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4046178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教材的系统1 本册内容结构 本册内容分属几何、代数、概率三个领域,具体牵涉到:几何:图形与证明证明(二) 、证明(三) ;认识图形视图与投影。 代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反比例函数。概率:建立概率概念概率的频率定义与多种求值方法。 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逻辑框架与方法) 本册内容在逻辑方面的联系比较“散” ,除去“证明(二) ”与“证明(三) ”有明确的关联以外,其余部分基本上没有确定的逻辑联系。在数学方法方面,对于两章“证明”的处理思路是一致的关注基本过程、基本方法、表述格式、通过证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渗透借助证明去获得发现;“视图与投影

2、”和“频率与概率”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明显的相似性实验、形成概念、应用概念解决问题;而“一元二次方程”和“反比例函数”的处理方式也相近形成模型、研究模型的数学特征、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2 本册内容与教材其他各册相关内容的联系证明(二) 、证明(三)与证明(一) ;“一元二次方程” 、 “反比例函数”和“一元一次函数” 、 “一元二次函数” ;“视图与投影”和“空间图形” 、 “平行” 、 “相似” ;“频率与概率”与先前的概率实验等。3 各部分内容的设计要点(关于证明学习的要点说明不能够仅仅将证明的教学基本目标定位成确认命题的正确性;还应当包括对证明本身的学习:证明的必要性,数学证明的含义,证明的

3、基本过程,证明的基本方法,由证明而获得的理解和发现。 )第一章和第三章对“公理”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关注“证明的基本方法” 、 “获得证明策略的不同思路” 、“由证明而导致的新发现” ,特别地,对于“反证法”的逻辑合理性的理解。(1) 证明的思路与以前直观探索的联系;出现的新命题的探索及证明的思路。证明方法的学习、获得证明的策略;证明(二) 、证明(三)是证明(一)的继续,其中许多命题都已经在前几册中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探索过了,学生对其结论都已经有所了解。本册主要是对这些结论进行理论的证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前几册中的直观探索就没有用处了,事实上,前面学生借助折纸、画图等活动进行直观探索的过

4、程和方法为本章的证明提供了铺垫,为学生提供了定理相应的证明思路。如在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时,教材先给出了证明的思路,即由当时利用折纸来探索此结论的方法,而想到通过连接底边的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证明两个角相等。除了学生已经直观探索过的命题外,教材中还涉及了一些学生没有探索过的新命题。2这些命题的获得有的是直接通过证明得到的,而有的则创设了一些问题情景,通过合情推理获得的,但此时证明是必须的。要使学生意识到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在获得结论中各自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如对于命题“直角三角形

5、中,30 0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教材引导学生拼摆三角板,去发现其边之间的关系,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结论的获得,要积极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事实上,探索的过程为证明时辅助线的添加提供了思路,为证明奠定了基础,这些都希望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充分的意识到。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一种证明结束后提出问题“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与同伴交流” 。P4:不同的证明方法;P78: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证明途径。 (作辅助线、 “发现”的案例)此外,教材还注意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如由特殊结论到一般结论的归纳思想、类比、转化的思

6、想方法等。如在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时,教材在分析证明思路时指出将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从而证明其相等明确方法的学习。(2)关注命题的拓展、引申,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概括抽象的能力。证明加深理解教材在证明(二) 、证明(三)的设计上注意到了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维能力、水平的指导和培养,为学生设置了可将结论进行推广和一般化的空间,希望通过命题的拓展,为学生创造深入思考数学问题的机会。比如在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并提出“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吗?高呢?”等问题之后,教材在“议一议”中设置了相应的两个拓展问题,分别从角的变化和线段的变化两个角度

7、出发,对前面已经讨论过的特殊结论进行了一般化的推广。对这种拓展型的命题,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对数学现象进行概括和抽象,并强化和渗透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P5、6:由证明而获得的新结论。P75:由反思证明过程而导致新发现;关注证明的基本策略。(3)对公理化方法的体会。需要注意的是,依据标准的要求,在北师大版教材中,证明部分的内容可以看作是一个局部的公理体系,即从给定的 6 条公理及有关概念的定义出发,通过逻辑推理证明,得到3平行线、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有关结论。因此证明(一)(三)中所有的命题,其证明的前提只能是教材中提供的公理和已经

8、证明过了的定理。而这也就是教材中为什么在 P35 例题中证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角等于 45”和“有一个角等于 45的直角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两个看似十分简单的结论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公理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发现直观探索和证明、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区别,从而认识到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辨证关系。通过对公理体系的了解,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数学中证明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证明以及证明的基本方法等,是我们讲授证明这几章的基本目的。在这个意义上,教材对数学证明学习的要求提高了。是否可以在证明(三)结束以后,来一次知识的结构化处理 将几何知识系统化;解释公理化的

9、含义。P8:反证法的理解有一定难度。P17:命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其含义,不需过份关注“命题” 、 “逆命题”之间的转换后面有一定的机会,而且高中将要进一步学习。P80: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首先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发现结论;然后是证明结论验证四个小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逻辑证明。此处,如果学生用逻辑证明的方法可能比较困难,可以让学生用直观的方法(如剪切后使之重合)来验证。 第二章:延续处理方程的基本思路:模型求解应用(与函数的联系在后面谈) 。如“花边有多宽” 、 “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出发,经历模型化的过程,然后

10、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数学概念和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化的思想,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求解方程过程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化归,理解在求解程序上具有一般意义的“配方法”的实质;同时,介绍求解方程的另一种思路通过估算而获得近似解;对于方程的应用,仍然是突出运用数量关系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1估计方程的解的意义。本章与以往的方程内容有所不同,增加了估计近似解的内容。增加这一内容,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又为方程精确解的研究作了铺垫,激发学生探求精确解的欲望,从而可以在此基础上自然地引入以后求精确解的内容。另外,教材中“地毯的花

11、边” 、 “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等问题都是借助“夹逼”的方法逐步获得近似解的。应当说,夹逼思想是近似计算的重要思想。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夹逼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运用。估算本身也是一种解某些方程的方法。通过估算而获得近似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方程解的含义、体会借助计算机获得方程解的想法、发展估算能力;P46:解方程的含义在扩大不仅仅是利用公式。2方程的解法 4一元二次方程的精确求解方法有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等。教材中先研究的是可应用于求解任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公式法。其中配方法可以说是公式法得来的根本,公式法中根的一般表达式就是由配方法解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得到的。而公

12、式法是配方法的一般化和程式化,任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只要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就可以直接代入公式求解。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配方法,体会公式法的由来。对于一些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教材还引入了一种特殊的求解方法分解因式法,分解因式法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方程来解,这种降次的思想是处理髙次方程的一种重要思想,教师要注意在教学时对这种思想进行渗透。对于方程的一般解法,突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求解程序;解方程的具体技巧(因式分解法等)不是重心;P48:解方程的过程与基本的思想方法。3方程应用的体现。教材力图把方程的应用渗透在各节之中,如第一节中的“地毯的花边有多宽” ,第二节

13、中的“花园的设计方案” ,第五节中的“冰箱定价问题”以及各节的习题中都安排了一定的应用性问题,从而将列方程、解方程和对方程的解的解释融为一体,而不是割裂开来进行处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本章的学习中能够比较完整地经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再利用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价值,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这也使得“模型求解应用”的过程得以完整地体现。 P68:讨论解应用型问题的关键。第四章: 视图与投影学习的基本定位;基于生活经验的学习、高于生活经验的认识平行投影、中心投影。平行投影与视图、相似;中心投影与视点;1 视图、投影的主要

14、内容和目标在七年级上册中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获得了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种视图的有关经验。本册中视图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继续,主要研究一些特殊几何体圆柱、圆锥、直三棱柱等的三种视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应使学生掌握圆柱、圆锥、直棱柱等特殊几何体的三种视图,即能够识别、画这些几何体的三种视图,从中体会这几种几何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由实物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在投影部分,教材主要对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视点、视线和盲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首先对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影子现象,教材提供了一系列与点光源、太阳光源所形成的影子有关的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归

15、纳出点光源与太阳光源所形成影子的各自规律。然后教材将人眼与点光源进行类比,视线与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类比,影子与盲区类比,在中心投影之后安排了视点、视线和盲区等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平行投影、中心投影的含义,并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例让他们了解视点、视5线、盲区的概念,体会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其中结合生活实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把握空间的能力是本部分教学的主要目的。2投影与视图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把握投影和视图之间的关系。投影和视图两个内容看似相互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视图可以看作是投影的特殊情况,在特殊位置下物体的平行投影就是物体的三种视图。借助

16、想象而实现相应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这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P105、106 等) 。P110、P116:基于生活经验的学习;P113、P 117:高于生活经验的认识;第五章:延续处理一次函数的基本思路:模型探究性质应用。研究函数性质的具体方法:从观察图像入手,过渡到获得相应的代数结论,突出对于函数数学特性的形象化感受;同时,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方面,给学生以进一步的感性认识(结合一元一次函数) ;对于应用,则提倡多种解决方法的综合使用。1模型化思想的体现反比例函数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形式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在原有对函数的模型化特征的认识的基础上,本章同样采用一定的实例来体现反比例函数在刻画显示问题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提出明确的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