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利润管理}解读中国企业利润来源与差异的决定机制研究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0541291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PPTX 页数:28 大小:89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利润管理}解读中国企业利润来源与差异的决定机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财务管理利润管理}解读中国企业利润来源与差异的决定机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财务管理利润管理}解读中国企业利润来源与差异的决定机制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财务管理利润管理}解读中国企业利润来源与差异的决定机制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财务管理利润管理}解读中国企业利润来源与差异的决定机制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利润管理}解读中国企业利润来源与差异的决定机制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利润管理}解读中国企业利润来源与差异的决定机制研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读中国企业利润来源与差异的决定机制研究,针对中国企业利润来源及影响因素的文献并不多见,代表性文献有曲玥(2008)发现垄断资源行业内的差异指标是最高的依靠行政力量而不是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的行业是造成利润差距的重要原因,张军(1998,2001)指出20世纪 80年代中国国有部门利润率的下降主要可以被理解为非国有部门的“进入和竞争”侵蚀利润的结果,20 世纪 90年代以来国有部门利润率更显著的下降则主要归因于国有企业亏损大幅度增长。本文作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使用1998-2007年间中国微观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从多方面的因素(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等多方面因素)来分析企业利润的来源与差异,实证研究

2、中国企业利润来源与企业利润差异的决定因素。,主要内容,一、中国企业利润的基本走势分析,外商投资 规模1(500人) 企业类型 港澳台 企业规模 规模2(300500人) (所有制) 民营 (表二) 规模3(150300人) (表一) 国有 规模4 (50150人) 规模5(50人) 出口 出口 划分 (表三) 非出口,表一: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净利润率走势,199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净利润率经历了一个亏损到盈利的转折点(2003年左右)。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角度看,1998-2007年间外商投资、港澳台、民营企业净利润率基本处于正的状态,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且港澳台企业净

3、利润率始终低于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从年均值上看不差于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净利润率始终处于负的状态,呈现先逐步变小再扩大的特征,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在2006年后亏损加剧。,表二:按企业规模划分的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净利润率走势,在国有企业中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净利润率差异程度很大,企业年平均员工数超过500的规模最大的企业利润亏损程度要显著低于其他规模企业;民营企业中不同规模企业净利润率相差不大;在港澳台企业中不同规模企业净利润率差异大;在外商投资企业中不同规模的企业净利润率相差不大。进一步分析1998-2007年间不同规模民营企业、港澳台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净利润率均呈现出增长态势;在国有企业中

4、只有企业员工超过500人规模的企业净利润处于增长状态,而其他规模类型国有企业净利润率不但没有出现增长状态在2007年还普遍出现了亏损程度加大的状况。同时,在1998-2007年间不同规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净利润率的标准差都呈现出波动性扩大特征,而规模越小企业的净利润率标准差扩大幅度相对更大;不同规模外商投资企业净利润率的标准差呈现出一种稳定、逐步减小特征;不同规模港澳台企业净利润率的标准差呈现出一种稳定特征。,表三:按出口划分的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净利润率走势,国有企业中2003年后出口企业净利润率由亏损转为盈利,但国有企业中非出口企业净利润率一直处于亏损状,且1998-2007年间国有企业中出

5、口企业的净利润率始终要高于非出口企业;民营企业中1998-2006年间出口企业净利润率要比非出口企业高,但2007年非出口企业净利润率要高于出口企业;港澳台企业中1998-2002年间出口企业净利润率要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但2003-2007年间非出口企业净利润率要显著高于出口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净利润率相比呈现出一种复杂态势,出口企业净利润率处于一种稳定状态,非出口企业净利润率先是低于出口企业之后处于一种增长态势,2007年非出口企业净利润率超过了出口企业。,二、模型、变量与数据,变量的选取:来自于理论和实证的成熟成果,也来自对中国转型背景中特定的现实考察 建立模型:(p

6、rofitijkt是企业的净利润率(计算方法为企业净利润/企业销售额 ),其中i、j 、k、t分别为企业(3分位)、行业、省份与年份,方程中的分别 表示与行业省份年份相关的未观察因素, 表示随机扰动项. ),内部因素,控制因素,外部因素,核心解释变量分为:,(一)、内部因素,代理变量/指标 (1)企业规模(size) 企业固定净额对数值 (2)企业年龄(age) (3)企业竞争能力或者技术能力(tfp)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企业生产效率的常用指标,因而其相当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映企业竞争能力测度指标,另一方面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也一定程度上内涵了企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技术能力以及

7、管理能力与组织效率,故使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测度企业竞争能力或者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与组织效率代理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4)广告投入强度(adver) 企业广告投入/企业销售额 (5)新产品(newp) 企业新产品销售额/企业销售额 (6)营销渠道建设(sale) 企业销售费用/企业销售额,代理变量/指标 (7)资本密集度(capital) 企业固定资产净额/企业员工数 (8)市场势力(market) 企业贷款被拖欠的程度(企业年平均应付账款净额企业年平均应收账款净额)/企业销售额 (合理性:在中国金融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正处于发展和完善背景下,在中国市场上经营的企业普遍会面临贷款被拖欠和

8、融资难的双重困境,无论是处于产业或产品链的核心环节或者终端环节的市场势力越强的企业,其贷款被拖欠概率就越小。) (9)人力资本(human) 企业人均教育培训支出(train)(合理性:人力资本存量越高的企业很有可能更加重视对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企业人均教育培训支出可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人力资本存量。) (10)产业活动单位数(multi),(二)、外部因素,(1)产业集中度(indusc):销售额最大的10个企业的销售额之和占全行业(4分位)销售额的份额比重 (2)外部需求环境因素(demand):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本年销售收入上年销售收入)/上年销售收入 (内生性问题:由于企业销售收入

9、增长率不仅与外部需求环境变化有关,而且可能与企业自身能力因素相关,单纯使用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指标来捕捉外部需求变化因素的影响可能就并不准确。为了消除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与企业自身能力因素之间可能相关性,使用企业所处4分位加权平均行业销售收入增加率指标;该方法优点在于因为外部需求环境变化更容易反映在行业整体层面,且使用该指标作为反映企业所承受的外部需求环境变化因素影响 一方面可以消除企业自身能力因素对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所产生的作用效应,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由于加入该变量所造成的与其他企业能力变量之间可能的多重共线性问题。),(3)与政府联系(govern):以企业能否获得政府的财政补贴为代理变量(该

10、代理变量设计的合理性来源于余桂明等(2010)研究发现中国背景下企业能否获得政府财政补贴实质上反映出的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和寻租联系。) (4)出口(ex):企业是否有出口销售额的虚拟变量来衡量 (5)金融支持(loan):企业是否有利息支出的虚拟变量来衡量 (6)所有制因素(own):主要是优惠政策、使用要素资源成本及垄断地位方面的差异 两个重要解释变量:(1)工资因素(salary)用的是人均工资指标,检验企业是否是通过挤压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来获取企业利润;(2)税收因素(tax)(企业应交所得税+企业应交增值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中的税金支出) /企业销售额,检验外资企业中超

11、国民待遇的税收政策是否是增加企业利润的重要途径,民营企业中偷税漏税或者通过与地方政府官员建立寻租联系来获取税收减免是否是增加企业利润重要途径,国有企业中利用自己国有身份或与地方政府官员建立寻租联系来获取税收减免是否是增加企业利润的重要途径。,(三)、控制因素,行业特征、省份地区因素等,采用国家统计局 19982007年间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其统计对象包括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500万元非国有企业,挑选其中的按二分位行业标准划分的 1343行业共 30个行业工业制造业企业,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有效性处理。,主要变量的 统计性描述 和相关性分析,三、实证结果与分析,依据所有制 类型划分的

12、 回归结果,主要回归 结果 与分析,(一)主要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和相关性分析,表4给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从企业净利润率的角度看可以观察出中国制造业19982007年的净利润率总体为负,即处于亏损状态,而标准差以及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也非常大,这就可以进一步看出中国制造业不同企业间的利润差异和波动都非常大。 问题一(相关性分析):计量模型中各主要解释变量之间可能会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导致各主要解释变量回归系数的不稳定。 解决方法:用Spearman方法和Pearson 方法分别估算了计量模型中各主要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结果发现各主要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基本不超过0.4,表明计量模型

13、中各主要解释变量并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二)、主要回归结果与分析,问题二:计量模型中的一些变量可能由于存在逆向因果关系而导致内生性问题,从而使得回归结果不可靠。 解决方法:结合数据实际特点,采用两步法系统GMM估计方法,采用Sargan统计量来检验工具变量选取的有效性;以一阶差分转换方程的一阶、二阶序列相关检验AR(1)与AR(2)来判断残差项是否与序列相关。 方法的优越性与改进:与一步法估计相比,两步法不容易受到异方差问题的干扰,但在有限样本条件下两步法的标准差会严重下偏。本文利用Windmeijer方法对两步法标准偏差进行矫正。,回归结果的分析:(所有回归结果见表5),影响中国企业

14、利润内部因素来看,表5中模型1-3列示的回归结果表明 企业规模和企业利润率之间呈现出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规模越大的企业竞争力相对越弱,因而其盈利能力下降; 企业年龄和企业利润率之间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年龄越长的企业其竞争力相对越弱, 因而其盈利能力越低; 企业竞争能力或技术能力和企业利润率之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该结果显示生产效率越高市场竞争力越强的企业其获利能力越强; 企业广告投入密集度和企业利润率之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这个经验结果支持企业广告投入能够为企业打开市场提高产品价格提供有力支撑的理论假说; 企业人均资本和企业利润率之间呈现出显著负相关,表明在中国越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利润率越高

15、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利润率却相对较低,这个经验结果并不支持直觉上的观念(从直觉上看在中国资本相对于劳动来说是比较稀缺的,对于企业而言资本边际报酬率要高于劳动边际报酬率),林毅夫等解释为我国当前还处于劳动力禀赋比较优势的发展阶段,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符合这一比较优势,因而能更好的发挥企业自身盈利能力,而采用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企业并不符合这个比较优势,因此其盈利能力可能就大打折扣;,企业人均教育培训支出和企业利润率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表明企业越是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其盈利能力越强; 测度企业市场势力的指标变量和企业利润率之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表明市场势力越强企业其盈利能力越强; 企业销售费用占销售额

16、比重的指标变量和企业利润率之间呈现出显著负相关,该经验结果可能揭示越是销售费用占销售额比重越高的企业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越弱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销售费用来协助企业打开市场销售渠道,该情形下企业的销售费用占销售额比重越高就意味着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越弱,其盈利能力就越弱; 企业新产品占销售比重变量和企业利润率之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该结果显示越是注重新产品开发的企业其盈利能力越强; 企业的产业活动单位数和企业利润率之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表明越是倾向于多元化战略和建立跨地区子公司的企业其盈利能力越强。,影响中国企业利润外部因素来看,表5中模型1-3列示的回归结果显示 产业集中度和企业利润率之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表明位于产业集中度越高的行业中企业利润率相对越高。我国多数产业中由于“ 潮涌现象”存在过度进入和过度竞争现象,故适度产业集中度可以缓解企业之间以产品价格为主的竞争提高企业利润率; 用以测度企业外部市场需求环境指标变量和企业利润率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相关关系,这似乎说明外部市场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