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360271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滑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滑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滑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滑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滑县二中高二语文11月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而往往以某些史前事件为事实依据。“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应是远古时期一次影响深远的灾害。最近,中南民族大学罗漫提出,著名的神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在远古时期, “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炼五色

2、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及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冀州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近年来在河北平原做历史地貌的研究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沿着向西偏北的方向,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它

3、们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专家推测,在史前(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中后期)的某一时刻,一颗小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华北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在高空爆炸后落入地面。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最后演化成该地区的主要居民点。大部分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及其群体。依据近代对陨石撞击的研究,这次远古陨石雨的撞击范围相当广,应当从山西北部到河北平原中部,甚至更向东,延伸到渤海湾南部一带。由于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是山区,

4、大量的撞击遗迹未能被发现,向东则由于黄河北流的冲淤被掩埋。地貌和地质学的上述成果为研究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史前巨大的撞击事件造成了空前的天文、地质灾难,波及影响到华北平原甚至整个北半球地区,可能造成了古代环境、文化的巨大破坏。史前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应在地貌、地质和全新地层的沉积物等方面留下可供研究的信息。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造成了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灾害过去之后,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而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1. 下列对“女娲补天”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女娲补天”是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它承载了某种文化信

5、息。B. 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是古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天文灾害。C. 据现代科学研究和推测,神话“女娲补天”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D. 远古时期的一次严重灾难,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外迁,造成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古代文化,“女娲补天”反映的正是新文化创生的过程。2. 下列不属于“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的依据的一项是( )A. 淮南子览冥训中对“女娲补天”神话的记载。B. 河北平原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C. 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D.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

6、人加工,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3.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女娲补天”反映了中原地区远古时期先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景象。B. 碟形洼地及其群体在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都发现有广泛的分布。C. 河北平原的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是在陨石雨撞击、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D. “女娲补天”源于一次以陨石为主的灾害事件,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答案】1. C 2. D 3. D【解析】1. 试题分析:A“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来源”不正确,原文信息是“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B“古代”不如原文“远古时期”准确,且以

7、偏概全,原文说“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D“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与原文“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不吻合。2. 试题分析:D“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与题干“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不吻合;且“文人加工”材料中无此信息。3. 试题分析:A“先民战胜自然灾害”表示“已然”,而神话表现的是“将然”,是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见原文“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B不是“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而是“河北平原”;C扩大范围,不是“河北平原”,而是“白洋淀”。(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教授胡适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

8、学。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手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在哲学系讲授“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讲义,一反前例。当时读大一哲学系的顾颉刚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

9、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读大二文学系的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 将了他一军。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的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第二学期,北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

10、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胡适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曾就读于北大

11、的朱海涛回忆说:“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中国文学史是一门极叫座的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胡适的日记、笔记中也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1931年8月28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对75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

12、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人之资”“绝无希望”的,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杨亮功说:“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得可贵。(摘编自周川教育家胡适:行动与思想)【相关链接】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

13、出版后即风行海内,3不年到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高丹北大开会研讨胡适:他20 岁一出场便是主角)在1916年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国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在教育。胡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肖东发、李云、沈弘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胡适研究学问,特别强调要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这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B. 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C.

14、 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D. 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而且还兼职多所大学,并大量演讲、讲学。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匆匆回国到北大就任教授的原因之一。B. 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古人带给大家的震惊,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C. 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对胡适

15、治学的方法表示肯定。D. 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正式出版和蔡元培亲自为 书写序,使胡适在哲学研究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E. 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课堂中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展开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6. 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请结合材料,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析。【答案】4. C 5. BD 6. 胡适的语言表达能力好:讲课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胡适注意研究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讲课能够心中有学生;胡适重视备课,注重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他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可知,“就是从头学起”错误。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及手法等。B项“大家对他的敬佩”不当。D项结合文本内容“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可知,“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错误。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的分析概括。结合题干要求,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立足文本,主要围绕胡适讲课的语言表达能力、备课方面、对学情的研究分析等方面阐述即可。点睛: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