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阶段性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225932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阶段性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阶段性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阶段性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阶段性试题(含解析) (1).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阶段性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

2、了不设立宗子的“族”。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

3、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

4、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政治”性的。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祠堂是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彰显

5、“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礼之精神的重要场所。B. 最初“宗族”,是指有宗子主持祭祀,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C. 祭祀时,族长在祠堂立言。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行礼,祭祀成为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D.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其中的很多建筑装饰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了以血缘为基的祠堂祭祀之礼是有秩序的爱,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很大的作用。B. 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用“祠堂祭祀的立约族规”的事例来论证祠堂在祭祀方面的重要功能。C. 文章第四段用照壁上的“龙蛇龟田”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刻苦读书来论证

6、祠堂“静文化”的功能。D. 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其中分说部分从宗族发展儒家伦理等多个方面阐述了祠堂的功能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的“宗族”,必须由宗子敬宗收族,这样才能使宗法成为人伦共同体、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B. 在祭祀中族长立约族规惩治违规犯律行为,是为了加强血缘关系,从而强化家族内部的向心力。C. 祠堂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延伸到许多方面,如果没有祠堂文化,就不会有以后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有秩序的爱。D. 祠堂把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目的之一是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实际上具有道德性和政治性。【答案】1. C 2. C 3

7、.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祭祀时,族长在祠堂立言”偷换概念,从文中“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可看出。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

8、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用“龙蛇龟田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刻苦读书来论证祠堂静文化的功能”错。从原文“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中可以看出。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

9、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古代的宗族,必须由宗子敬宗收族”绝对化,由原文“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可知。B项,强加因果。“族长立约族规惩治违规犯律行为,是为了加强血缘关系”错,由原文“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诚和惩罚犯错子孙”可看出。C项,“如果没有祠堂文化,就不会有以后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有秩序的爱”无中生有,与文无据。故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

10、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

11、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

12、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月19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文学奖项之一,代表着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荣誉。2011年,共有五位作家获得了这一殊荣,他们分别是张炜、刘醒龙、莫言、毕飞宇和刘震云。

13、记者:在你最初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得到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刘震云:当时我在菜市场买菜,然后出版人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评出来了,有你,然后我就买西红柿、鸡蛋,回家中午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当时新浪的主持人还问我,是不是这面吃的跟别的不一样,我说挺一样的,鸡蛋就是鸡蛋,西红柿就是西红柿。记者:但心情不一样。刘震云:没有大喜。如果是惊喜的话,那就证明一句顶一万句写得不够好。记者:你很自信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吗?刘震云:那倒没有,那也很可能它评不上,我只是觉得它评不上的话,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看法,我跟它相处那么长时间,我肯定知道它是好的。你比如讲-句顶一万句,没评土茅盾文学奖,它会减色很多

14、吗?一句顶一万句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讲的是杨百顺从故乡“出走”的过程,下部“回延津记”讲的是牛爱国从异地“还乡”的过程。通过“出走”与“还乡”,一句顶一万句展现了杨百顺和牛爱国的人生历程与命运逻辑,但这部作品的名字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记者:为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呢?刘震云: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一句顶一万句”这个说法不是从我开始的,2000多年前有人说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我得到一句有见识的话,我晚上死都可以,孔子这个话是很讲究的,他不说朝闻道朝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明明白白活一天,这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一天顶一万天。其实一句顶一万句还可以起

15、另外一个名字。记者:会是什么?刘震云:一天顶一万天。记者:我不知道对您而言现在是否是你文学作品上的一个巅峰?刘震云:不是吧,我觉得我的写作刚刚开始。为什么说刚刚开始呢?是由写作者变成倾听者的刚刚的开始。从写作者到倾听者,是刘震云在创作一句顶一万句时的最大感悟。作为一个倾听者,刘震云在这部作品中将每一个人物的话都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他的另一部与说话有关的作品手机,手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严守一,因为职业的关系,严守一每天都要说很多的话,但在这部书的封底,却写着这样一行字:“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十句”。记者:似乎说话的这个关键词还是在您的作品中延续?刘震云:当然

16、,我觉得,说话是重要,说什么样的话,谁在说话,是作者在说话,还是书里的人物突然自己想说话,而这个话别人没说过。我觉得这个是靠作家的想象力抵达不了的,而是人物自己。我觉得,他突然觉得我应该有一个情绪和心灵的出口,所以当严守一的奶奶去世之后,他突然觉得他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了,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他应该怎么表述呢?严守一像他6、7岁一样,拿着一个手电,一个人又到村口的同样的土岗上往天上写了一个字,奶,想你。我突然觉着的话,往天上写字的这种状态,我特别地想跟严守一坐在一起聊天。可能他在说,我在倾听,够了。当你由一个写作者变成一个倾听者的时候,你的写作也变得无比的自由,接着就有了一句顶一万句。记者:但很多人也会说,这些书中的人物也是你作家创造出来的。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