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点指导—说明文阅读(娄晶磊)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088165 上传时间:2020-07-26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考点指导—说明文阅读(娄晶磊)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考考点指导—说明文阅读(娄晶磊)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考考点指导—说明文阅读(娄晶磊)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考考点指导—说明文阅读(娄晶磊)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考考点指导—说明文阅读(娄晶磊)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考点指导—说明文阅读(娄晶磊)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考点指导—说明文阅读(娄晶磊)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总复习,说明文 阅读专题,密山市实验中学 娄晶磊 二0一三年四月,回顾,1、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分为哪些类型? 事物性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 2、说明对象的特征指的是什么? 被说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3、常见的说明顺序包括哪些?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4、说明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举例子 列数据 作比较 打比方 分类别 引用 作诠释 下定义 摹状貌 列图表 5、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准确性,说明文考试要求,1、把握说明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理清说明顺序、准确概括要点。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2、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5、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说明文的选文特点,一般选自课外,体现较强的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涉及素质教育、环境保护、人口问题、最新科技等,注重文质兼美。 在设题上,注重整体感知,注重创造性阅读能力的考查。,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一、找准说明对象及特征 什么是说明对象?,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例如: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

3、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例如死海不死主要说明了死海咸度高的特征,死海水中的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海水的2325(这和一般的淡水湖不同)。,再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答题技巧,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多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4、。,做此类题目,心中应该始终有这样的思想:科普说明文大都运用逻辑顺序。 在语言表述上,我们尽可能采用“大小结合”式,即:运用了的时间顺序、运用了的空间顺序、运用了的逻辑顺序。,二、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空间顺序:_ 逻辑顺序 :_ 时间顺序:,理清说明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 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结果原因),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整体局部 ,年代:古今; 季节:春冬; (程序顺序:先后安排,如“不倒翁的制作过程”、“蚕茧到成虫的过程”等),时间顺序,即以1先后来安排的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2 一类的说明文.,事物

5、发生、发展的时间,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形状、构造特征.,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 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关系、关系、关系、关系、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到等等.,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因果,层递,主次,总分,并列,由浅入深,具体,抽象,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的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

6、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物或事理,多数采用逻辑顺序,可帮助我们摸准说明的思路。,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写说明文往往会借助一定的词句来连接内容,组织材料,表明层次和顺序。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关系的关联词等。所以,把握这些语言“标志”,可以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分清主次,综合观念,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不是只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糅合起来,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这就要求分析时分清主次,综合归纳。,举例分析: 1、旅人桥(282年)赵州桥(605年) 卢沟桥(1189年) 长虹大桥(1961年),2、(中国)石拱桥赵州桥

7、、卢沟桥,3、光辉成就首先其次再其次,4、船头坐三人东坡鲁直佛印,5、介绍三人:东坡(中) 鲁直(左) 佛印(右),6、右边、往上、眼前、左右两边、左边、外面、屋顶上 ;往走去、出了、来到、一进去、出了、路过、从爬上去,走近、从,(时间顺序),(一般 个别),(结果原因;主要次要),(概括 具体),(空间顺序),(空间顺序),举例子:语言标志是:例如、比如、据说、譬如 列数据:语言标志是: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区别) 分类别:语言标志是:一类(种)一类(种) 作比较:语言标志是:也、而、相对于 下定义:语言标志:科学、完整、判断句 作诠释:语言标志局

8、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打比方:语言标志:像 仿佛 引资料 :语言标志标记是: 引号,说明方法的作用,作比较:能够更加鲜明具体地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下定义:能够科学地、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明更加严密。 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更生动,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和认识。 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条理清晰)。 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列数字: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

9、作用分析: 指出方法+其方法作用+具体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征,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实战演练:,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作用分析: 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

10、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作用分析:引唐朝的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有说服力。,作用分析:运

11、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概括了“克隆”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例如: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例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作用分析: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四、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典型试题

12、: 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如:更、大约、估计、常常、估计、大约、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当时,方法分析: 表态:不能删+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分析:不能删。“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

13、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分析其中划线词语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解析:本题直接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回答时要结合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进行分析。,例: 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至少”一词说明饺子最晚在唐代就有了,去掉显得太绝对

14、,表达不准确。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回答此类题要首先肯定这个词不能去掉,再陈述这个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最后强调这个词去掉后的后果。,说明文方法及说明语言练习,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那么,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呢?要说明这个应先谈一下地球的结构。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青;最里面是地核,好像鸭蛋的蛋黄。地震都是发生在地壳里面,地壳中的岩石受到构造力的作用被挤压而变曲,倘如这个力很大,大于岩石的强度,岩石就会断裂或破裂,这就发生地震,这个地震以波动的形式向外传播,倘如传到地面,大的震动人能感觉

15、到,小的得用灵敏仪器才能感觉到。地震是非常多的,全球一年约有500万次,但多数是很小的,仅有约百分之一的地震才能感觉到。,1、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属说明文考查的基本题型。回答时一般用四步法解决:一是明确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二是看看这种说明方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句中使表达更形象生动;三是看看这样写说明了事物怎样的特点,本句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特点;四是看看这样写给了读者怎样的认识,本句给了读者清晰准确的认识。,2、说一说文中加点字“约”、“仅”不能删的原因。,解

16、析: 这是一道说明文语言赏析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关键词语的品析能力。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一、说说加点词的意思;二、说说这个词语在句中有何限制作用,“仅”突出了地震数量少的特点;三、说说删去该词后表达内容的变化;四、说说该词在说明语言准确性方面的作用。,回答: “约”字表推测,是“大约、大概”的意思,删去后就确定地表示全球一年就有500万次地震(与真实情况不符);“约”字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仅”字起限制的作用,是“只”的意思或表示数量少,删去后,就不能够突出感觉到的地震数量极少了;“仅”字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五、开放性试题说明内容的延伸和扩展 这一类型的试题有列举型的,更多的是谈认识和体会。 对于后者,往往要么是结合原文谈,要么是结合实际说,这些要注意审题。其答题的基本套路往往是: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