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唐诗鉴赏《齐己诗鉴赏》素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490968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唐诗鉴赏《齐己诗鉴赏》素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唐诗鉴赏《齐己诗鉴赏》素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唐诗鉴赏《齐己诗鉴赏》素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唐诗鉴赏《齐己诗鉴赏》素材.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齐己诗鉴赏生平简介齐己,僧人,益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存诗十卷。早 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齐己诗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意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首联即以对比的艺术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 。“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 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

2、,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颈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 ,描写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 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写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 ”,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 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

3、丰富的美感。“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悦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颔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 。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 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写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近,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得很有层次。尾联“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语义双关, 感慨深沉 。此联字面意不

4、难理解 。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 。“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 “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颇有雄心抱负 。然而科举失败 ,不为他人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 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充满着自信心。这首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品性,创造了一种高深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

5、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尾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别具一格。剑 客齐己拔剑绕残尊,哥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勇死寻常事,轻仇不足论,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齐己诗鉴赏这首诗的作者热情地塑造出一个襟怀嵚崎磊落,慷慨豪勇,报恩酬知己,不畏死难的剑客形象,借以寄托自己的人格理想 。真可谓志陵山岳,气吞江海, 撼人心魄。开头两句凌空起笔,描写饯别的场面和剑客的出门。酒宴将散 ,剑客的豪兴借酒而发,遂拔剑起舞, 慷慨高歌 ,歌罢出门,扬长而去。“拔剑”二字点出 剑客的身分,一个“绕”字

6、,隐写剑客且歌且舞的场面,十分生动传神。我们可以想见,酒酣之际,拔剑起舞,旁观者可以一睹剑客高超的剑术及风采;舞剑作歌,人们又可以从其歌词中了解其超凡脱俗的情怀,在情绪上深受感染;而剑客高歌方罢,不顾而去,态度是那样毅然决然,毫无留恋之态,表现出一副大丈夫的英雄气概,又该是何等令人赞叹。这里,“歌终”的“终”字和“便”字的衔接使用,极见功力。应该说仅此开头二句 ,剑客英雄豪迈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三、四句描绘此剑客出门之后,踏上行途的景象。“西风满天雪”,这是北方冬季的大自然特有的最雄浑壮丽的画图。诗人把剑客放到如此西风狂啸,漫天大雪纷飞的背景衬托之下,有力地烘托出剑客的英雄气质 。风雪茫茫,天

7、地浩大,中有一人,持剑独立, 瞻视前路.,那该是怎样的形象,如何的气度!更妙的是 ,作者还要对剑客问上一句“何处报人恩”, 意思是说,这样大的风雪,连道路都难以识别,你到哪里去替你的恩人寻仇找敌为他报仇,来报答他对你的知遇之恩呢?表面上这是对剑客的置难之词,却是赞扬他下定决心,不为风雪所阻,不辞艰苦,一定要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接下“勇死寻常事,轻仇不足论”二句,正面议论;点出此剑客固然可以为酬知己而勇赴死难;但他也决不是那种气量狭窄,为睚眦之怨而轻生舍命的亡命徒。这里强调了剑客的有胆有识,襟怀开阔,使其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但这两句的妙处还不仅在于此,它又暗示了此剑客的外出“报人恩”,是

8、一次重大的有意义的行为。最后,全诗以“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作结,赞扬此剑客的豪气更在战国时代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王的荆轲之上。荆轲的勇敢事迹见于史记刺客列传 ,书中描写太子丹及其宾客在易岸送别荆轲的场面 ,历来脍炙人口:“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 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 !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而此剑客却嫌荆轲的反复悲歌,感伤别离,感情未免过于细腻缠绵了,可见二人比较,自有高下之分。齐己是一位僧人,这首诗写得这样豪壮刚猛,肝胆照人,可见他并未完全心归禅寂,超然物外。秋夜听业上人弹琴齐己万物都寂寂,堪

9、闻弹正声。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湘水泻寒碧,古风吹太清。往年庐岳奏,今夕更分明。齐己诗鉴赏唐人咏听琴的诗很多,但像这首诗从裨补世道人心的角度立意的作品却并不多见 。所以沈德潜评曰: “太和之气 ,从来咏琴诗俱未写到 。”( 唐诗别 裁)。首联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万物都寂寂”,写 秋夜之静,没有一点声息,显见是一个天气晴好无风的夜晚。“堪闻弹正声 ”,点出诗人听到业上人弹的 琴声。一个“堪”字,不仅突出了静中闻琴的听觉效果,而且也强调静夜有助于听琴者屏气入神,仔细品味弹琴人所弹的乐调的高下优劣,及其所表达的情志所在。接着的“弹正声”三字,就写出了诗人品味的结果。所谓“正声 ”,指声音纯正。

10、“正声感人而顺 气应之。”(荀子乐论)“姑洗生应钟,比于音,故为和。”(淮南子天文训)所谓“顺气”,所谓“和”,都是指冲和纯正之气,可见纯正的乐调具有冲和纯正之气,使人听了身心能进入冲和纯正的境界。业上人弹出的即这种正声。颔联就上面的意思发出议论:“ 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世上之人,如果他们的心地都像业上人弹的琴声那样纯正,那么天下就不会再有烦扰和纷争,就会呈现清平的政治局面。这里,诗人首先是赞扬业上人能以纯正之心传纯正的琴声;其次也明显带有劝诫世人之意。唐末社会矛盾激化,兵连祸结,李唐王朝大厦将倾。诗人虽然身入空门,但从这首诗看,他并没有忘记世事,并且可以说其诗意正是对当时倾危的世道人心

11、而下针砭的。诗人认为导致“天下和平”的途径在于个人心性的修持。颈联正面描写琴声。诗人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湘水泻寒碧 ”,以秋季湘水的奔流及清澈 生寒,暗示琴声的流畅凄凉;十分形象。昔人俞伯牙弹琴 ,志在流水,他的知音者钟子期听了便赞扬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这里,诗人同样进入了类似的音乐境界 。他特意拈出“湘水”来 ,则因湘水素以清澈著称 ,所谓“湘川清照五六丈”(湘中 记 ),故而古代诗文中多称湘水为潇湘,“潇者,水 清深也。”(水经注)这样,才更符合“泻寒碧”的特点。“古风吹太清 ”,是说琴声明朗飘洒,像亘 古即有的天风飘过太空 。“古风”在这里又似有双关 之意。诗人似乎从琴声中听出上古淳朴清正的古调遗风 。作者在另一首诗中说:“此声含太古,谁听到无 心。”(听赵师尊弹琴)可以参证。尾联回忆昔日与业上人在庐山相会,曾听到过他弹琴的事,赞颂业上人“今夕”所弹的“正声”听而“更分明”。这不仅是业上人琴技的更加精进,而且体现出他心性修持的更臻纯正之境。- 7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