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财务知识}二区域经济条件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0629643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16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二区域经济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二区域经济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二区域经济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二区域经济条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二区域经济条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二区域经济条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财务知识}二区域经济条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内容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影响,1,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内容,一、区域自然资源条件 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2,一、区域自然资源条件,(一)概念和特点 自然(自然界):是对于主体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客体。 自然条件(自然环境):是自然界中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部分。 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自然资源的特点: 稀缺性。 区域性。,3,(二)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原始基础的. 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

2、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日趋重要。 区域经济发展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 其中资源和生态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条件,社会发展是目的。,4,(三)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1、区域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关系。 资源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因素(直接影响第一产业,间接影响第二、第三产业)。 2、根据区域的资源特征,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1)纯自然资源型 共同特点: 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基本类型: 高消耗高效益型(美国) 高消耗低效益型(中国、苏联) 高输出高收益型(中东各石油输出国) 高输出低收益型(非洲资源输出国、中

3、国中西部资源输出省份)。,5,(2)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综合利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发展模式。 利用其自然资源优势,建立和发展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如重工、化工等),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利用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活力的第三产业。 最典型的国家:美国。 (3) 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因自然资源十分贫乏,区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内社会资源的深度开发。 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模式。 典型国家:日本、瑞士等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6,(4) 资源缺乏型。 缺乏可供大规模开采的自然资源. 因经济发展水平低,社

4、会资源也十分稀缺. 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在没有大量外力援助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的发展缓慢,呈低水平状态。(贫困恶性循环) 典型国家:非洲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小国。 (四)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度评价 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等P30),7,(四)自然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自然条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工业、农业和交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2、自然条件对经济部门的影响 不同的自然条件往往形成不同的产业部门; 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矿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每一个自然因子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程度不同。 气候对各部门的影响顺序: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运输业(航海业);建筑业;矿业;旅游

5、业;加工工业。 3、自然条件对于产品质量和形成的影响 自然条件是影响产品质量的自然基础。如,新疆哈密瓜。 自然条件对产品形成的影响。如,建筑物形式、服装形式。,8,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一) 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 技术与区域经济发展 (三) 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 (四) 区域地理位置,9,人口条件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和区域开发进程。 1、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 人口数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有重要影响。但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与物质资料生产的结合程度是否适应。 人口数量对生产规模和区域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 劳动人口,对生产的部

6、门构成和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有重要影响。 作为消费者人口数量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重要影响。,(一)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10,(2)人口增长速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中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关系。 人口增长是确定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最低需要的主要依据。 直接影响到产业部门的形成。 增长迅速说明未来劳动力资源丰富,可考虑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 第三世界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成为当前与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并列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11,2、人口构成、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构成与区域经济发展 人口构成是人口素质的主要表现之一。包括自然构成(性别和年龄)、社会构成(城

7、乡、文化、民族等)。 人口的性别构成是人口最基本的构成。 人口的年龄构成直接决定劳动力资源的比重。 城乡人口构成反映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涉及农村人口的转移); 文化程度是人口素质的重要表现之一。,12,(2)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人口移动:是指人们的空间位移,即人们在定向移动上超过一定的距离,在移入地居留超过一定时间的移动。是人力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配置。 动力:是人口移出地区和移入地区之间经济社会、政治或偶发自然因素的差异性。 趋向:移向发达地区或者移向落后地区,都会使经济得到促进,特别是移入落后地区。对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如:美国(主要由移民构成的国家) 大量人口的移动会

8、带来明显的社会问题。,13,(1)人力资源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资源”)。 研究人力资源,根本目的在于运用人力。 人力的最基本方面:体质和智力。从现实现实应用的形态看,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部分 人力资本: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知识经济的特点使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资源。 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资源和主要推动力。 (人力资本投资是明智之举) 美国、日本、中国人力资源

9、管理模式的比较(下图),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14,美国、日本、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15,(2)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产业经营模式的新的区域经济经营模式。 核心:对人力资本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产业群,为现代区域经济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特点:与传统产业中人、财、物因素并重不同,人的因素在该模式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该模式的运行与操作都围绕着人力资本这个中心进行。产业结构轻化、软化,以智力、知识输出为主。 人力资本运营形成的产业群:教育、装潢、设计、规划、创意、策划、咨询、信息等若干类。,16,(二)技术与区域经济发展,1、

10、技术进步可以削弱区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1)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 使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使许多有害的自然条件转化为有利的自然资源。 如,都江堰水利工程。 减弱了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束缚。 运输技术、输电技术的发展;使单位产品所需原、燃料下降。 改善了农业生产的状况。(农艺技术和农业技术装备),17,2、技术进步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1)技术进步对农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影响 技术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每个农民生产农产品可以满足更多的非农业人口的消费农业劳动力下降(思考:土地承载能力?); 技术进步加速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为农业区域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农业生产率农

11、业内部结构变化。 (2)技术进步对工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影响 技术进步改变了工业的原料、燃料结构; 技术进步改变了工业产品结构; 技术进步新兴产业崛起(电子工业、信息工业)。,18,(三) 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1、制度环境的构成 (1)制度环境中的产权,产权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决策:不同的安排决策的程序不同; 责任:不同的安排在经济体中的责任不同影响其行为方式(积极或消极); 利益:不同的安排带来不同的利益。,19,(2)制度环境中的组织,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是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物理层次”的组织架构,及联结上述组织架构的责权利划分、制衡关系和配套机制等游戏规则构成

12、的有机整体。 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其核心。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 造就合理的组织治理结构解决缺乏效率的交易问题,20,2、制度环境的特点,(1)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 产权安排要有利于经济增长; 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发展模式相适应; 如:外向型发展模式与内向型发展模式。 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如:重型的或大型化的产业结构或企业结构以国有或大型股份制财团所有的产权安排为主体。 制度环境的塑造,中心是处理好私有产权与公共产权的关系。,21,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是制度安排合理化的最终体现。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 (1)区域垄

13、断及其竞争。 区域垄断:是指区域内少数几个企业所形成的寡头垄断。 (2)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区域集团包括区域卖方集团、区域买方集团和区域混合集团。 区域集团的形成将降低区域总体的交易费用(内部化 )。 (3)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地方政府是地方公共利益的代表。 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意味着也能带来效益的最大化。 区域间地方政府的竞争,比区域间企业的竞争更缺少理性。,(2)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22,(四) 区域地理位置,1、区域地理位置的内涵 区域位置是一个泛义概念。 (1)天文位置:以地球表面的经纬网来确定某一区域位置, (2)自然地理位置:某一区域与周围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等自然

14、地理事物所形成的空间关系。 上述属于自然范畴,变化缓慢,对区域经济影响也比较稳定。 (3)政治地理位置:从政治关系分析某一区域与周围行政区之间的空间关系。 (4)经济地理位置:经济着眼考察某一区域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上述属于历史范畴,随着时代有更迭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区域地理位置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23,2、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1)地理位置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进程。 (2)地理位置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类型。 沿海与内地产业结构的不同、南方与北方因纬度的差异对农业(也有工业)结构的影响; (3)地理位置影响区域资源开发。 区域资源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利与否对资源的经济价值影响很大

15、,进而影响资源开发的规模和时序。,24,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评价,一、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评价的原则 二、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25,一、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评价的基本原则,(一)区域综合原则 区域综合是指对特定区域的诸条件进行综合。 即:对区域的各种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确定优势和劣势,这是确立、培植区域产业结构和制定区域产业政策的前提。 (二)发展阶段原则 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现状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所依托的区域经济条件。 (三)系统平衡原则 系统论把研究对象看成系统,从整体上考虑问题。,26,二、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一)区域经济发展条

16、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综合的 任何区域经济发展都不是单项条件作用的结果,而是诸多条件共同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 从时序上看,不同发展阶段,对条件的要求程度不同。 工业化初期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要求高; 工业化中期对位置、交通、资金等要求程度高; 工业化后期对技术、劳动力素质及政策法规等要求高。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国家不同。 发展中国家重视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析; 发达国家重视社会经济条件分析。,27,(二)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评价过程,两个过程: 1、对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全面调查 (1)区域地理位置的调查分析; (2)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调查分析; (3)区域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的调查分析; (4)其它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分析(着重技术、资金、制度环境等)。 2、对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 (1)确定区域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2)确立区域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3)确立区域竞争优势; (4)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出发,指出制约发展的主导与辅助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