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454695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201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重庆市201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1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1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凤鸣山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答题卡。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无主体熟人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由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的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经验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新鲜见。仅就农民城乡流动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等话语主题。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所

2、显现的特点一直是经验研究不少,而理论概括不足,直至我们在2011年第1期读书上读到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无主体熟人社会的提出可以说使得费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的很多观点有了时代的呼应,让我们看到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中所体现的特点。我们知道,熟人社会是由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很成熟的社会形态,由于现代化和都市化的作用,这个形态正在解体之中,可解体下的乡土社会有何特点呢?无主体熟人社会给了我们一个形态或类型上的说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在一个有着自身文明、历史、思维和习性的社会中发生的。我个人一直认为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不能做两极式的或二

3、元对立的处理。许多学者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似乎要现代就不能有传统,有传统就无法现代。但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呈现过这样的特征,可见解释中国的有效概念也应该是一个有张力的、交融性的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符合这一原理,因此它比较真实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态。中国式的概念还有一个特点,即它们往往不是界定性的。如果套用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来讲,就是带有触发性。所谓触发性,就是我们建构一个概念不是为了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然后将定义操作化,最后进行实证研究用,而是提出一个引导性的概念,由此引发学者们对这个概念的深度思考,并随着事物动态过程让其内涵发生一定的变化。 许多文化领域的学者都倾向于把儒家思想看作中国文

4、化的代表,它不但长久统治着中国人的灵魂,包括现代的中国人,而且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但如果我们理解了乡土社会的特点,便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实际上具有嵌入性的特点,而其嵌入的背景条件就是熟人社会。它的运作方式是伦理规范远大于法律诉讼。费老在乡土中国中将其归纳为“礼制秩序”和“无讼”;梁漱溟将其归纳为“伦理本位”;钱穆将其归纳为“和合”;许烺光将其归纳为“情境中心”。既然熟人社会倾向伦理生活,自然该社会就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人的言行可以通过舆论得到纠正,面子成为人生的追求,关系成为生活的基础。而这些都是儒家思想最为关注的。可是,如果一个社会形态走向了都市生活,变成了彼此陌生的社区,走进了互不相认的市场,

5、那么我们无论如何强调儒家思想之重要,它也只能是有劲无处使。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伤害他人事件从个人到团伙、从组织到企业都在不停地提醒我们,这样的伦理在如今的社会萎缩了,沦落了。(选自2011年9月20日光明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第1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但是学界对这一变迁的理论研究还不够。B“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新生代农民工”等,都是理论概括,但类似概括太少。C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在对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理论研究上可谓是先走了一步。D“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算是我们这个时代对

6、费老乡土中国中的观点给予了呼应。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熟人社会是由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很成熟的社会形态,但是这种形态正在现代化和都市化作用下解体。B熟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正在解体,而无主体熟人社会则从形态或类型上揭示了解体下的乡土社会的特点。C中国式的概念还应具有触发性,即建构一个概念就要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使其具有操作性,为实证研究提供便利。D儒家思想和熟人社会的关系比较微妙,儒家思想嵌入熟人社会,其运作方式就是伦理规范远远大于法律诉讼。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乡土中国发生着的社会变迁,我们之所以还多是停留在经

7、验描述性、成果总结性的水平上,是因为尚未有现成的理论和概念可用。B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从来不是二元对立,尽管也有学者误认为它们对立,所以解释中国的有效概念应是有张力、交融性的概念。C因为熟人社会会把人伦秩序放在首位,所以就倾向伦理生活,人的言行、面子、关系都能发挥其作用,这是儒家思想最为关注的。D如果一个社会走向了都市生活,变成了彼此陌生的社区,走进了互不相认的市场,那么儒家思想想发挥其作用就失去了应有的载体。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郑威愍公,名骧,字潜翁,信之怀玉人,登宋元符李釜榜进士。除直秘阁。时天步艰难,强敌犯阙。国祚不绝如线,

8、公束冠登朝,毅然不避危难。当靖康时,敌人分兵西向,关陕诸城,指戈辄靡,如无守者。比公知同州事,锐志固守,为西陲屏障。敌大至,公并力调遣,相持阅五月,羽檄趣援,邻兵无一至者,城遂破,公死之。先是,敌西窥,大治楼橹,遣突骑隔水挑骂鼓衅。公则约束将卒,解甲卷旗,以示无意;阴令健儿泅水,火其舟。风顺焰炽,敌舟几尽。渠复出清水谷,略韩城。韩城为同州属邑,公遣将据险迎击之,敌小却,转取洛阳。益兵竟度大庆关。猝至城下,兵疲援绝,犹谕将佐以节义,登陴坚拒。有进避敌计者,公瞪目曰:“吾职在守土,去此则谁与捍蔽!况此为三秦门户;脱力竭,吾当身殉此城。”终弗顾。未几,力尽城陷。敌素重公,欲降之不得。事闻,诏赠通议大

9、夫,谥威愍,后赠枢密直学士,立祠同州。绍兴三年,信州守臣王公,请于朝,又立祠于其邑。余乙酉来守信州,距公历五百年,所庙凡三更,而崇整如故,是可叹也。其裔孙日佶来乞文,爰述其死事颠末,以为传。赞曰:“呜呼!靖康时,得尽如公者,敌虽强,何由南下?乃君臣播迁,宴安鸩毒,曾不思报仇雪恨,徒促缩江南,卒以不振,惜哉!余尝过临安、六陵不封不树,而公之庙,历四朝不改,亦异已。 (选自郑威愍公传,有删改)注楼橹:守城或攻城用的高台战具。陴: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墙”。六陵:南宋皇帝建在今浙江绍兴的六座陵墓。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指戈辄靡,如无守者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10、B.犹谕将佐以节义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C.又立祠于其邑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所庙凡三更,而崇整如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威愍公“忠”的一组是 ( )公则约束将卒,解甲卷旗,以示无意 锐志固守,为西陲屏障 登宋元符李釜榜进士 公遣将据险迎击之 吾职在守土,去此则谁与捍蔽 犹谕将佐以节义,登陴坚守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国祚不绝如线”的紧急情况下,郑威愍公不避危难,毅然上任。敌人入侵,关陕诸城的守城将士一见敌人就慌忙败退,他在同州却锐志固守。B.在和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郑威愍公全力以赴

11、,和敌人相持达五月之久。他曾“阴令健儿泅水”,利用火攻,力挫强敌,但因为援兵未到,致使“力尽城陷”。C.郑威愍公以身殉职后,信州守臣王公,经过请示朝廷,授予威愍公枢密使直学士的称号,并在的家乡修建祠庙祭祀威愍公。这座祠庙历经多次变更修葺,但一直像以前一样高耸齐整。D.在文章末尾,作者把皇帝陵墓的荒凉景象和郑威愍公的祠庙“历四朝而不改”的情形作了对比,含蓄地对南宋王朝进行了批评,对郑威愍公进行了赞扬。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公则约束将卒,解甲卷旗,以示无意;阴令健儿泅水,火其舟。(2)乃君臣播迁,宴安鸩毒,曾不思报仇雪恨,徒促缩江南,卒以不振!(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虞美人 寄公度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帖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8.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结合词的上片分析本词在写景中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9. 词的下片句句极富深意,请从诗歌艺术手法的角度选择简要赏析。(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携来百侣曾游,_。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屈心而抑志兮,_。离骚屈原()纵一苇之所如,_。赤壁赋苏轼()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荀子()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苏轼()_,

13、川泽纡其骇瞩。滕王阁序王勃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右侧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消逝的钟声史铁生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

14、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