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631666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1).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冈实验中学2017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41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礼的毁灭、改良与重生在远古时代,基本不能理解一切带有灾害性质自然现象的人,相信在天地之间,除了有超越自然的神掌管着世间万物与人之命运,还有形形色色的鬼在作祟。而没有任何超自然能力的人,只能以虔诚的态度,用各种形式向神鬼跪拜敬礼,祈求祥福。所以在远古时代,人们“行礼”的对象主要为神鬼,并在长期持续的祭拜活动中,将各种程序与形式逐渐完善与固定下来,形成了最初的礼仪。在私有制与阶级、国家等制度出现之后,奴隶社会取代了原始社会,人类文明开始出现,礼仪也随之从原始性

2、的敬神仪式,发展至以阶级为基准的伦理道德观念。诸位神明变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奴隶主贵族则取而代之,成为具有绝对权威的“行礼对象”。也正是在这个社会阶段,古代华夏族以丰富的礼仪文化成为“礼仪之邦”,并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西周时代更是中国的“礼治”时代,由周公主持定下的周礼更是成为中国最早和最为重要的礼仪论著。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进入封建社会后,礼具有了严格的阶级属性,主要作用变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封建时代的礼更像是一门“人治之法”,能够通过礼稳固世袭的阶级结构,在保证整个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与交替的同时,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为人处世的良性规范。如果说中国封建社会之礼是建立在君权和

3、父权的基础之上,那么西方封建社会之礼则建立在君权和神权的基础之上。而这两者也因为“君权神授”的观点有所关联。在封建社会式微、新兴资产阶级兴起时,西方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将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以神为本”转换成“以人为本”。以出生定阶级、以阶级定行事标准的礼仪系统,以及贵族与仆役之间不相容亦不平等的“互相对立”的人际关系,在文艺复兴时代均被重新审视。属于封建社会的“阶级式礼仪标准”,被逐渐转换成为“人人平等式礼仪标准”。进入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之后,虽然一度只为特权阶层服务的奢侈品产业,在根据“人人平等”的原则进行了大规模的阶层下放,但它也同时转换成为了“有钱才能买到”的新式礼仪准则:财富取代了

4、阶层,成为新的“敬仰”对象。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盛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阶段:消费主义社会。在这个神权不存在、阶级被消灭、人本主义盛行的阶段之中,无处不在的商品造就了以金钱为基准的新式社会阶层:贫穷阶层,中产阶层,以及富人阶层。而因经济危机与抢夺资源催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则让人们开始反思以金钱为本的社会体系之中,曾经被神权与阶级所压制的人权是否又陷入了对于人性新的压制怪圈:消费至上。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时期,多形式的生存理念、多方式的生活选择,都被逐渐的尊重和扶持起来在这个时代,礼所构建的基础并非社会付诸与人的一切名头与称号,而是人类彼此之间所天然拥有的尊重、理解与相互独立。从人类文明发展的不

5、同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礼仪”的养成永远与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变迁有关。原始社会的敬神礼仪被封建时代毁灭,并建立一套以人之阶级为重心的礼仪系统。封建时代的等级礼仪被资产阶级毁灭,在保留王室的基础上进行了看似“人人平等”其实“尊重资本”的新式礼仪系统。两次世界大战又让人们全面反思资本对于人性的毁灭,重新建立一套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礼仪系统。不同时代,“礼”的对象、“礼”的概念的构成也有所不同。但它永远是人类的执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远古时代,人们只能以虔诚的态度,向神鬼敬礼,并将各种程式完善并固定下来,形成了最初的礼仪。B.私有制出现之后,礼也有所变化,诸神变成了精

6、神寄托,奴隶主贵族成为具有绝对权威的“行礼对象”。C.华夏民族成为“礼仪之邦”,是因为中国有夏礼、殷礼、周礼,而且西周时代更是中国的“礼治”时代。D.西方封建社会的礼建立在君权和神权基础之上,但两者因“君权神授”而有所关联。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在奴隶社会是以阶级为基准的伦理道德观念,进入封建社会,它具有了严格的阶级属性,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B.在文艺复兴时代,人们重新审视以出生定阶级,以阶级定行事标准的礼仪系统,礼仪标准也逐步转换成为“人人平等式礼仪标准”。C.进入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之后,财富成为新的“敬仰”对象。礼仪标准也随之变化,表现为“

7、人人平等”原则的大规模下放。D.因经济危机与抢夺资源催生的两次世界大战,让人们开始反思金钱对人性的压制,“消费至上”的衡量标准受到人们的质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能够使社会阶级结构变得十分稳固,保证社会稳定发展与交替的同时,能建立起为人处世的良性规范。B.在经历了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演变之后,人类彼此之间拥有的尊重、理解与相互独立成了“礼”构建的基础。C.“礼”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其特点分别为:“敬神”“以等级为重心”“尊重资本”以及“以尊重人为基础”。D.人类社会之中,“礼”永远是人类的执念,它的发展与演变基本上是与社会阶段的演进同步的。(二)实

8、用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46题。菊者砚秋章诒和边学边唱边挨打 因家境贫寒,六岁的程砚秋,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程砚秋学戏很苦,荣家所有的生活琐事也都要他做,无异于童仆师父脾气坏,稍有不欢举鞭就打。 因有家世之悲,心思重的程砚秋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年龄稍大些后,多半由于营养不佳,心情一直比较抑郁。师父认为他不宜于学花旦,让他专攻青衣师父还发现他嗓音很不一般,且扮相沉静明丽,如珠蕴椟中,时有宝光外熠。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 程砚秋不具备梅兰芳响遏行云的金嗓子,但凭着自身条件,勤奋刻苦以及高人指点,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抗衡的,以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唱到情感至

9、深处,其声竟细若游丝。观众聆听时,大气都不敢喘。这是他声腔艺术最讲究的地方,无人能及。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有人说这个更名含有深意,因为艳于秋者厥为菊,菊是耐寒的,它要比质弱芳幽的兰花坚韧耐久,其实,菊、兰同为花中上品,只是香气、风姿各有不同。 1922年,他首次赴沪演出,气势极盛,每晚舞台上的花篮都不下五十个,全场无一空位,另有许多人环立而视。戏院门口,汽车有200余辆,马车不计其数。程砚秋每日的茶会、堂会、剧场演出几乎占满了所有的时间,真可谓无一息之闲,也无一丝之暇,极其劳累但他依旧是客颜焕发光泽,嗓音穿云裂石,对此,罗瘿公喜于心也惊于心,欣慰且忧虑地对他说:“你此行红得可惊

10、,也遭人嫉恨。有些人正欲挑拨梅先生与你之间的师生情谊呢。”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程砚秋返京时,梅兰芳赴站迎接。几天后,梅兰芳带着戏班到上海演出,此后,一兰一菊,果然就在上海争起了短长。他们的竞争最初不明朗,顶多在戏码上争个高低一一你唱的戏,我也能演,即“你有我也有”。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中国旦角名伶竞选活动,经投票选出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从此,他们的竞争趋于明显化。后来,两人真的唱起了对台,形成高潮。捧梅派与捧程派遂在各大报刊,唇枪舌剑,大开其火。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伯仲,但真正占便宜的是听众与看客。两个剧场夜夜告满,观众是大饱耳福戏唱到最后,程砚

11、秋使出撒手锏,连演5场锁麟囊,天平向他这边倾斜了。 四大名旦里,尚小云与荀慧生都没有追赶梅兰芳的念头,唯有程砚秋雄心万丈,梅、程在北京“偌大京师各剧场沉寂,只余梅、程师徒二人对抗而各不相上下。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面对这样的情势,罗瘿公给程砚秋提出的策略是:“玉霜(程砚秋字玉霜)对梅应当在不即不离之间。”何谓“不即不离之间”?那就是既近又远,既热又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清醒冷静,有极好的控制力,合乎分寸,合乎人情,表现得又极自然。礼仪性是它的外显层次,内在依据则是人际关系和实际需要。 梅兰芳有富贵气,程砚秋是书卷气,一个得于天赋,一个纯恃人功,各臻极致,梅、程之间尽管

12、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移居上海的梅兰芳40寿辰时程砚特往拜寿,行叩头大礼,见者均叹其未尝忘本。明明是打对台的人,却绝不伤和气,就有那么大的魅力!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说: “如果听梅兰芳的戏等于吃鸦片,那么听程砚秋的戏就等于打吗啡因为吃鸦片尚有戒除的可能;而一旦打上吗啡,则很难戒掉了。” 独 有人说,程砚秋太“独”这主要是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程砚秋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对。其实,他的“独”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未经许可,暗中把剧本及表演偷传出去的人。 当时有个唱河北梆子的女演员,自从和哥哥一起看了程砚秋演的戏以后,就迷上了程派每有演出,她必去“偷戏”,

13、在梨园行,“偷戏”是大忌,怕被人认出来赶出去,她打扮成男孩去剧场几年“偷”下来,就把程砚秋早期代表剧目都“偷”到了手,齐如山看了她的表演,惊异地说:“这孩子的唱法,很像程老四(即程砚秋)呢。”就建议她拜程为师结果可想而知被程婉谢。但她实在太喜欢程派。既然得不到亲传直授,她就绕着弯子学。一是拜了程现秋的老师王瑶卿为师;二是向给程配戏的搭档、伙伴学习。见她苦心学程,人家也就乐于指点。 当程砚秋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后来每当他演出,只要听说有人来偷记他的剧本唱词、念白、唱腔、身段时,他立即把琴师找来,在后台临时变动主要唱腔,叫那些偷艺者摸不准,学不去。 程

14、砚秋的“独”,看起来挺自私的,我倒佩服程砚秋的“独”,因为他那么早就懂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了。 (摘编自读者)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的一项 (3分) ( )A梅、程师徒二人“对台戏”不相上下。如文中所评“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B梅、程师徒“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双方温良谦恭,皆有礼仪风度,值得世人尊敬与学习。C“独”表现了程砚秋独特的个性,疾恶如仇,这种“自私一让作者佩服。D“梅、程之争”不仅让观众大饱耳福,也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童年的程砚秋为了学艺,不仅要承担师父家所有的生活

15、琐事,还要忍受鞭打,所以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 B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其用意就是对抗梅兰芳,一较高低,证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在这举动里面包含着道德信条、江湖规矩、人情世故以及个人修养,双方都令人尊敬。 D.程砚秋不肯将私房戏轻易传人,当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这表明程砚秋有些自私,不利于京剧的发展。 E从本质上看,“梅、程之争”是京剧艺术“梅派”与“程派”不同表演风格的对决6文中引用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一段关于梅、程戏曲的评论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7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