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42614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积累并学会运用有关“烛之武”的写作素材。5、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导学】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秦军氾南(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 许君焦、瑕( ) 若不阙秦( )秦伯说( )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 微夫人之力( )2、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请

2、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君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 烛之武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2) ( 烛之武 ) 许之。夜缒而出。(3) ( 烛之武 )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晋君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4)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 秦军 ) 乃还。3、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情节。开端(第1段):秦晋围郑 发展(第2段):临危受命 高潮(第3段):智退秦师 结局(第4段):晋师撤离4、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1)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具

3、体分析见上)(2)波澜迭起,曲折有致。秦晋围郑,形势危急;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烛之武,并断言“师必退”,此为一波。但是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他的拒绝,此为二波。此时郑伯赶紧认错:“是寡人之过也。”并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私怨,捐弃前嫌,依然应命。此为三波。烛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秦伯退兵;可是晋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此为四波。最后,晋文公分析形势,决定撤兵,郑国转危为安。【课堂导读】一、课文解读。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词句梳理。重点词解释: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且贰于楚也 名动 有二心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动

4、 驻军 (补充:亮帅诸军攻祁山,军:军队,名词;万人为一军,军:军队编制单位。) 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 因为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以其无礼于晋状后 对晋君无礼 晋军函陵 省略 于 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表面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根本原因称霸扩张的需要。交代围郑的原因和驻军位置有何作用?明确: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 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那么秦国是可以争取到晋国一边的;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那么郑国有机会单独与秦国接触,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因此开篇交代围郑的原因和驻军位置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附:文白对译

5、2、研读第二段,完成下面问题。词句梳理。重点词解释: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公 如果,连词 (补充: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若:像,动词)从之: 听从 辞曰:臣之壮也,尤不如人 推辞,动词 取独不译 (补充:不辞劳苦,辞:推脱,动词;停数日,辞去,辞:告别,动词。)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才,连词,表顺承的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能力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了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 佚之狐为什么对烛之武劝退秦师这么有把握?这对刻画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因为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

6、伯乐”,他非常了解烛之武的外交才能;佚之狐对郑、晋、秦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先“辞”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心有不满。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而先“辞”后“受”则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分析郑伯形象。 明确:A、善于纳谏: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B、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C、精于

7、言辞:“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附:文白对译3、研读第三段,完成下面问题。词句梳理。重点词解释:夜缒而出 用绳子往下送;连词,表修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使动用法,使灭亡;连词,表顺承;介词,用,拿;敬称对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意动,当做边境 形动,远地(补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谋:浅陋鄙俗,形容词;故不如蜀之鄙之僧哉,鄙:边远的地方,名词。)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何;连词,表顺承。(补充:且焉置土石,焉:哪里;永之人争奔走焉,焉:兼词,于此。)邻之厚,君之薄也:_形容词作动

8、词,变雄厚,变薄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箱包、铺盖等。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没有什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曾经 给予 恩惠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答应渡河连词,表转折防御工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经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用作动词,作为疆界 扩张 边界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动词使动用法,使消弱 疑问代词,哪里 (补充:不知天上宫阙,阙:宫殿,名词;两岸连山,略无阙,阙:空隙、豁口,名词)阙秦以利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指出通假字并解释行李之往来,共其

9、乏困,君亦无所害“共”通“供”,供给、供应。读n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补充: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说:陈说,动词。)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有何餍?“夜缒而出”说明什么? 明确: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请你从烛之武劝谏秦穆公退兵的对话中,找出对应下列论点之说词,用自己语言简洁分析。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点?析以利害(就地理位置说):即使秦晋灭郑成功,秦国也必须越过晋国,才能到达郑国,这样对秦国不利,只对晋国有好处。如果晋国国力壯大了,相对的秦国也就吃亏了。动以所欲(就舍

10、郑之利说):如果秦放弃攻打郑国,郑国得以保存,秦国的使节往东去时,郑国可以作他们的东道主,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物资挑起宿怨(就历史教训说):晋国曾答应给秦国焦、瑕兩地,但结果背约。 警以后患(就晋之野心说):晋国有扩张领土的野心,一旦它的国力壮大,一定会削弱秦国附:文白对译 4、研读第四段,完成下面问题。词句梳理。重点词解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不,副词。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补充:防微杜渐,微:细小的事情,名词;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微:隐约地,副词;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微:稍微,副词)因人之力而敝之 借助 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失其所与 动名 结交的人 以乱易

11、整,不武 符合武德 吾其还也 语助,还是,表商量语气或希望语气 (补充:其真无马耶,其:表反问语气,难道;其如土石何,其:表疑问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指出通假字并解释: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晋文公最后以哪三条理由退兵?你认为哪点最重要? 明确:“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理智。理,就是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秦军退,如果你

12、是晋侯,你会听从子犯意见攻打郑国吗? 明确:不会,因为秦军留驻郑国意味着一旦攻打会把盟军变成敌军,郑国在前,秦国在后,晋国会两面受敌。打秦国就有负秦穆公的资助和情意(晋文公是秦穆公辅助上台,而且是秦穆公的女婿),况且秦军撤走,晋军也会军心涣散,能否一举下郑也是疑问,而没有同盟的诸侯拿下其他的诸侯之后是否会成为众矢之的,更加要琢磨。因此急攻并不是上策,既然威胁的目的已经达到,不见得非要用武力解决问题。附:文白对译二、拓展探究1、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明确:这篇文章将烛之武的娴于辞令表现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

13、,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一步,先处处为秦着想,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然后指出亡郑实际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削弱了秦的实力,接着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第二步,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指出晋的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打动了秦伯的心。属于离间计。2、如果我们要说服一个人,应注意哪些方面? 提示:首先态度要好,不能让对方反感。 其次善于根据说服对象和说话环境采用合适的语气。再次劝说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了解对方的心理,找到突破点。另外要巧用对比手法,陈述利弊,让对方舍弃原来的想法,接受你的更有利的观点。3、烛之武从临危受命到智退秦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

14、什么形象呢?回忆一下你学过的课文和了解的知识,还能想到哪些与他有共性的人和故事?明确:A、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B、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C、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