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39808869 上传时间:2020-07-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荐]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荐]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荐]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荐]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荐]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学案(教师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第 周 上课时间: 本周第 个 累计 个主备人: 审阅人:【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山水诗的特点及作者、背景,理解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情感。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重点掌握对比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追求隐逸的志趣与情怀。【学习重点】理解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情感。【学习难点】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知识链接】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派,其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

2、逸生活的闲情逸致。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是谢灵运,盛唐山水田园诗主力阵容:王维、孟浩然、裴迪、 储光羲、常建等。山水田园诗的主题: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山水田园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色彩明丽、多种感官综合运用。【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3、)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张九龄罢相,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

4、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终年五十二岁。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有孟浩然集。诗歌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2、解题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年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

5、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背景补充】 孟浩然与鹿门山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的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为“南园”。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对。汉江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带家眷,隐居于鹿门山,因此,鹿门山便成了隐居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中,后来,在长安谋仕不遇,游历数年后,决定步庞德公之后尘,隐居鹿门山。但是,只是偶尔去住住,不过是标榜隐居罢了。所以题曰夜归鹿门歌,虽有写实之意,但主要还是表明归隐的志趣。【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 。昏: ,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 。 (昼:白天;昏:傍晚;昼已昏:天已黄昏)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

6、沙岸。 向江村: (向江村走去) 余: 。(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 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 ,(岩洞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 惟: 。 (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微观探究】:置身诗境 (一)寻场景 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两两合作,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 明确: 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 (二)入场景 展开联想与想象,把两幅画面所牵涉的人或景物及时间联系起来,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两幅场景。 明确: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

7、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

8、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三)比场境 1、找出前两联和后两联所描写的两个场景的侧重点。 明确: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 2、除此对比,同学们能找出两个场景内部存在的对比吗? 明确: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含引为同类之意,此为三比;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

9、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通过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3、认真观察这几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就是两种生活。两种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体指哪两种人? (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 明确:两种生活指尘杂世俗和寂寥自然的隐逸生活。两种人:俗人和恬然超脱的隐士。 【微观探究】:缘景明情 作者对栖隐生活的态度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提示:抓住鹿门山“月照开烟树”的景物描写“忽”字的运用“幽人

10、”中“幽”的运用) 明确: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总结升华】 1、

11、总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思路。 明确: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明确: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巩固提升】将本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读,说说两首诗诗境的异同。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

12、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注解:薄:草木交错。去:行走。闲闲:悠闲,从容貌。 迢递:远貌。递:形容遥远。 且闭关:佛家闭门静修,有闭门谢客意。明确: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二者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或这两首诗都写归隐途中的景色和心情。) 不同之处: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痔之病。”(麓堂诗话)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或孟诗在表现自己的归隐理想中,暗藏一种“孤寂无赖”的心灵轨迹,这从“长寂寥”和“自来去”等语中可以明白;而王诗在写归隐途中的景物时,带上了悠然的心情,只是结尾略显凄凉。)【学后记】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