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课件培优02人教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复习备考之专题复习高一历史课件培优02人教必修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新政协的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4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5改革开发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6“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专题线索】,【时空定位】,【复习指导】 1线索指导: 本专题复习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二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而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应抓住其发展历程,并理清每个阶段的发展概况。此外,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主要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2方法指导: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民主政治应符合本国国情,不应
2、照搬别国模式。建国初,我国就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企图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但由于其阶级和时代局限性,都未能成功,只有中共领导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最终实现了民主政治。,3注意的5个问题: (1)理清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不断提高相适应。”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
3、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情况。也可以用正反两方面事例说明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 (2)三大政治制度及“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创新。我们在复习时,可以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考查,又可以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 (3)结合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有关资料,比较和认识这几种不同性质的民主。 (4)两岸关系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仍是命题的热点与难点。 (5)注意认识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同政权颁布过的三部具有进步意义的宪法。如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比较说明这些宪法性文件对推进政治民主化的作用。,【重点知识分析】,2.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联系与区
4、别 (1)联系:两者都是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作为政权组织形式,都由选举产生,代表民意来行使国家权力;采取的都是间接民主的形式,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都推动了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 (2)区别 经济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 行使权力主体:前者是全体人民,后者是资产阶级。 活动原则:前者是民主集中制,后者是分权制衡。 性质:前者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后者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3全面认识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先进意义的宪法文件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
5、,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进步意义。 (2)共同纲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人民的意志。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5.中国历史上的不同
6、政体 (1)古代封建社会的国家政体是君主专制,人民毫无权利可言。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西方的议会政党政治,国家政体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虽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但享有民主的仍是少数人。 (3)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 (4)政治体制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关于美国政治体制的根本大法,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联邦制原则 三权分立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三权分立原则 责任内阁制,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6.宪法对比,前两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7、宪法,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前两部是资产阶级民主, 1954年宪法是人民民主,(2017天津高考13)(20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
8、条件”。(4分)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
9、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4分),【典例分析】,【答案】(2)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条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典例分析】,【技能点拨】 条分缕析从材料包含的层意中获取有效信息 纵观近几年高考,材料型试题已成为主要题型,因为材料型试题既注重对考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又重视对考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考
10、查。这不仅体现了文综考试以能力立意为目的,而且彰显了新课程理念,已成为高考试题的亮点。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一段材料往往有多层含义,应注意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材料大意,特别是材料中的分号、顿号、转折连词、并列词句的不同含义。既要注意表面信息,又要注意隐性信息,读透材料,条分缕析,把握设问,准确判断或作答。,1(2017.4浙江高考16)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11、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B,【迁移训练】,2(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C,【迁移训练】,3(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A,【迁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