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风神初震的初唐诗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652206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风神初震的初唐诗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语文风神初震的初唐诗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风神初震的初唐诗教案 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风神初震的初唐诗教案 苏教版.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风神初震的初唐诗教案主备人: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李兆兵学习目标: 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教学建议: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

2、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 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

3、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第一课时总述学习目标: 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教学过程: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 1、历史沿革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 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如: (1)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

4、2)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3、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到

5、沈佺期、宋之问时,确定了律诗崭新的形式。4、“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的基础。为什么说初唐诗是“风神初振”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讨。三、布置作业1、认真预习“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共5首)中的前四首。2、请大家查阅有关作者资料。第二课时诗歌鉴赏(一)教学目标: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该诗在使用“虚”字上的妙处的同时,体悟诗

6、人这种独特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参考学习与评价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二)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

7、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四)诗歌鉴赏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银烛“夜”; 离堂“别”。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离情别意。4、具体分析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

8、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

9、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

10、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5、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离情缠绵 难舍难分 此会何年 (五)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六)陈子昂与徐陵诗的简单比较(“风神初振”总结)附: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

11、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1、徐诗有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陈诗无。 2、二诗写离情别绪,徐诗作哀声而无风骨,陈诗无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作已远离南朝时期的绮靡婉媚之风,已具风骨兴寄。这就叫“风神初振”!二、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朗诵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襟。(二)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

12、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三)诗歌赏析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和(h):奉和,即别人先做了一首,自己也依韵作一首。晋陵,今江苏常州。陆丞,姓陆的县丞。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早春原望是陆丞原诗的题目。宦(hun)游:离家到各地作官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偏:偏偏、特别。物候新:由四季景物的不同反映出季节的变化,这里指春天来临。 曙:黎明。 梅柳渡江春:意思是江南的梅柳先开,然后才把春天从江南带到江北。 淑(sh)气:温暖的气候。催黄鸟:催动黄莺鸣叫。 晴光:晴朗的春光。转绿萍:使萍草变绿。萍:一种水草。 古调:这里指陆丞

13、的诗。 归思:回家的念头。襟:衣服的前襟。2、请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圈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并说说它的妙处。“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家乡、宦游在外的游子才对异乡的新春节物气候感到既惊且怪。3、具体分析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

14、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