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管理}政经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0457747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价值管理}政经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价值管理}政经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价值管理}政经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价值管理}政经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价值管理}政经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价值管理}政经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价值管理}政经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和要求: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生产过程、生产方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意义。 本章重难点 (1)资本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区别,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难点)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意义 (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难点) (5)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6)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及其一般规律(难点),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在任何社会形态,生产资料都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只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活

2、动,创造出物质财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拥有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及其规模是由商品生产者的货币拥有量所决定的。资本家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必须首先用其拥有的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货币不一定是资本。,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1)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在形式上的区别 A 货币流通的运动形式为:W G W a为买而卖,以卖开始,以买结束; b货币是中介和媒介,终点是商品。 B资本流通的运动形式: G W G(这是资本运动的总公式) a为卖而买,以买开始,以卖结束; b货币是垫支和预付,终点是货币。,(2)二者的本质区别: A 两者流通的内容不同。 在商品流通中, 交换

3、的两极是使用价值不同,而价值量相等的商品,流通的目的是取得一定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即交换价值。两极都是同质的货币,不是使用价值的交换,而是价值的增殖。其中的增加额,马克思把它称做剩余价值。 所以,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 两者运动的限度不同。 商品流通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商品流通是有限度的、有止境的; 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资本流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增殖过程,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2、总公式的矛盾 从总公式的形式上看,包含着一个矛盾 一方面,作为资本的货币经过流通要带来更多的货币即 产生剩余价值; 另一方面,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

4、换必须是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只能是价值形式上发生变化,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动。 从而资本的总公式在形式上包含着等价交换和价值增值之间的矛盾。此为资本总公式的矛盾,3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基本思路 总公式反映的内容似乎和价值规律发生矛盾,即等价与增殖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Marx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因为在流通中无非是两种情况: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只是商品价值形式的改变,不等价交换不能增加社会的价值总量(P41)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5、。 因为,在流通以外,商品生产者只是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形成商品中的价值,而不能产生剩余价值。,(2)资本增值可能出现的阶段 在总公式中价值增殖究竟发生在哪里呢? 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 G W 的货币上,因为此时的货币只充当购买手段,价值不会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也不会发生在 W G 的阶段上,因为在次只发生价值形式的变化,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价值量不发生改变; 最后,在总公式中只剩下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W)上,并且价值增殖不是发生在这一商品的价值上,而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换句话说,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

6、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 第二, 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出卖劳动力,没有别的谋生办法。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总的来说是由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最低限度) 第二,维持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

7、资料的价值; 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3)劳动力价值还受到一定历史和道德的因素的影响。(价值决定的特殊性) 3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耗过程就是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消失,而且是形成价值的源泉,它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背景资料: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日益完善,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1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1)劳动过程的含义:是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它具有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同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又具

8、有它本身的特点。(P43) 2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这才是体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质特征的主要方面。,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价值形成过程 A制造20公斤纱消耗的生产资料(包括棉花等原料、能源、 机器折旧等),价值24元,劳动力日价值3元; B工人劳动一天6个小时,制造20公斤纱,工人劳动每小时创 造新价值0.5元,1天6小时新创造价值3元; 24(转移、具体劳动)+3(创造、抽象劳动)=27元 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即为价值形成过程。 (2)价值增值过程 在前一个过程中

9、,资本家一无所获,于是延长劳动 时间到12小时 C 20公斤纱价值为48元,工人劳动12小时以后,商品的价值变为54元,即旧价值48元加新价值6元,资本家买出20公斤纱后,可收回货币54元,但资本家投入的货币只有51元,51元变成了54元,资本价值增价了,资本家获得了剩余价值3元。 新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为价值增值过程 (3剩余价值的含义(p45),由此可见,剩余价值的生产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规律, 一方面资本家如数支付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另一方面,商品又按价值出售了,并发生了增殖,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揭穿了。因此,我们说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

10、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二、资本的含义和作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关系。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作为资本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概括为以下几点: (1)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它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 (2)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而且资本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3)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不同形式,由于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马

11、克思把它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 不变资本(c)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2 可变资本(v)是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3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 第一,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第二,为准确揭示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奠定了基础 四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p46) 1 剩余价值率 (1)含义: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 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公式: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 余劳动必要劳动 2 剩余价值量 (1)含义:雇用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 (2)决定因素:m和v, m= mv,五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

12、生产 (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一种方法。 (2)马克思把这种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绝对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绝对剩余价值。 (3)工作日的界限 工作日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供了可能性。但工作日不能随心所欲地延长,必须在其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最低限是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限是由生理和道德的因素决定的。 0 6 12 15,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马克思把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

13、值。 0 2 4 8,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 由于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所以,要缩短它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根据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以及与此相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这样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才会下降,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减少。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的。它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仍然按社会价值出售所带来的剩余价值。 A 超额M具有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性,但与相对剩余价值有区别。B

14、 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现象 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联系:第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 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区别:第一,产生的前提不同;第二,产生的方式不同;第三,发 挥作用的阶段不同。 六、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P50),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资 一、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从现象上看,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的全部报酬,或者说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实则不然。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因为(p51)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就已独立存在,而劳动不能; 第二,作为价值

15、实体的劳动不可能有价值,如果说劳动有价值,就等于是劳动的价值是劳动,这无疑是同义反复; 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会导致否定价值规律或剩余价值规律; 因此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在现象上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有很多,但基本形式只有两种: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计时工资 是按劳动时间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如小时工资、日工资、月工资等。 每小时工资单价(马克思借用“劳动价格”表示)由劳动力的日价值和工作日长度决定;在“劳动价格”已定的情况下,计时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劳动量的多少。因此,考察计时工资不能只看工资额,还要看工作日长度和每小时工资单价。 2、计件工资 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而支付的工资形式。 3、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的工资形式 第一,有利于克扣工人的工资 第二,更有利于增加工人的劳动量 第三,更有利于家庭劳动的实行 第四,更有利于工人内部的竞争,背景资料:民工讨薪路漫漫 政府依法解民忧,三、实际工资、名义工资、相对工资及工资的国民差异 1、反映工资水平的几个基本概念 名义工资 是指资本家用货币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又叫货币工资。货币工资的多少不能确切地反映出工人的生活水平。 实际工资 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