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资料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484982 上传时间:2020-07-30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社会学资料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劳动社会学资料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劳动社会学资料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劳动社会学资料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劳动社会学资料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社会学资料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社会学资料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劳动者: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从广义上是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从狭义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有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2、韦伯主义: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他的工厂理论分析、科层制、伦理价值对劳动行为的作用的思想是其代表理论,他的理论为劳动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章,3、管理学派:A泰勒(1856-1915)是科学管理学派的创始人,他的1903工厂管理以及1911科学管理原理 对管理学

2、以及社会学都有重要的意义。B梅耶 1927年主持“霍桑实验”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4、制度学派: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是源于英国19世界的韦布(Webb)夫妇,强调制度与工会的作用。 5、现在劳动社会学:现在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第二章,1、劳动的概念: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己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社会会的概念: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

3、动的过程 3、劳动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劳动的自然关系:劳动创造财务 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创造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关系或经济活动的社会关系,第二章,4、我国三方协调机制的职能主要是:A制定并监督实施涉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和政策B推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又方已达成一致意见的集体合同草案需报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集体合同订立的干预,也体出了三方原则精神C对劳动关系方面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时行协商,形成共识D、并组织实施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指导劳动争议处理工作 E、宣传并监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F、实施和贯彻劳动就业方针,实行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

4、就业和自谋职业“三结合”的就来方针,第二章,5、三次产业分类:是目前最通用的产业划分方法 6、职业的含义: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职业是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7、职业结构: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者总体中的比例。职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劳动者社会地位与社会境遇的反映。 8、职业结构变化规律:影响变化规律的因素是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科技发展等因素对职业变化的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地进行,总的趋势是是体力性的、非职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第二章,9、

5、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特征,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 A、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B、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 C、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D、别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第二章,10、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A、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最其本的

6、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B、其次人口老龄化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C、第三,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第二章,11、劳动保护概念: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12、人际关系人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直接交往的过处程中,由思想、感情、行为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及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1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社会、

7、经济、政治等因系外,还受一些更为直接的、具体的因系影响:A、能力B、品貌、气质C、报酬D、相似与互补E、邻近与熟悉,第二章,14、劳动群体的特征:A、劳动群体是一种绷带织,即劳动力组织。B、劳动群体是一个体系或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结构,C、劳动群体是一个具有自觉意识的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D、劳动群体间形成一定的组织文化,成员间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具有一套共同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15、劳动士气的含义:劳动士气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16、士气激励理论:所谓激励,就是通过组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处罚措施,借助信

8、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比例中项的和地方国营,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 17、郝兹伯格的双因系理论:一种为保健因素,一种为激励因系,第三章,1、劳动者的含义: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人。 2、劳动者特征:A、具有一定劳动能力,B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C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D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3、劳动者素质:A自然素质:体力、智力 心理因系 B社会素质:文化因素 思想道德因系(价值观,劳动贪多 劳动者的现代化) 4、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

9、 文化是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和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附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第三章,5、企业文化的内容:A、企业价值观念B、企业 意识 C管理方式 D企业规范 E企业英雄人物 F企业形象 6、企业文化的特征:企业 文化的特征是由企业 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企业文化差异必所决定的,具有A、独特性B、功能整合性 C实践性 D渗透性 E社区性 F行业性 G群体性 7、企业文化功能:A、导向功能 B、约束功能 C凝聚功能 D、激励功能 F、效率功能 G 协调功能 8、劳动者行为的类型:A、个体行为、群体

10、行为和社会行为 B、劳动性行为与非劳动性行为 C、正式行为与非正式行为,第三章,9、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A、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B、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 C、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10、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A、家庭教化 B、学校教化 C、社会教化 D、网络互动 E、劳动组织教化 11、闲暇和劳动的选择(理解内容),第四章,1、职业的定义:所谓职业,是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 2、职业的特征:社会性 差异性 层次性和时代性 3、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A、健康 B社会阶层 C、教育 D性别 E年龄 F负担G自我观H地理

11、因系 4、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美国教授1959年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根据心理素质与择业倾向,可以将劳动者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同时也将职业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学者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 常规型(P118表4-1),第四章,5、职业锚理论:所谓职业锚,是指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念包括三个部件: A、自省的才干和能力 B、自省的动机和需要 C、自省的态度与价值观 6、职业锚的五种类型: A技术/职能型 B、管理能力型 C、安全/稳定型 D、创造型 E、自主、独立型 7、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 A、立足本职的道路 B、自学成长的道路 C、转变职业的道路,第五章,1

12、、职业声望:职业生望是与财富,权利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心理评价 2、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 A、职业的社会功能 B、职业要求 C、职业报酬 D、职业环境,第五章,3、社会分层的意义:(P153论述) A、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1、有利于理解社会 2、反映了社会变迁的过程和内容) B、揭示了社会资源配置机制(1、改革开放前的社会资源配置2、改革开放以来的资源配置方式) C、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D、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第五章,4、职业流动的概念:是指劳动者为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而改变工作岗位

13、,改换职业的行为。 5、职业流动的个人特征:一般来说,影响个人职业流动的主要因素有家庭背景和个人智力,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等 A、年龄与职业流动 B、文化程度与职业流动 C、性别与职业流动(P158了解各种流动的特点) 6、改革开放后职业流动的特点:A、职业流动的支向性(城市-农村 南方-北方 国营-私营)B、职业流动的双为性,第六章,1、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环境 管理体系 组织文化 2、劳动组织的含义: A、传统的劳动组织:广义上:泛指人们的社会生产组织,劳动的分配和组合,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狭义上:是生产力的概念,就是研究如何把劳动的主体

14、力量合理地组织起来,更好的发挥作用。 B、现在的劳动组织,更加强调其组织性,认为劳动组织是一种集生产和管理于一体的有机体(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环境三要素有机结合) 3、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是指以情感、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基础,以满足个体的不同的需要为纽带,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自发形成的一种开放式的社会技术系统,第六章,4、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A、有较强的凝聚力 B、规模小,结构松散 C、自己发形成核心人物 D、满足成员心理的需要 E、信息沟通灵 5、实行劳动组合的原因: A、经济原因 B、工作中的距离、位置 C、社会心理因素,第六章,6、劳动组合类型: A、指令组合 B、任务组合 C、利益组合 D

15、、友谊组合 E、委员会 7、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方向: A、从组织的法律定位角度来进行改革 B、从财务运作的角度来进行改革 C、从人员运作的角度来进行改革 D、从运作机制的角度来时行改革,第七章,1、劳动关系的主体从狭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是员工以及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另一方是管理方,二者构成了劳动关系的主体 2、劳动关系的主要类型: A、按产权制度划分:国有经济的劳动关系 、集体经济的劳动关系、股份制经济中的劳支关系 B、按权力结构划分: 绝对型劳资关系、亲权型劳资关系、阶级斗争型劳动关系、竞争型劳资关系 C、按利益关系划分:利益冲突型、利益一体型、利益协调型,第七章,3、工会的

16、性质:阶级性、群众性、社会性 4、工会的职能: 代表功能、 经济功能 政治功能 、 服务功能,第八章,1、劳动报酬的概念: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其全面的满足。社会上的劳动报酬不仅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还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得到其他方面收益,特别是心理上与精神上的满足 2、薪酬分为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前者是员工的工资、奖金与津贴,后者是员工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或良好的工作气氛等,从狭义上讲,薪酬是指经济报酬,第八章,3、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A、制约收入分配的体制因素 (1、化配受所有制形式的制约2、分配方式受企业经营方式的制约3、分配受宏观调控体系的制约) B、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1、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2、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分配的不公平 3、技术结构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第九章,1、劳动争议关生的原因: A、劳动报酬和保险待遇的保障问题 B、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因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 发生的争议较多 C、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引发的争议 D、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争议 2、劳动争议处理原则:合法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