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536907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总复习第一轮第18讲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 识 结 构,“百家争鸣”。,儒 家 思 想 发 展 演 变,春秋:创立孔子;,战国:形成孟子、荀子;,秦朝:受打压“焚书”“坑儒”;,西汉:统治地位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儒学思辨化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末清初:批判中发展 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魏晋隋唐: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佛道兴盛和“三教合一”;,背景 代表 思想 影响 特征,对儒 家思 想的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原因。,一、经济上: 1、生产力极大提高,井田制逐渐崩溃; 2、封建生产关系逐渐确立,经济迅速发展。 二、政治上: 1、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士”阶

2、层兴起 ; 2、各诸侯国争战不断,急需各种人才; 3、各国国内矛盾复杂,各阶级均想发表自己观点; 4、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政治环境比较宽松。 三、思想上: 私学盛行,造就了大批思想家。,百家争鸣:表现(儒家除外)。,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无为”思想对统治者产生过重要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代表平民阶级利益;主张不受欢迎,汉代以后, 逐渐湮没。,老 子,庄 子,李 悝,商 鞅,墨 子,“道”是世

3、界根本;“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 欲”“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 的;认为做到“齐物”就可以达到“逍遥”境界。,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著法经。,废除旧制、严刑峻法;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事异则备变”。,“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节葬、节用。,代表,主张,影响,道 家,道 家,法 家,法 家,法 家,墨 家,韩 非 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3

4、.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演变 :创立(春秋 ;孔子).,一、政治思想: 1、主张 “仁”; 2、主张复“礼”; 3、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二、教育思想: 1、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2、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主张“有教无类”; 3、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 三、文化贡献: 撰写春秋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成为了儒学的基本文献;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四、地位: 春秋晚期人,儒家学派创立者,思想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万世师表”。,儒家思想演变 :完善

5、(战国 ;孟子、荀子)。,一、思想主张: 1、孟子: (1)继承了孔子学说,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主张“性善论”,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 (1)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君舟民水”论断,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3)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认为“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二、影响: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取其他学派的积 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家体系更加完善,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家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比较:

6、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一、时代背景: 孔子是以维护奴隶主统治为目的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缓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 二、“仁”: 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孟子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民本思想: 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提出“君舟民水”论。 四、人性: 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见解。,延伸: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一、内容: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

7、孔子的“仁”,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和“非攻”等都包含了民本思想。 二、认识:古代的民本思想在抑制暴政、缓和矛盾、稳定社会和发展生产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真正的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代表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统治而采取的措施,其与后来所说的“民主”思想存在着根本区别。 三、态度:作为重要的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本思想对我们目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我们必须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儒家思想演变 :低潮 (秦朝 :焚书坑儒)。,一、背景: 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死气沉沉; 2、有儒生引用儒学经

8、典批评时政,引起统治者不满。 二、目的: 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三、过程: 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讨论; 2、“焚书”“坑儒”。 四、评价: 1、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 2、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被称为“灭学之祸”;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儒家思想演变 :成为统治思想 (西汉)。,一. 背景: 1、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物质基础。 2、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3、董仲舒三次参加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而受重用,适应统治者需要,吸收诸

9、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 4、汉初的黄老之术已经不适应当时的形势和需要。 二.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1、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针对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4、为缓和阶级矛盾,主张“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三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举措: 1、全面肯定并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使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兴办太学,儒家经典成为

10、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4、建立地方教育体系,推广儒学,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四. 对其认识: 1、本质上是文化专制。 2、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有积极意义。 4、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延伸: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认识。,汉代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既有积极可取的精华,也有需要摒弃的糟粕。 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中国统一

11、的需要。所要摒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的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一切不同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2.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为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也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 3.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剩下的部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

12、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儒家思想 演变:儒学的思辨化程朱理学 (宋 )。,一.背景: 1、汉末: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泛传播。儒、释、道互相影响,但儒学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进一步动摇。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5、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6、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宋代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又称“程朱理学”。 二、内容: 1

13、、二程: (1)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先有理而后有物。(理学思想的核心) (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3)提出“格物致知”。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地位仅次于孔孟 ) (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2)提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进一步发挥了“格物致知”,提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三、影响: 1、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

14、、朝鲜乃至欧洲,在朝日形成“朱子学”学派。,比较:二程和朱熹的主张。,一、世界观: 1、“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朱熹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二、伦理观: 1、“二程”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2、朱熹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三、认知论: 1、“二程”提出“格物致知”。 2、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儒家思想演变 :儒学的思辨化陆王心学 (南宋、明朝 )。,一、主张: 1、陆九渊:(南宋) (1)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

15、”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 2、王阳明:(明朝) (1)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二、影响: 1、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故这一学派被称为“陆王心学”)。 2、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演变 :宋明理学(总认识)。,一、影响: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积极: 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

16、2、消极: 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礼轻法观念。 二、特点: 1.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 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 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3.融合佛老的儒学.,儒家思想演变 :质疑、批判中发展 (明清)。,一、背景: 明清之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统治阶级极端腐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激化,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2、经济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上,一方面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八股取士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另一方面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 二、思想主张 1李贽: (1)是非标准应依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挑战正统思想,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3)认为“私欲自然”。 2、黄宗羲: (1)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