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468087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安康市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陕西省安康市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西省安康市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安康市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安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

2、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

3、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

4、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

5、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B. “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C. 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D. “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2. 下列对原文论

6、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B.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C. 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D. 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B. 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C. “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

7、“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D. 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答案】1. C 2. D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正确的一项。A项,“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理解有误,原文中说“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诗教”观是指孔子对诗经评论中所包含的文艺观。选项

8、偷换概念。B项,错把论据当论点,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是“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兴观群怨”只是说明这个特色的例子。D项,“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说法有误,言过其实,并非“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C项,理解正确。故选C。【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孔

9、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是结论,不是前提,逻辑倒置。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选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说法有误,文章结尾虽然强调了“诗”的重要性,但纵观全文,重“教”重“诗”、以“教”为本才是文章论述的中心。故选D。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劳动节假期年年有,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放学途中,书包在父母长辈的肩上,孩子们却两手空空;午餐时,小学一年级的

10、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家长1:儿子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劲,我很着急,干脆把他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家长3: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意义不大。(摘自“校长会”微信公众号)材料二;2019年9月到12月期间,省在八所中小学对45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

11、,结果如下:省中小学就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调查项目统计数据学生对开设劳动课的看法很有必要没有必要,瞎耽误工夫无所谓13%16%71%学校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情况开设了未开设不清楚33%33%34%劳动教育课程是否作为考核科目是否不清楚3%79%18%(选自追寻教育之源: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审思)材料三: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

12、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劳动教育要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劳动教育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

13、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1日,有删改)材料四:在国新办9日举行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表示,劳动教育是当前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因此必须加强。意见在劳动教育上单独列了一条,作为“五育”之一,德智体美劳单独表述。加强劳动教育,须加强制度建设。准备制定两个文件,一个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进行顶层系统设计。二是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纲要。通过制定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明确具体内容和实要求,确保劳动教育能够落地。在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关键是要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必

14、须明确两点:第一是要把劳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第二是要有专门的劳动教育课时,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和要求,按照规定和要求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选自国新网,有删改)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材料一看,家长们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各持己见,但多倾向于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劳动并不怎么重要。B. 从材料二看,广大中小学生对开设劳动课不重视,对是否有必要开设劳动课的问题,多持无所谓的态度。C. 从材料三看,社会实践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明白事理。D. 从材料四看,劳动教育是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短板,教育部已着手制定文件,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

15、育。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中列举学生和家长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旨在引发人们对“劳动教育”的思考。B. 材料二以调查统计的方式,通过数字对比,凸显出人们对于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已经形成共识的现状。C. 材料三中指出,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加强劳动教育,也是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D. 材料四谈了教育部对劳动教育开展的意见,这是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对劳动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6. 请结合材料,谈谈当下如何做好劳动教育。【答案】4. A 5. B 6. 学生方面,端正态度,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自己热爱劳动的习惯,积极参加各项劳动教育活动;家长方面,重视劳动教育,有意识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鼓励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学校方面,认真落实教育部有关劳动教育的意见和精神,认真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国家层面,加强制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劳动教育纲要。【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