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0454614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PPTX 页数:109 大小:32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技术转移,主讲:陈勇兵,第四讲 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第一节 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从垄断优势理论到OLI理论 雁行模式与边际产业论,一、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erbertt Hymer)率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此后,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 Kindleberger)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完善,从而创立了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海默金德尔伯格”理论。,海默还认为,东道国的当地企业相对于跨国经营企业来说至少有三方面的优势。 金德尔伯格侧重于分析市场不完全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作用。,两个基本概念: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企业的特定优势,市

2、场的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市场不完全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性主要表现在: 1、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2、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3、由于政府的介入而导致的不完全; 4、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 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企业的特定优势,垄断优势: 1、技术优势; 2、先进的管理经验; 3

3、、雄厚的资金实力; 4、全面而灵通的信息; 5、规模经济优势; 6、全球性的销售网络,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 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 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 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结论: 市场不完全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垄断优势论的发展: H.G.Johnson(1970):强调知识资产的控制 R.E.Caves(19

4、71):产品的差别能力 尼克博克(1973):寡占反应论,尼克博克(1973):寡占反应论,尼克博克于1973年发表的寡占反应和跨国公司,在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国公司寡占理论。 主要思想:寡头垄断厂商会相互跟随进入新的国外市场,这是一种以对外直接投资作为防御武器的战略,即进行防御性投资。在寡占的市场结构条件下,一旦一家跨国公司对某国直接投资,其它跨国公司也会跟着这家厂商对该国进行投资,以抵消第一家跨国公司行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统计资料表明:美国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的大量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地集中在寡占市场结构明显的行业。,评价,1、意义 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

5、先河,突破了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首次提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2、局限性 该理论是以战后美国制造业等少数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是基于美国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部门境外投资活动而得出的结论。因此,其理论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难以解释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更不能解释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二、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37年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出的“科斯定理”(又称新厂商理论或交易费用理论)。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莱(Peter Buckley)和卡森(Mark O. Casson)在其合著跨国公司的

6、未来一书中,学习和借鉴了科斯理论,同时在批判了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从“国际分工为什么不通过世界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来进行”出发,通过研究世界市场的不完善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来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决定因素。,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企业之所以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是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的,为了获得最大限度利润,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将中间产品市场内部化。,假定前提: 市场的不完全是由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而引起的。 市场失效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企业在让渡自己的中间产品时无法保障自身的权益,也不能 通过市场来合

7、理配置其资源,以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动机: 由知识产品的特殊性和知识产品的市场结构以及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知识产品以及市场结构特点有: 1、形成耗时长、费用大; 2、可以给拥有者提供垄断优势; 3、其价格很难通过市场来确定; 4、其外部市场可能导致额外的交易成本,市场内部化实现的条件: 内部化成本包括: 1、资源成本; 2、通讯联络成本; 3、国家风险成本; 4、管理成本;,内部化收益包括: 1、统一协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 3、消除买方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长期保持技术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5、由于避免政府干预所带来的经济效

8、益。,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导致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直接原因。该理论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并通过企业内部使用而取得优势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超越国界便会形成跨国企业。,评价,贡献 把市场交易内部化原理引入到了对外直接投资领域,首次从企业组织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把既有优势跨国界内部化转移的特定能力,使它的分析更具有动态性,从而也更接近实际; 着重强调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企业竞争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得理论分析更加接近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形式的境外直接投资(包括服务性行业对外直接投资)。

9、,局限性 内部化理论从跨国公司的主观方面单方面探寻其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基础,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考虑不够,这就使内部化理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英国著名学者邓宁(John H. Dunning)在综合各类学者关于跨国公司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在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对国际技术转移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三优势模式”(OLI paradigm)理论,即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s)、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s)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10、 Advantages)。,邓宁(1977) 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 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三,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就是著名的“三优势范式”(OLI paradigm),所有权优势:1、技术优势;2、企业规模优势;3、组织管理优势;4、金融和货币优势。 内部化是为了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将其所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从而保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 区位优势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及主要结论 第一,跨国公司是遍布全球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

11、国公司拥有特定的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是保证跨国公司补偿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二,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发放许可证或其它方式来利用它的特定优势,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优于许可证贸易。,第三,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然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 第四,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评价,贡献 综合吸收了其它理论关于跨国公司FDI决定因素的

12、分析,从中归纳出三组变量,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了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FDI和许可证安排之间的选择,同时这三组变量的结合决定了各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类型、行业及地理分布,这一系列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理论学说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因而该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被誉为解释跨国公司行为的“通论”。,局限性 首先,折衷理论将所有权、内部化、区位优势三种因素等量齐观,分析方法仍然是静态的,缺乏主次之分且无动态变化分析,这与形式多样、变化频繁的跨国投资实践是有较大差距的。 其次,折衷理论实际上只是用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商品出口、以许可证转让技术这三种经济活动的选择行为的成因

13、,而对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缺乏深入的探讨。 最后,折衷理论的研究对象仍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很难解释那些并不具备独占性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无法作出科学的、全面的解释。,四、“雁行模式”理论,“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理论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在1932年提出来的。雁行模式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一特定产业在其生命周期中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该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这四个阶段而呈型,形状很像展翅飞翔的大雁,故以雁行命名。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进口阶

14、段。 ()进口替代阶段。 ()出口阶段。 ()重新进口阶段。,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又称比较优势理论),由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根据国际贸易比较成本理论和日本厂商对外直接投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观点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也是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资,可以使东道国因缺少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等未能显现或未能充分显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或增强起来,从而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为实现数量更多、获益更大的贸易创造条件。,在垄断优势论的指导下

15、,美国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这些部门的大量对外投资导致美国出口减少,贸易逆差增加,是一种“逆贸易导向”的投资。,日本对外投资多集中于资源开发以及在本国丧失比较优势而在东道国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同时日本国内则集中发展比较优势更大的产业。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由于符合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原则,形成了良性国际分工,不仅没有取代出口,反而带动相关联产品的出口。,三个基本命题: 1、生产要素的差异导致比较成本的差异; 2、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有关; 3、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不同;,小岛清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1、自然资源导向型; 2、市场导向型; 3、

16、生产要素导向型; 4、交叉投资导向型;,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本核心: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几个推论: 1、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可建立在同一理论基础上; 2、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系是互补的; 3、应该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判断; 4、投资国与东道国在同一产业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容易移植,政策主张: 1、关于日本式资源开发型直接投资的政策;开发进口、长期合同方式 2、关于日本向发展中国家工业进行直接投资的政策;教师的作用 3、关于日本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政策;协议性的产业内部相互投资 4、关于跨国公司的功过;,组织与贸易,1、不完全契约对企业产品周期理论的扩展 Pol Antras(2005)将不完全契约与贸易动态一般模型结合起来,从新的角度解释了产品周期理论,在该模型中新商品最初在北方设计和生产,后来生产转移到南方,这一结论与雷蒙德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