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434443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藏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藏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藏日喀则区第一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一、选择题(3分1648分)1. 下列各词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譬如(p) 蜷缩(qun) 嗔怪(chn) 浅尝辄止(zh)B. 倩影(qin) 驰骋(chng) 漱口(sh) 亘古不变(gn)C. 堤坝(d) 信札(zh) 坍圮(p) 百舸争流(k)D. 积攒(zn) 娴熟(xin) 伺候(c) 凶神恶煞(sh)【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词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可以依据汉字的字形以及意思推敲读音。C项,“百舸争流”中“舸”应读“g”,“大

2、船”之意,选项犯了读半边音的毛病。“百舸争流”的意思是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形容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阡 陌 铁 锨 纤 维 屡见不鲜B. 塑 料 溯 源 情 愫 夙兴夜寐C. 违 背 崔嵬 纬 度 为 虎作伥D. 召 唤 着 数 昭 彰 朝 夕相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B项,“塑”“溯”“愫”“夙”都读s。A项,“阡陌”应读“qin”,意思是“田间小路”,“锨”“纤”“鲜”都读“xin”。C项,“违背”和“崔嵬”都读wi,“纬度”应读wi “为虎作伥”

3、应读wi,意思是“帮助恶人作恶,帮坏人干坏事,帮凶”。D项,“召唤”应读zho,“着数”应读zho,比喻手段计谋,“昭彰”和“朝夕相处”都读zho。3.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盛气凌人 一饮而劲 饱经风霜 谈笑风声B. 汗流浃背 令人心悸 搬门弄斧 面面相觑C. 野性难驯 应接不暇 昂首阔步 偃旗息鼓D. 消声匿迹 不可明状 根深蒂固 罄竹难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字形。应结合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分析字形。A项,“一饮而劲”应为“一饮而尽”,“尽”是喝光之意。“谈笑风声”应为“谈笑风生”,意思是“形容谈话谈得高兴

4、而有风趣”。B项,“搬门弄斧”应为“班门弄斧”,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D项,“消声匿迹”应为“销声匿迹”,意思是“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不可明状”应为“不可名状”,意思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名”,用言语说出。4. 下列四组词语中不全是贬义词的一组是()A. 诈骗 污蔑 痴呆 恬不知耻B. 怏怏 猩猩 贪婪 锱铢必较C. 怂恿 挥霍 恣肆 瞻前顾后D. 吝啬 庸俗 夙愿 众说纷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四组词语中不全是贬义词的一组”,这是考查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按感情色彩来分,可以分为三类,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D项,

5、“;吝啬”“庸俗”都是贬义词,“夙愿”意思是“一向怀着的愿望,久已有的愿望”,不是贬义词。“众说纷纭”,意思是“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中性词。5.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是()A.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妖娆(娇艳美好;有诱惑感的)B. 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地谈论或演讲)汲取(吸取,汲取经验、教训;吸收、汲取养分。)C.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箴言(至理名言)D. 雍荣华贵(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屯积(囤积;大量积储)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A项,不毛之地: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废弃

6、的土地。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提醒考生对词语的解释要记牢记准,切不可似是而非。6.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句了的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是()不屑置辩 不予理睬 不置可否 不可理喻(1)吴荪甫地淡淡一笑 ,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2)孔乙已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已,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已看着问他的人,显出 的神气。(3)他们简直 ,一定要进去,终于被我们的人赶出来了对于广大消费者提出的产品质量问题,生产厂家却 。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句了的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首先应分析语境,然后再分析成语,

7、把握其意思和用法。“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不予理睬”,不理睬;“不置可否”,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第一句中,从吴荪甫的“淡淡一笑”可以知道,他没有表明态度,应填写“不置可否”,且应放在“吴荪甫”的后面。第二句中,对于前面人的问题“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是认为不值得分辩的,故应使用“不屑置辩”。第三句中,从后面他们的表现来看,此处应是说他们的行为“不可理喻”;第四处,对于消费者提出的问题,厂家根本就不理睬,应选用“不予理睬”。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的气势和独具匠心的构思来

8、抒情言志,在南宋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B. 同样办一件事,有的人认真负责,有的人敷衍塞责,其效果迥然不同。C. 这本书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绚丽多彩、光怪陆离的动物世界。D. 老教授学识渊博,演讲时信口开河,十分精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D项,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从前面和后面对老教授的评价来看,“学识渊博”“十分精彩”来看,此处感情色彩不当。A项,独具匠心,具有独特的巧妙心思。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B项,敷衍塞责,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C项,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

9、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比如 “信口开河”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而句中对老教授的评价却是褒扬的,故使用该成语情感色彩不当。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8. 依次把下列成语填入各句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10、越是没有本领的人,就越是,以为谁也比不上他。你瞧他那、得意忘形的样子,真让人讨厌。学习要虚心下来,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学,是学不好的。讨论问题,既要认真思考,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A. 自命不凡 趾高气扬 骄傲自满 自以为是B. 骄傲自满 自命不凡 自以为是 骄傲自满C. 骄傲自满 自以为是 趾高气扬 自命不凡D. 自以为是 自命不凡 骄傲自满 趾高气扬【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依次把下列成语填入各句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成语的意思。“自命不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与第一句中“以为谁也比不上他”意思一致。“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

11、得意忘形的样子。与第二句中“得意忘形”意思一致。“骄傲自满”,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与第三句中意思一致。“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与第四句意思一致。9. 与下面的句子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句子: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把这件事公之于众。A. 我们怎么不能把这件事公之于众。B. 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公之于众的一件事。C. 我们怎能不把这件事公之于众。D. 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不把这件事公之于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与下面的句子的意思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句式的变化。首先分析例句的意思,“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把这件事公之于众”,“无论如何”“不能”说明任何条件都不

12、能“公之于众”。A项,“怎么不能”,反问加否定表示肯定,意思是“能”,意思表达反了。C项,“怎能不”也是反问加否定表示肯定,意思是“能”,意思表达反了。D项,“不能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思表达反了。10. 依次将关联词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可以通过读书来培养的。一般说来, ( )一个人 兴趣越广泛,读的书越多,他的事业( )越开阔,也就越能增强自己的才 干。 (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飞速发展, ( ) 我们( )通过有 选择的读书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 ( )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A. 只要 就 即使 那么 也 而且B. 如果 就 即使 那么 也 才C

13、. 只要 就 因为 所以 也 而且D. 如果 就 因为 所以 只有 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将关联词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考生应先浏览语段,把握整体内容,然后依据关联词的搭配和句间的关系进行排除。这段话是说明“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可以通过读书来培养”,第一处和第二处之间应是假设关系,“兴趣广泛,读书多”和“事业开阔,增强才干”之间如使用条件关系,则过于绝对化,故排除AC两项。第三处和第四处之间应是因果关系,第五处和第六处之间是条件关系。11. 下列括号内的缩句,与原句的基本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

14、堤。(人群登上了大堤。)B. 当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获得金牌的喜讯传来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激动。)C.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林中长着野蔷薇。)D. 离开祖国四百年的游子今天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回到母亲的怀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括号内的缩句,与原句的基本意思相符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要求缩去句子的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和补语,保留主语谓语和宾语。A项,主语是“我们”,谓语是“登上”,宾语是“大堤”。C项,主语是“旷地附近”,谓语是“长着”,宾语是“野蔷薇”。D项,主语是“游子”,谓语是“回到”,宾语是“怀抱”。12. 下列

15、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中,村民们在发展副业后,生活水平从人均三百多元增加到六百元。B. 填报志愿一定要慎重,掉榜之后教育局招办为了保证你有书读,会把你录入招不到生源的极差的学校。C. 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D. 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生活水平从人均三百多元增加到六百元”主谓搭配不当。B项,“招不到生源”搭配不当,应为“招不到学生”。D项,介词滥用导致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