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989581 上传时间:2017-10-2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1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复备(共计 11 课时)唐王镇老南小学 韩海燕教学内容:教材 2139 页。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本组教材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 “资料袋” ,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学情分析:由于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使人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起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因此,对于本单元的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展开教学。学习目标:1、认识 22

2、 个生字,会写 28 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5、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方法措施:1、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2、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3、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4、引导学生课外自行阅读。教学准备: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古诗两首2 课时2、

3、爬山虎的脚 2 课时3、蟋蟀的住宅2 课时4、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 课时语文园地二 4 课时共计 11 课时5、古诗两首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游山西村诗人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世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学情分析我

4、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的唐诗,能够通过诵读对古诗含义有初步的感悟,但受年龄限制,对诗句中一些字词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感觉较为困难,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准备图片课件。1、查找有关庐山的资料。2、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时间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数:1)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

5、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庐山的资料。2、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生说风景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

6、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讲解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3、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配乐)设计意

7、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正音,体味古诗的韵律所在。 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 (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生汇报。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讨论)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设计意图: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弄懂诗意。6、巩固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生

8、观看录像。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进一步理解诗意。7、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

9、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的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那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 。8、背诵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师检查背诵情况9、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

10、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师讲故事盲人摸象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10、结束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第二课时(课时数:2)教学内容:学习游山西村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 4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背诵题西林壁。说说诗中蕴涵的哲理。二、读读讲讲1、指导朗读(1)指名读,正音(2)

11、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设计意图:训练朗读,使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美。2、指导理解诗意。要求:结合注释,插图。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准备请教别人。想想诗中蕴涵的道理。划分小组。把不懂的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解决,还不懂的举手向老师请教。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展开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教师点拨:(1)前两句中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后两句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生答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

12、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来了。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三、巩固。1、背诵全文。2、写生字。3、体会本事所蕴含的哲理。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议论)当堂检测:1、 “题西林壁 ”的意思是( ) 。诗人从( ) 、 ( ) 、 ( ) 、( ) 、 ( ) 、 ( )这几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庐山。2 游山西村莫

13、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 、把诗句补充完整。其中多音字为( ) ,诗中读( )另一个读音是( )组词( ) 。(2) 、 “足”的意思是( ) ,可以看出( 课后反思:古诗情韵在读时是不是应该注意轻重音的指导,与速度的点拨呢。本来怕这样匠气太重,但是没有曾经的指点,学生怎样能读出韵呢?6、爬山虎的脚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

14、指定的段落。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 ”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把这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一堵墙上的爬山虎。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数:3)教

15、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理解一二段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一堵墙上的爬山虎。教学过程: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导语: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设计意图: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对课题质疑。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