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5年高一语文暑假作业2.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636757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5年高一语文暑假作业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5年高一语文暑假作业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5年高一语文暑假作业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5年高一语文暑假作业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2015年高一语文暑假作业2语文必修一、二、三一、基础知识(共3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沉溺(n) 召唤(zho) 慰藉(ji) 面面相觑 ( q )B. 百舸(g) 炽热(ch) 给予(j) 瞠目结舌(chng)C. 句读(du) 吮吸(yn) 跬步(ku) 浪遏飞舟 ( ) D. 灰烬(jn) 不啻(ch) 摇曳(y) 自愿自艾( i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l)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

2、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 ,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B.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C.这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

3、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的语音技巧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D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手机已经问世,它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具有指纹识别功能,能耗较低,有光即可充电。二、阅读训练(共21分)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周汝昌:一生做着红楼的梦启风1939年,已过了二十岁的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但当年天津发大水,他只得要求燕京保留学籍一年,谁料到了1941年,日本占领军关闭了燕京大学。一直到1947年秋,他才得以重回燕园。1947年,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来信说,他在胡适的一篇文章中得知,胡适已有敦诚的四松堂集,而敦敏的懋斋诗钞却遍寻不见,周汝昌见信后就跑到燕京大学图书馆,谁知一索即获,

4、而此前竟从未有人借阅过。读完懋斋诗钞后,周汝昌发现书中有六首诗是咏及曹雪芹的,而四松堂集中只有三首。周汝昌据此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胡适看到这篇文章后,当即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肯定他发现懋斋诗钞是一“大贡献”,但不同意文中“推测雪芹大概死在癸未除夕”的观点。此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在这些信件中,他们讨论的大都是有关红楼梦的学术问题。为了提携后学,胡适不但在家中约见了周汝昌,还将作为“海内孤本”的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慷慨相借。1948年底,胡适离开北平,从此周汝昌与之再无联系。几年后,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出版之时,政权早已鼎革,胡适成了被批判的对象。编辑为让此书顺利出版

5、,就将对胡适的原有敬称一律删去,改称“妄人”“风头主义者”云云。很多人时常以此责难周汝昌,其实书中的这些改动,他事前是毫不知情的。当时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深表理解,在其给小说家高阳的信中说:“他在形式上不能不写几句骂我的话,但他的“新证”里有许多向我道谢的话,别人看不出,我看了当然明白的。”虽然有了批胡的表态,但周汝昌依旧因为同其兄周祜昌合作校勘了真本红楼梦,被人告密说是“写作反动的书”,告密者还说周汝昌与胡适有政治联系,让他三次遭抄家之苦,最后更是被“扫地出门”。在这种情势下,20世纪七十年代时周汝昌不得不再次批胡适。周汝昌对胡适的人格至为钦佩,说“他是有仁者之心的厚道人,不计较那些历史造成的

6、琐末细故”,而且在其交往的所有鸿儒、名士中,如果“称量其为人的气度气象、胸襟视野,我感到唯有胡适之能够得上一个大字。”但如果言及学术观点,毫不掩饰自己对胡适大力推崇“程乙本”(被大量篡改,但胡适认为这种改写“更白话化”了的红楼梦版本)言论的不屑。1950年,周汝昌从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当起了编辑。1954年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已然在酝酿之中,它的导火索正是红楼梦。胡适和俞平伯是被批判的主要对象,与胡适有关系的周汝昌自然没法置身事外。但毛泽东在读过红楼梦新证一书后,对其中一些章节十分欣赏,所以指示要周汝昌写文章,与胡适划清界限。后据率先批判俞平伯的李希凡说,当初他只奉命写过两

7、篇文章,其中一篇评红楼梦新证就是为了将周汝昌与胡适、俞平伯做一个区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在胡适指引下,走进红学研究大门的周汝昌,后以两大创见,奠定了自己红学泰斗的学术地位。周汝昌提出红楼梦为曹雪芹“写实自传”的观点,否则红楼梦的作者何必费尽心机地“以讥为赞”,写贾宝玉这样一个性格乖张的怪物?其次,周汝昌开创性地指出,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这是他“自觉最为得意而且最重要的一项考证”。周汝昌的这些学术观点,在当今主流红学界是饱受争议,乃至于被批判的。事实上,很多红学研究者都得益于周汝昌对红楼梦史料的发掘和整理。为写红楼梦新证一书,他查阅了上千种文集、笔记、地方志等各种史料。

8、作家刘心武说,因为周老“一不懂政治,二不善人际经营,因此申请退出红学所学刊这些年基本成了批周园地。”周汝昌自三十岁起听力就大为衰退,只能依靠助听器与人交谈;后一目视网膜脱落,另一目也仅存0.01的视力,读书要在阳光下,以两面放大镜叠放,才能勉强看清书上的字。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老人已是完全失明,连微光也看不到了,遗著寿芹心稿是通过口述写成的。 (选自文史参考,2012年12期)相关链接:周汝昌是研究红楼梦的著名考证派的新红学家,有红学著作多种,其中红楼梦新证影响很大。是被称为自传派大将胡适的得意门生,但其观点与胡适有些不同甚至对立。(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9、分)A周汝昌读懋斋诗钞并能发表文章的细节可以证明周汝昌读书的认真态度和对红楼梦研究的热情和执着,开篇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B文章题目内涵丰富、概括性强:“做着红楼的梦”点明周汝昌一生研究的对象是红楼梦,“一生”写出了他致力于红楼梦研究的追求和毅力。C周汝昌对胡适的批判是当时的政治形势造成的,为了能够继续研究红楼梦,周汝昌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不过因为与胡适的关系他也被抄了家。D文章引用了刘心武的话,主要是交代周汝昌作为红学家退出红学所的具体原因,并为周汝昌在为人上受争议做辩解,比如他对恩师胡适批判的辩解等。E文章最后一段交代了周汝昌的听力、视力等方面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赞美周汝昌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暗

10、示人们不要再责怪周汝昌年轻时的一些做法。(2)文章主要叙述了周汝昌哪些方面的内容?结合文章简要概括。(5分) (3)胡适对周汝昌的态度是怎样的?结合文章简要概括。(5分) (4)周汝昌成为中国著名红学家的历程给我们哪些启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诗词鉴赏(共12分)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打开门闩。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6分) 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6.把下面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性格”下定义。

11、(6分)性格中包含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是一种心理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这种特征比较稳定并具有核心意义性格是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在公交车上的“让座风波”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近日,郑州市五六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冒雨走上街头,手拿纸牌呼吁:给年轻人让座。据81岁的梁永祥老人介绍,他们是国棉三厂夕阳红老年志愿服务队成员,7年前就开始这一倡议活动。都市生活节奏快,80后、90后生活不易,作为一名老者,平日坐公交出行时,也应当多关爱这些孩子。(大河报)老人站出来呼吁给年轻人让座,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12、6分) 五、名句默写(6分)8.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真的猛士, , ;(记念刘和珍君)(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3)惨象, ;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六、作文(40分)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毛遂自荐”是主动推荐自己,从而脱颖而出,“负荆请罪”是主动承认错误,终于化解矛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主动追求,以达到更高的目标-是啊,生活中许多事情,只要我们主 动一些,往往会出新的局面。 读完上面的材料,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编写一个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文章。【参考答案】一、1. 2.B(解析:A项,召zho;C项,吮shn;D项,艾y。)2. B(解析:句,“欣赏,却忽略了”这一具体的语境,就应选择“买椟还珠”,其意思为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句“不管我们在哪一条路上行走,最终都必然相逢”,可知应选“殊途同归”,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而“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