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7新人教版必修1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42690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7新人教版必修1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7新人教版必修1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7新人教版必修1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7新人教版必修1 (1).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积累并学会运用有关“烛之武”的写作素材。5、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课前预习 1、左传是我国 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 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又名 、 。2、熟读课文 ,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贰( )于楚 汜( )南佚( )之狐夜缒( )而出 秦伯说( ) 亡郑以陪( )邻 共( )其乏困阙( )秦逢( )孙

2、二、自主学习1、 翻译下列句子。(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指出通假字 共其乏困( ) 何厌之有?( ) 秦伯说( ) 失其所与,不知( ) 3、指出本文的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越国以鄙远 (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三、合作探究(一)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1、以 以其无礼于晋( )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

3、鄙远(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而 今急而求子( ) 夜缒而出( )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3、焉 子亦有不利焉。(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且焉置土石(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永之人争奔走焉( ) 4、所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失其所与5、其 以其无礼于晋 又欲肆其西封 失其所与 君知其难也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吾其还也 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 石钟山记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

4、出于此乎? 师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记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6、贰 “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7、鄙 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庸俗,鄙陋。 (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越国以鄙远。 8、许 准许。(同现代汉语) 答应,听从

5、。(例:“许之。”、“许君焦、暇”) 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9、阙 qu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qu城楼 qu皇宫,引申为朝廷 qu通“缺” ju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不阙秦,将焉取之。 10、微 细小,轻微(同现义) 衰败国势衰微。 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 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1、敝 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6、“使史更敝衣草屦。”) 谦词敝人 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本文)四、当堂检测指出下列语句的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 曰:敢以 烦执事 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 与郑人盟五、作业巩固指出本文古今异义的词语: 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若舍郑 以为 东道主。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亦去之 古义: 今义: 六、教后记:七、板书设计: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烛之武: 1、志士。

7、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

8、,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郑君 善于纳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