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资料链接【人教版】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0595713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资料链接【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资料链接【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资料链接【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资料链接【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资料链接【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四首一、步出夏门行组诗欣赏步出夏门行是东汉末年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作于建安十二年作者北征乌桓胜利时。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艳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观 沧 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冬 十 月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昆鸟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土 不 同乡土不

2、同,河朔隆冬。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蘴艹赖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 虽 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二、天净沙秋思鉴赏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1.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

3、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中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2

4、.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

5、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曲。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

6、近及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3.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李白的词忆秦娥箫声

7、咽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催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篱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

8、自然、精练。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睛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所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

9、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4.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的,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

10、。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是元曲(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