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六首》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647547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体诗六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近体诗六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近体诗六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近体诗六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近体诗六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体诗六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体诗六首》课件(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体诗 六 首,关于近体诗,山居秋暝,登 高,蜀 相,石头城,锦 瑟,书 愤,其他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 种诗体,也称今体诗。指唐代 形成的格律诗体, 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类型。,关于近体诗,要押韵,要对仗(对偶); 篇有定句(84),句有定字(75) 字有定音(平仄)难点!,特点,诗句字数整齐。 规定诗句数量。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偶句押韵,通 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句中平仄相间,上 下句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关于近体诗律诗,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关于近体诗绝句,我们现在普通话里有四个音

2、调: 阴平 阳平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而古时却多一个声调,“平仄”常被称为“绝学”,几近失传。 下面只作简单介绍:,1. 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主要有三条:,近体诗的平仄组联规则,1. 一句之中平仄交替 举例:,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仄仄仄平平(韵) 将军夜引弓。平平仄仄平(韵) 平明寻白羽,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仄仄仄平平(韵),2. 上下两句(上下联)之间平仄相对,若出句为 “仄仄平平仄

3、”,,则对句为 “平平仄仄平”,,若出句为“平平平仄仄”,,则对句为“仄仄仄平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相对,相对,近体诗的平仄组联规则,近体诗的平仄组联规则,3. 相邻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称“首联”, “颌联”, “颈联”, “尾联”。相邻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 。例如:,春望(杜甫),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近体诗的平仄变通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

4、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不过,对于一句的最后一字,却不可不论。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偶数句的最后一字要押韵的位置只能用平声字,又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的最后一字就要用仄声字。,另外,近体诗的首句可以押韵。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最后一字也要使用“平”声字。这时,第二句的最后一字还是用平声,并不遵循平仄相对的规则。,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5、,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对仗,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对仗,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无对仗,黄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全对仗,1.基本要求 鉴赏诗的内容、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 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感受韵律,品味语言。,近体诗鉴赏的要求及要领,“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

6、”是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王 维,王维(701761),字摩诘, 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 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 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 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 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

7、味摩诘诗,诗中有画.” 著有王右丞集。,时间、地点、天气,静景:月、松、泉、石,动景:浣女归、渔舟下,诗人愿望:留,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基本思路,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几幅图画。,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第二幅“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 明月升上了天空,银 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 虬枝翠叶,星星点点 地洒落下来

8、。,第三幅“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第四幅“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姑娘刚洗完衣服, 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 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 事儿在竹林里追逐嬉戏, 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第五幅“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

9、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画面总合,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2、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该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又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

10、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 2、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1、对课文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是傍晚的意思。 B首句中 “空山” 写出山中树林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C“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摇动竹枝,竹枝发出沙沙声;晚风吹来,莲叶摇曳多姿。 D“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C,课堂练习,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

11、想境界的追求。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的高洁情趣。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沉情绪。,D,课堂练习,杜甫登高,杜甫(712770),字子美,诗 中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 博,颇有政治抱负。曾先后官左 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 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安史之乱后,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晚年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

12、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诗圣”。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代表作品有:兵车行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 望羌村北征三吏 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兴等。有杜工部集。,浣花草堂,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在四川

13、,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却又病魔缠身,在夔州一住就是三年,生活困苦,身体很差。 本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写作背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

14、回翔。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是这样的画面:风凄急、猿哀鸣、鸟回旋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诗句赏析,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诗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

15、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这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极为凝炼。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这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诗句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

16、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 “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诗句赏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译诗欣赏,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小 结,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向司马徽问道:“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