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39768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淄川中学高2016级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很多人都认为,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而在这之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的改变微乎其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改变土地和植物,田地先是零零碎碎,星星点点,到最后连天连地,几乎所有能种植的平原都被开垦出来,包括山巅。与此同时,很多植物也在慢慢减少,成了珍稀植物,甚至濒临灭绝。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类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又开始污染海洋和空气。可以说,我们与自然并未真正和谐共处过,只不过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使得自然陷入更深重的危机中

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界并不存在真正的平等,食物链一环套一环,生生不息,连绵不绝,不是只靠人文观念中的平等友爱就能带来和谐,人类首先要做的是控制人口规模如果科技的发展跟不上人类繁衍的速度,那么地球的生态压力就无法减轻;而如果人人都像瓦尔登湖畔的梭罗、台湾写讨山记的阿宝、这两年生活在终南山上的二冬那样去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也必将给自然带去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对于60亿人类来说,刀耕火种已不再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大自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变成了“小自然”“小小自然”,很脆弱,也很珍贵。回头去看,大自然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被毁掉,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常被生态文学所诟病的现代文明在居

3、中调停。如果不是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在都市中就能获得大量生活资源,大自然还有什么机会苟延残喘,全球森林的覆盖率又怎么能出现上升趋势?谈及生态文学,人们存在着一种印象: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书写对象是那些花木藤草、鸟兽虫鱼,要把人类放在万物中去平等考量,核心思想是老庄的齐物观;生态文学仿佛就是要与工业文明为敌,推崇躲开现代文明,与原始山林为伍然而,只要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生态文学的视野不应止于此。生态文学当然应关注花木藤草、鸟兽虫鱼,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反思人类的急功近利,但也不应忽略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时代已经走到了21世纪,与其退却去求诸历史,不如勇闯去求诸

4、未来;与其反工业反现代文明,不如加大力度,多快好省地发展科技,推动文明滚滚向前。想想看,当农业畜牧业食品制造业更高效环保地提供健康的食品时,当无污染能源应有尽有时,当人类出行都在天上飞、地面的道路可以废弃时,当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不再给地球过大压力时,大自然无须伤及本体,就能给予我们馈赠,比如清风明月、花香雨露,那时,回归自然怀抱的我们才是问心无愧的。由此,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也是生态文学创作不应绕过的话题我们要做科技的坚定拥护者,让科技帮助人类实现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再做饕餮自然的掠食者,而是自然秋毫无犯的访客,这才是对自然的最高致礼。(摘自谢宗玉生态文学之思光明日报2018年

5、02月02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之后,群体性的开垦和种植行为导致了土地增加,植物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结果。B.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对自然破坏空间的扩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遏止了现代科技的进步。C. 迄今为止,庞大数量的人口并没有完全毁掉大自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D.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态文学的印象多停留在老庄的齐物观上,把花木藤草、鸟兽虫色作为书写对象。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也是生态文学创作不应绕过的话题。B. 作者先破后立,用事实说

6、话,阐述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不止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观点。C. 作者认为“刀耕火种已不再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的前提是科技发展跟不上人类繁衍的速度。D. 文章首先立足人与自然,论述生态问题,既而论述生态文学,得出观点。步步深入,层次清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要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除了可以依靠平等友爱的文化理念,还应该注意控制人口的规模。B. 如果不是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森林的覆盖率不太可能出现上升趋势。C. 对于生态保护,今天的我们要多一些面对未来的勇气,多一分加快发展科技、推动文明的决心。D. 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是人类实现绿色生活的重要依

7、靠,所以生态文学创作绕不过。【答案】1. C 2. C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导致了土地增加”偷换概念,应是“导致了田地增加”。B项,“遏止了现代科技的进步”于文无据。D项,“把花木藤草、鸟兽虫鱼书作为书写对象”错解文意。原文是“最重要的书写对象”。【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

8、“科技发展跟不上人类繁衍的速度”是“地球的生态压力就无法减轻”的前提人口剧增才是“刀耕火种已不再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的前提。【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逻辑错误。原文是“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也是生态文学创作不应绕过的话题”说明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是因果关系。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麦子黄了杜学峰黄亮升任了副局长。老黄接到他儿子电话的那天,他让老伴把家里的那只老母鸡拎出来宰了,砍下半边炒了下酒。昏黄的灯下,旁边坐着老伴儿,老黄独自一人喝酒,边喝边与他娘

9、说着话:“咱儿子争气呀,十几年的书没白念,当年我先钻窑孔后甩大锤劈山开石,虽落下了很重的矽肺病,值呀。你看邻居的狗娃,小时候吃得胖胖的,人见人爱,都说那娃有福气,今天呢,狗娃在城里过的是什么生活啊,一根竹棒,两根绳索,在车站跑着揽活。哎,我有次看见他站在副食店门口将一瓶啤酒汩汩地灌了下去,看着心疼啊!”老黄那晚喝得很开心,喝得上眼皮粘粘的,然后倒将桌旁的床铺,欢快的鼾声似乎一夜在宣泄老黄的心情。日子如山岗掠过的风,一下子就到了腊月。那天,他娘接了个电话,说儿子今年过年不回来了,就在城里过,春节有空再回来。老黄一言未发,抽出烟叶,裹着烟卷,自顾自地抽起旱烟,缕缕蓝烟缭绕着老黄的脸。那年过年,没有

10、往常的热闹,但老黄是沉静的,该吃吃,该喝喝,说话也响。他没去谈以前做科长的儿子会年年回来,好吃的一大桌,尤其是自家山里出产的干笋子,儿子吃了一碗又一碗,边吃边说好吃,还吃得过后直流口水,然后打着响嗝,和父母拉家常。老黄不愿也不敢让自己情绪发酵,以免蔓延开去,醺了他娘,弄得过年伤感。大雁回了,抖落一路的风尘;新燕来了,啄上新泥筑新巢;麦苗青了,房前屋后一片翠绿。大地像一片海,风拂过,唯见绿浪起伏。老黄和老伴儿躬着腰,侍弄着庄稼,像两个圆点在绿浪里隐没。儿子没回,差不多快一年了。儿子其实也并不是没牵挂父母,有隔三差五的小车来到家门口,一袋袋一件件的东西,都是司机代搬,邻里好生羡慕。而唯有老黄默不作

11、声,仍旧只顾摸出烟袋,裹着烟卷,手还有些抖。尤其是当司机往屋内搬运东西时,老黄面向里屋,脸涨得通红,猛抽旱烟,团团蓝烟遮罩了他的整个面庞。五月的大地一遍火热,坎上地里的一茬茬麦子就像熟透的少妇,浑身散发着醉人的香味儿,透射出农村生活的火热与富足。然而,今年老黄似乎对弥漫的麦香没了知觉。他没有像往常一样一边端着酒碗,一边望着屋前那大片金灿灿的麦地,喃喃地说道,这日子就是好啊。那夜,老黄剧烈地咳嗽。半夜里,老黄拨通了儿子的电话,说自己得了重病。第二天,儿子回来了。父亲啥也没说,拾起镰刀抬腿进了麦地。正午的太阳像一柄柄毒剑,明晃晃地刺得人不敢抬起头来,照在头上似麦芒刺得生疼。父亲展开姿势,像是在大地

12、里舞蹈,一茬茬麦子被父亲放倒,脸上的汗水淌落而下,被大地吸吮得不留一点痕迹。儿子站在阴凉处,劝父亲:“爸,进屋休息吧,等太阳偏了些,再割吧。”父亲闷声不响,继续割。儿子无主意了,只得跟在父亲身后像小时候那样捡拾折掉了的麦穗。正午的大地如一块硕大的火床,烤得黄副局长衣服全湿透了,口渴得犹如眼前干坼的泥土。黄副局长终于忍耐不住,声音洪亮显得有些果断:“爸,你再不回家,我就回去了!”老黄霍地从地里站起身来,眼睛里似支出了两把镰刀。用手头的镰刀指着儿子:“你敢!”两个男人就在地里僵着,有风裹挟的热浪拂过麦地,只听得有饱满的麦穗炸开麦粒的声音。半响,老黄开腔了:“今天我把话揭开了。你捎回的那两件茅台五粮

13、液是你自己买的么?”儿子不作声。“不是你买的往家里送,那叫什么!”老黄近似咆哮。老黄顿了顿,“你还记得你小时候在地里捡麦穗挨了一顿饱打么?”儿子赧然,面有愧色。“当年叫你捡麦穗,你居然跑到人家麦地中间,割下一块来!”老黄剧烈地咳嗽起来,一大口浓痰吐在儿子面前,带血。儿子心疼起来,连忙去搀父亲。父亲大手一挥,胡须颤抖:“那是你小时候犯下的糊涂,跟现在不一样。现在你拿人家送的东西往家里搬,你坐公家的车回家,你现在是懂理懂法故意犯法!当了副局长怎样了?你还不是泥腿子出身,你还不是有一个得了矽肺病的父亲!老家不想了,土地不亲了。我告诉你一个理,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做人的胆。我佩服狗娃,一根竹棒

14、,两根绳索,同样撑得起自己的一片天。”一阵微风拂过,浑身湿透的黄亮不禁打了一个冷颤。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标题是小说线索。从“麦子青了”到“麦子就像熟透的少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老黄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B. 小说中的“老黄”虽为一介农夫,但深明大义。在得知儿子在岗位上有不廉洁嫌疑的时候及时地棒喝,读来畅快淋漓。C. “有风裹挟的热浪拂过麦地,只听得有饱满的麦穗炸开麦粒的声音”,小说运用这一环境描写暗示了老黄情绪的激烈。D. 小说中的狗娃对塑造人物、深化主题起到了对比衬托的作用。老黄两次对狗娃生存状态的评价不同,但情感大同小异。5. 请简要概括“

15、老黄”在儿子升任副局长之后一系列的心理变化。6. 小说以“一阵微风拂过,浑身湿透的黄亮不禁打了一个冷颤”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答案】4. D 5. 得知儿子升为副局长之时,老黄开心、得意;儿子过年没回家,老黄郁闷、惆怅;平时司机往屋内搬运东西时,老黄尴尬,担忧。把儿子“骗”回来后,老黄愤怒、情绪激动。 6. (1)老黄的训诫使儿子觉醒,呼应前文老黄“诫子”内容,使故事情节完整。(2)用细节描写暗示人物心理,强化了小说为官要廉洁的主旨。(3)故事戛然而止,含蓄隽永,留给读者的回味空间。【解析】【4题详解】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

16、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D项,“但情感大同小异”分析有错。第一次提到狗娃,对狗娃包含同情和怜惜,也带有对儿子升职的庆幸和喜悦;第二次提到狗娃,包含对狗娃的敬佩,也带有对儿子为政不廉的不满和愤怒。故选D项。【5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