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期女性在门户内外的活动(1)

上传人:tang****xu7 文档编号:140424765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期女性在门户内外的活动(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期女性在门户内外的活动(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期女性在门户内外的活动(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期女性在门户内外的活动(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期女性在门户内外的活动(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期女性在门户内外的活动(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期女性在门户内外的活动(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期女性在门户 内外的活动 (1) 以唐代吐鲁番、宋代白沙墓葬的发掘资料为例 从事社会性别史研究,特别是关注中国古代妇女历史的研究 者们,一方面由于跨学科的理论建设而感到焦虑,另一方面 也由于资料的缺乏而感到困扰。大家都意识到,要突破一种 根深蒂固的 “经典话语系统” ,需要把研究的取材范围从 “精 英著述”扩大到“边缘材料” ,这里既包括文献资料的拓展 (例如正史之外的档案、地方志、墓志、金石碑铭、诗词、 笔记、小说乃至书信、契约、婚帖等文字资料) ,又包括实 物资料(物质的、身体的,等等) 、情境场景(发生环境、 社会氛围等等)的综合认识及其与文献资料的互补和互证。本文

2、希望通过个人在社会性别史研究中的点滴经历,讨 论考古资料对于我们认识问题的重要意义。我这里所说的 “考古资料” ,主要是就资料来源而言,指通过发掘得到的 资料,包括文字的与非文字的实物资料;具体地讲,主要是 出自墓葬遗址的资料。考古学文化本身反映的是一种复杂的时空综合系统;我 们在利用考古资料时,不能仅止将注意力置于一个个单独器 物、图像之上,而必须注意“遗物群”构成的社会意义,注 意同一背景下不同类型的遗物所共同传达的综合性文化讯 息,也要注意遗物与遗址的整体关系。显然,考古发掘资料的内容及其特质颇不相同。仅就出 土于墓葬之中的资料而言,其表达载体有文字与非文字资料 之别。女性墓志、功德疏等

3、文字资料,由于其特殊性质,一 方面可能较为直接地反映女性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又会竭力 向主流话语靠拢,以理念的框架来“规范”当时的现实。这 类材料润饰溢美的成份相当突出,清晰地体现出时人心目中 对于完美女性形像的理念1 。出土的各类上下公文、户籍、 诉讼状及判辞之类官方档案,自然也有不同程度的虚饰成份, 但受其用途制约,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可资比对,有助于我们 认识当时社会的整体背景。帐簿、契约、转帖之类民间世俗 文书,尽管同样受到“正统”规范,但其重实用、易操作之 性质决定其内容比较接近于社会实际。非文字的随葬物品, 其形制、数量、款式、工艺等等所传递的信息,都会有助于 我们对于文献以及社会现实的

4、认识与理解。一、从吐鲁番唐代墓葬出土资料看女性在门户之外的活动20 世纪初期以来,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的 阿斯塔那与哈拉和卓古墓群以及雅尔湖一带,出土了数万件 珍贵的文物文书。其时间跨度上自公元三世纪的西晋时期, 下至公元八世纪后半叶的唐代后期。文书中数量最多的是汉 文文书,其中绝大部分是从作为随葬品的纸帽、 纸鞋、纸褥、 纸棺等物上拆揭出来的,只有少量是作为正式文书完整地入 葬的。尽管多数文书残缺不全,但它们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 出土的原始史料,对于研究当时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提供了确切依据。在这批资料之中,不乏有关中古时期妇女 社会生活状况的内容。我曾经主要根据这些材料,讨

5、论过公 元六至八世纪吐鲁番地区的妇女,尤其是下层社会的妇女介 入经济、法律以及宗教活动的情形 2。我在研究中所采用的资料大致分为两种类别,即墓志碑 铭与出土文书。1、吐鲁番出土墓志与“理想化”的妇女形像 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各类墓志包括墓志铭、墓表、墓 记乃至柩铭有数百方。这些墓志,对于研究该地区中古 时期的居民状况、风俗习惯、历史地理、语言文字乃至政治 事件、制度设置等方面的内容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笔者所查 阅过的六至八世纪的 291 份墓志资料中,纪年最早的为高昌 章和七年( 537 年),最晚的是唐代永泰二年( 766 年),其 中90件传主为女性,另有 7件为夫妻合一的墓志3 。从 其内容、

6、形制来看,大致可见自简略而繁复的趋势。文字较为详尽的墓志出现于七世纪前期4 。这些墓志中的大多数,循守着固定一概的行文模式,遣词造句及表达 方式极其相似5,很少提供有关墓主人生活状况的真实信 息。公元 650 年以后,自上层社会女性开始,吐鲁番墓志的 内容逐渐显露出丰富化、特性化的端倪。吐鲁番地区出土的男女两性的墓志有许多共同特点,例 如早期墓志内容的简略、格式的拘泥,其后比较详尽的墓志 中溢美的倾向、用语的类似,等等。而两性墓志最为鲜明的 对比,即是所有已婚女性的墓志,无论如何简单,都无一例 外地提到她们的丈夫,包括他们的姓名、籍贯以及仕宦履历 (如果有的话) ;而在 194 份男性墓志中,

7、却只有 5 份提到 了他们妻子的姓氏及郡望6 。此外,在97份女性墓志中, 只有20份不仅提到了墓主的姓氏,也提到了她们的名字7 对于两性期求标准的迥异,在墓志中反映明显。男性墓 志不论简略的或是详尽的着重记述其仕宦履历;而 同期的女性墓志内容笼统模糊,几乎见不到个性的踪影,只 空泛述及她们在家中的服侍诞育、婉娩顺从。与墓志中反映的情形类似,墓葬中壁画、绢画、木俑、 泥俑中所描绘的,都是女性在家庭中活动的场景,其中有姿 态闲适的上层贵妇,也有辛勤劳作的下层婢女。从这些文字 或图画资料来看,中古时期的吐鲁番妇女似乎是并不跨出家 庭门墙之外的。这类旨在传播、欣赏的文字、艺术资料,显 然更多地反映人

8、们心目中 “理想化” 的社会秩序与生活方式。2、吐鲁番文书中所见妇女形像正如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洛克( MarcBloch )所说,史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不同资料 (“证据”)分为两种主要的类型:一类是前人有意留下来的,另一类则是无意传布开的8 对于这两类材料的不同性质,我们无疑应该有所警惕。如果我们不是仅止把目光停留于墓志、绘画一类资料, 而是同时关注吐鲁番出土的各类文书、文物,我们会发现, 后者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由于大批高昌、唐代 户籍文书、赋役文书、契约文书以及其它帐目案卷实际记载 着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而不以塑造、昭示女性的“完美形 像”为目的,因此较少受到相关理念的影响从而具备

9、更高的 可信度。正是这些文书,为我们展现开一幅与以往想象颇不相同 的画面。吐鲁番地区出土的百余件户籍、名籍、田亩簿中,屡屡 提及“大女”一词。 “大女”是吐鲁番地区特有的称谓。该 用语至迟在汉代即已出现。本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居延汉简 中,即有这一称谓9 。我们注意到这一用语及其含义,主 要来自考古资料的启发。 1968 年在阿斯塔那发掘出的西晋泰 始九年( 273 年)木简,上书“大女翟姜女从男子栾奴买棺 一口”云云,这是目前吐鲁番地区所见年代最早的有关“大 女”的文物。 1964 年自阿斯塔那 35 号墓(史玄政墓)出土 的神龙三年( 707 年)高昌县崇化乡点籍样,更是令学人瞩 目的不可多得之史料。(作者:3C0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 益请联系 service 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