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1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42706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1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1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1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1 (1).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目标平台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1、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一)预习案一、教材辅读1、关于左转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他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政治、经济、

2、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也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传”是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2、史书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2)、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3)、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4)、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另外补充: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通史

3、: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3、了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其二、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觉曾无礼于重耳,因此,战前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结果城濮之战中,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于是,晋文公两年之后发动了这场战争。4、整体感知A、加强诵读。要求读准

4、字音,读清句读。B、疏通文意。要求翻译全文,字字落实。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秦军氾()南 失其所与,不知() 共()其乏困 夜缒()而出 秦伯说(),与郑人盟 若不阙()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使杞()子、逢()孙戍之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3、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古今义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亦去之4、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说明是何种活用,并解释含义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鄙远()与郑人盟() 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5、指出下列句子的特点佚

5、之狐言于郑伯晋军函陵夫晋,何厌之有?6、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朝 亡 厌 国 戍 夕 危 师 及 辞 7、细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烛之武用哪些实事和事理说服秦伯的?其中哪一点是关键?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预习检测答案(略)(二)探究案探究点一:文本解读1、研读第一段,明确: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根本原因称霸扩张的需要。)交代围郑的原因和驻军位置有何作用?(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 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那么秦国是可以争取到晋国一边的;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那么郑国有机会

6、单独与秦国接触,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因此开篇交代围郑的原因和驻军位置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2、研读第二段,明确:(1)佚之狐为什么对烛之武劝退秦师这么有把握?这对刻画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因为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他非常了解烛之武的外交才能;佚之狐对郑、晋、秦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先“辞”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心有不满。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而先“辞”后“受”则点明烛之武

7、深明大义、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3)分析郑伯形象。(A、善于纳谏: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B、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C、精于言辞:“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3、研读第三段,明确:(1)“夜缒而出”说明什么? (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2)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 首先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以退为进。“秦晋围

8、郑,郑既知亡矣”。 其次阐明利害,亡郑利晋,动摇秦君。先假设亡郑有益于秦,那就灭了我们郑国,接下来分析分析亡郑利晋不利于秦:“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越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的。“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醒秦国不可“亡郑以陪邻”。 再次替秦着想,舍郑利秦,以利相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就是放弃攻打,不灭郑。这是烛之武从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议。郑国在秦国的东方,以此可作为“东道主”,那么秦国使者往来,遇到资粮不足,郑国

9、便可尽地主之谊,给予供给,让秦有利可图,得到实惠,这有什么不好呢?然后引史为例,晋君不可信,挑拨秦晋。20年前,晋公子夷吾流亡时,秦穆公接夷吾入秦,然后帮助他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所以说,“君尝为晋君赐矣”。当时,夷吾曾许诺把晋的焦、瑕二邑给秦国,作为酬谢。但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建工事,与秦国对抗。晋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与之共事,决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这一角度,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最后推测未来,阙秦利晋,劝秦谨慎。现在晋国把郑国当做它东边的疆界,而它进一步扩张的野心不会就此打住,如果它今后不削减秦国,它在哪里

10、获取它贪求的土地。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3)烛之武的游说艺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4)如果我们要说服一个人,应注意哪些方面? 首先态度要好,不能让对方反感。 其次善于根据说服对象和说话环境采用合适的语气。再次劝说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了解对方的心理,找到突破点。另外要巧用对比手法,陈述利弊,让对方舍弃原来

11、的想法,接受你的更有利的观点。(5)烛之武从临危受命到智退秦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A、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B、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C、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

12、,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说,课文展示的

13、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5、 研读第四段,明确:晋文公最后以哪三条理由退兵?你认为哪点最重要? “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理智。理,就是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探究点二:情节结构1、概括本文的情节。开端(第1段):秦晋围郑 发展(第2段):临危受命 高潮(第3段):智退秦师 结局(第4段):晋师撤离2、本文在展

14、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1)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具体分析见上)(2)波澜迭起,曲折有致。秦晋围郑,形势危急;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烛之武,并断言“师必退”,此为一波。但是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他的拒绝,此为二波。此时郑伯赶紧认错:“是寡人之过也。”并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私怨,捐弃前嫌,依然应命。此为三波。烛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秦伯退兵;可是晋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此为四波。最后,晋文公分析形势,决定撤兵,郑国转危为安。探究点三:写作特点1、伏笔与照应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指出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