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都市空间治理术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485650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PPTX 页数:56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治理}都市空间治理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公司治理}都市空间治理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公司治理}都市空间治理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公司治理}都市空间治理术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公司治理}都市空间治理术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司治理}都市空间治理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治理}都市空间治理术(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都市空間治理術,王志弘 陽明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2012.5.9,1,綱 要,何謂都市? 何謂空間? 何謂治理(術)? 案例一: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台北捷運系統與新都市經驗 案例二:秩序、效率與文明素養:台北市排隊運動分析 案例三:台北市人行空間治理與徒步移動性 案例四:風險地理、恐懼地景與病理化他者:台灣SARS之治理之空間權力分析 案例五: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 案例六:綠色治理體制的崛起:台北都會區河岸轉化的政治經濟學,2,何謂都市?,M. Weber: 特殊法權地位與資本主義誕生 (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市民 (社會) 的誕生 G. Simmel: 大都會與

2、心靈生活;匿名性、過度刺激、blas、時尚 Chicago School: 生態區位、都市文化、都市鄉民 Marxism: 資本主義生產基地、勞動力再生產、集體消費、都市意義與社會運動、都市過程與轉型、縉紳化、空間分工、新自由主義都市化 What I am proposing is the city as an intense focal point or a node of social relations in time and space (Massey, 1999a: 102). Cities as open intensities.Cities were where differen

3、t stories meet up (Massey, 1999a: 134).,3,理解都市的不同理論取向,都市是生產的場所 都市是資本積累的所在 都市是文本 都市是論述的效果 都市是擬象與奇觀的建構 都市是異質人群相遇的地方 都市是歷史,是人類界定都市意義之衝突的歷史 都市就是社會 都市就是人類的行動,4,5,都市社會學的知識地圖,古典社會學 齊末爾 馬克思 韋伯 涂爾幹,十九世紀後半葉,法國區域地理學 Le Play 地方/工作/俗民,齊末爾對芝加哥學派較有影響 其餘學者無甚影響,美國芝加哥學派 1.人文生態學 2.都市民族誌 L. Wirth R. E. Park E. W. Burge

4、ss,1910s1930s,英國都市研究傳統 1.社會調查 (貧窮調查) H. Mayhew C. Booth S. Rowntree 2.區域調查 V. Branford P. Geddes,1850, 1880s1930s,美國區域計畫,Howard 花園城市運動;新鎮規劃,社會研究焦點轉向抽象理論建構 T. Parsons 結構功能論 量化與統計方法盛行 福利國家興起,強調都市的管理與技術性規劃,政治改革的企圖消失,1930s1960s,1950s以後 強調統計方法 強調全國性職業階層分析與階級分析,消去了對地方脈絡的考慮,6,都市社會學的知識地圖,運動與批判的年代 反越戰;反核武; 黑

5、人民權運動;大城市內城暴動;第二波婦女運動;環保運動;同性戀運動萌芽 學術界的自省批判;批判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女性主義理論,1960s晚期,政經情勢改變 石油危機 福利國家模型失敗,刪減福利支出 新國際分工;經濟全球化;去工業化與再工業化,1970s中期,新都市社會學 M. Castells 批判以前的都市社會學, 以結構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提出新的都市理論, 當代城市的特性是勞動力在生產的集體消費之所在,1970s中期,激進地理學 馬克思主義地理學 David Harvey Doreen Massey Allen Scott Neil Smith Dick Walker,政治經濟學取向的

6、都市研究: 成長機器、都市政權理論,都市社會運動,集體消費的概念 新韋伯派 都市經理人,批判,都市研究新發展 社會與空間 後現代主義 後結構主義 文化研究 性別研究、酷兒理論、後殖民論述、生態學,1980s 以後,空間為何重要?,人類的生存必有其空間向度,人類的生活有其空間組織和脈絡; 社會的存在與運作必有其空間向度,社會並非存在於針尖之上; 空間是思考的基本範疇,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架構。,7,空間為何重要?,一、社會生活的脈絡性 二、社會生活的物質性 三、社會生活的層級性 四、與空間配對的社會生活之時間面向 五、覺察社會生活實際上與比喻上的界線; 主體認同的空間向度 六、空間的社會分析,提

7、示了一種新的實踐方式, 一種新的政治策略與視野,8,9,空間理論的發展軌跡,10,11,從空間的社會生產建構到社會的空間組織構成,12,13,空間理論發展的幾個趨勢,14,15,三種探究社會與空間之關連的方式,資料來源:Smith (1999: 14).,16,17,絕對、相對與關係的空間,如果我們認為空間是絕對的(absolute),它就成為一個物自身(thing in itself),有獨立於物質之外的存在。於是,空間擁有一種結構,我們可以用來替現象分類歸位或是賦予個性。 相對的(relative)空間觀則認為,空間應理解為物體之間的關係,其存在只是因為物體存在且彼此相關。 有另一種意義的

8、相對空間觀,而我決定稱之為關係空間(relational space)依照萊布尼玆(Leibniz)的方式,空間被認為包含在物體之中,亦即一個物體只有在它自身之中包含且呈現了與其他物體的關係時,這個物體才存在。 By David Harvey,18,19,絕對空間,相對空間,關係空間,空間本身既不是絕對的、相對的,或是關係性的,它可以視情境而定,成為其中一種,或同時是全部。,空間之適當概念化的問題,是透過與空間有關的人類實踐而解決的。換言之,有關空間性質的哲學問題,沒有哲學上的解答解答在於人的實踐。因此,空間是什麼?這個問題,必須代之以不同的人類實踐,如何創造和使用了不同的空間概念? 例如,財

9、產關係創造了壟斷性控制可以操作的絕對空間。人群、貨物、服務與資訊的移動,在相對空間裡發生,因為它採取了貨幣、時間、能源等,來克服距離的摩擦。小塊的土地也可以獲取利潤,因為它們包含了和其他小塊土地的關係展現為地租的關係性空間,本身成為人類社會實踐的重要面向。,20,何謂治理(術)?,公共治理:國家和市場之外的第三條路 ? Ex. 公私合夥、治理聯盟、水平溝通網絡。 理想:從層級性的統治支配,到網絡化的治理溝通 批判:治理術 傅柯式權力施展的(自我)技術;行為的引導;知識、權力、規訓。 治理 文化治理 文化治理是反身性自我治理的新駕馭方式 文化治理是文化領導權的塑造過程與機制 文化治理是資本積累的

10、新調節模式;文化修補,21,空間治理、文化治理、自然治理,空間治理即以空間為對象、媒介和場域的權力施展,涉及各種制度組織、論述、知識、技術、程序的運用,以及相應之治理主體的形成。ex. 都市計畫、交通規劃、行政區劃。 文化治理即:藉由文化以遂行政治與經濟(及各種社會生活面向)之調節與爭議,透過各種程序、技術、組織、知識、論述和行動等為操作機制而構成的場域。 文化治理有相應的主體化,也有空間向度,ex. 歷史保存、地方意象塑造。 自然治理即以自然為對象、媒介和場域的權力施展,涉及各種制度組織、論述、知識、技術、程序的運用,以及相應之治理主體的形成。ex. 國家公園、濕地保育、防洪治水、綠建築標章

11、。,22,23,核心關切,以都市空間治理 (包含文化治理和自然治理) 為切入面,了解台灣都市社會的特性和轉型,並藉此掌握台灣社會的核心特質和歷史轉化。 兼納宏觀結構力量與微觀行動及心態。 空間、治理、移動系統、基礎設施 物質和技術的分析。,24,案例一:空間與文化治理,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台北捷運系統與新都市經驗,25,26,27,案例二:空間與文化治理,秩序、效率與文明素養:台北市排隊運動分析,28,29,30,31,結 語,本文嘗試分析排隊的文明素養、秩序和效率觀念,透過排隊的意義和形式來探知都市治理模式的轉化:從國家領導權下的教化角色,到集體消費服務的提供者;從文化作戰、文化建設到文化消

12、費;從官派市長政權到民選政權的治理風格。 本文的初步分析成果,可說是以排隊為例,呈現了庶民日常生活裡,尋常事物所透露的宏觀社會的延續和轉變。,32,從日治時期殖民體制下現代生活規律的引進,經過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結合現代化期盼、復國意識與中華國族道統的社會秩序維繫,以及因應都市集體消費秩序混亂而倡導的排隊運動,到1980年代後期都市消費生活蓬勃、企業和官方服務心態提升下,以科技介入的新排隊方式,乃至於捷運時空的新排隊文化,排隊一點也沒有遠離我們的生活,而是以不同的姿態呈現在城市日常生活裡。 排隊現象已然成為城市生活的重要象徵和實踐。我們也已經從幾個經過挑選的事例,看到了從紀律型排隊到服務型排隊的轉

13、移趨勢,紀律型排隊漸次讓位給了服務型排隊。,33,紀律秩序的要求並未完全遠離,反而經常會以安全和效率之名反覆重現。從紀律型排隊到服務型排隊的移轉,以及這種現象透露的,從都市治理威權模式到消費者效能導向治理模式的變化,並非徹底的類型替代,而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兩種治理方式的不同偏重或突顯。 兩種排隊形式和治理模式,其實有共通之處或內在關聯。表面上,一方是紀律和秩序,一方是效率和服務心態。但是,紀律和秩序原本也是確保效率的一種方式,只是經常會演變為僅僅重視形式的紀律美學,反而變得僵化凝滯,不能符合效率要求。,34,相對的,服務心態雖然是比較軟性緩和的治理方式,也不表示其完全無須某種秩序,只是這種秩

14、序不再是形式上的整齊劃一,而是以順暢的運作效能為標準。 一旦比較講求顧客或消費者自主與尊嚴的服務型排隊和效能治理,遇到了危機,在安全至上的顧慮或托辭下,個人的自主和尊嚴就經常會臣服於形式化的秩序要求(個人自主或自由,經常意味了混亂失序的威脅)。 例如:台北捷運發生推擠受傷事件後,電扶梯快速通行的效率,就臣服於大量人員現場監控,不斷要求緊握扶手的形式紀律了。,35,無論是紀律型或服務型排隊,在秩序和效率之外,都有共通的文明素養期待,若對應到治理的威權模式和消費者效能導向模式,或許可以說,兩者都有維繫治理正當性和領導權的共通關切,而這種正當性和領導權,還經常是以文化或文明的修辭出現。 不變的是附著

15、於排隊現象的文明或文化素養意涵,只不過,文明的意義從集體紀律和動作效率,轉變為尊重、隱私和服務的效能,以及從國家主導的道德化訴求與國族意識,轉為由資本或商業促動的、消費領域裡的顧客至上邏輯。,36,誠如排隊秩序總是意味了會有脫隊和失序的情況,無論何種治理模式,也都不是毫無疑問而能夠順暢運行;誠如傅柯的權力觀念暗含了有權力運作之處必有抵抗,無論那是積極反抗或是逃離迴避。 以主體形構或主體化的角度來看,可以說一方面有排隊的主體形構,以及治理的主體定位,但是另一方面,主體並非毫無能動性的傀儡,而有其發出異議或偏移規範的能力,只是程度隨著情境條件和能力高低而有差異。,37,紀律型排隊和服務型排隊預設了

16、不同的主體特性,前者可能是守法守分、缺乏個體性的紀律秩序成員,後者則是以顧客或消費者為模型,有其由市場機能中介的契約關係;這種主體形構也對應於威權治理下的馴化國民或市民,以及消費者效能導向治理同樣的消費者顧客模型,容許看似無窮、實則有限的消費性選擇。 如果兩種排隊形式和治理模式,並非全然替換,而是並存互補,甚且有其一貫的內在關聯,那麼,兩種看似不同的主體定位方式,其實也有其內在聯繫:消費者顧客也須有一定的紀律規訓,方能發揮其遵從有限選擇的能力;紀律秩序成員和馴化市民也容許一定程度的自主選擇,才能有遵守秩序所需的自我意志和要求。,38,這裡缺少或有待強化的是,能夠更深刻質疑治理機制的反身性公民主體位置,這包括了各種覺察到差異性和不對等社會關係的性別主體、族群主體、性傾向主體、階級主體等,都市政治過程裡多元異質而富有反思能動性的主體形構過程。,39,案例三:空間與文化治理,台北市人行空間治理與徒步移動性,40,41,42,43,44,案例四:空間與文化治理,風險地理、恐懼地景與病理化他者:台灣SARS之治理之空間權力分析,45,46,47,案例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