角度也可以来理解,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外,还存在公允价值、现值等其他计量属性。计量属性的设置是源自相关性的要求。,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模糊不清、不能晦涩难懂,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拓展】在国际

16、会计准则中,可理解性有明确的要求:报告使用者应具备一定的素养,来理解报表所提供的信息。 可理解性实际是当今会计面临的重大问题,怎样将专业的会计信息提供给社会大众、非财会人员,使之对其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财务报告中不仅仅包括表内信息,还包括大量的附注,即用非会计语言来批注、传递会计利息。会计报告应尽量通俗易懂、清晰明了地汇报专业问题,应将汇报重点放在会计核算方法对于利润的影响、对决策者所关注的指标的影响。,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一)纵向比较: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如果随意变更,会导致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不可比。但如果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也可以变更。会计政策变更在第28号准则有具体讲解,在符合两个条件时可以变更,即:法律和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变更会计政策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中级会计实务在后面章节也会讲到。,(二)横向比较: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