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谈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备课讲稿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9806981 上传时间:2020-07-24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谈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备课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谈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备课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谈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备课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谈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备课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谈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备课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谈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备课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谈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备课讲稿(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谈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刘国强 (2014.10.16),辽宁省孙燕鹏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启示,前瞻性 示范性 研究性 专业性 实效性 延续性,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1.善于举例; 2.善于提问; 3.善于比较与优化。,一、“善于举例”与数学教学,从“什么是数学”谈起? 一个基本论点:“数学:模式的科学”(mathematics:the science of patterns) 数学所反映的并不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具体结论,“善于举例”的两个涵义: (1)如何能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举出适当的实例? (2)如何能够帮

2、助学生由具体实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1.什么是“适当的例子”?,标准之一:相对于学生的可接受性; 标准之二:典型性,即是能为相应的数学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础。 这方面的一个基本事实:举例并非一件易事。,例1 “范例教学法”(R. Davis),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负数的概念,特别是有理数的运算(如4 - 10 = ?),教师采用了一个装有豆子的口袋,再在桌上摆上一些豆子。 教师先在口袋中装入4 棵豆子,同时在黑板上记下“4”这样一个数字;然后从口袋中拿出10棵豆子,这时黑板上就出现了“4 - 10”这样一个算式。 教师接着提问:(1) 现在口袋里的豆子与一开始相比是变多还是变少了?(2) 少了多少

3、? ,相关的分析,这些实物和动作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 与纯粹的“推门砖”不同,这一实例在此并可说起到了“认知基础”的作用:它能“自动地”指明相关概念的基本性质或相关的运算法则。这也就是指,借助于这一实例学生即可顺利地作出相应的发现。如借助所说的实例学生显然就可顺利地实行 4 - 10、5 8等运算,而无须依赖对相应法则的机械记忆。,2.如何帮助学生由实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关键:去情境。 这方面的一个重要手段:比较。 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数学中的“分类”的一个基本意义。,例2 自然数的认识,我们应当如何对这样一些图片进行分类:它们分别是摆在一起的2个苹果、3个苹果、2个橘子、3个橘子

4、,2个梨、3个梨,,例3 “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必要同时提及多种不同的画圆方法,如圆规画圆、体育教师以自己为中心绕圈画圆、以及利用绳子在黑板上画圆,等等。,例4 “认识分数”与变式,引入:“分蛋糕”。教师并通过简短讨论引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问题:如何以“变式理论”为指导设计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较好掌握分数的本质?,(1) 分割的对象显然未必一定要是蛋糕,而也可以是纸片或别的什么东西;对于分割对象的外形我们也不应作任何限制:它们既可以是圆形,也可是方形或任何其它形状。,(2)对分割方法也可作出一定变化。如就长方形纸片的分割而言,可以横着折

5、,也可以竖着折,还可钭着折;另外,除去各个“正例”以外,我们也应引入一定的“反例”,如按照中位线分割的梯形等 。,(3)作为进一步的抽象,我们又应由1/2逐步扩展到1/3,1/4,乃至2/3,3/4,。如果仍然集中于“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这一论述,这也就是指,除去分割的对象与方法以外,我们也应对“平均分成两份”中的“两份”以及所说的“每份”作出适当变化。,(4)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非标准变式”的一个实例,即分配的对象也可以是2个蛋糕、3个蛋糕,而未必一定要是1个蛋糕容易看出,这一变化事实上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将分析的着眼点由“(平均)分配”这一实际活动转移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

6、关系,后者并就意味着对于分数本质更为深入的认识。,例5 “认识方程”与变式理论,教学中的常态:人们已经普遍地认识到了这样一点,即在“认识方程”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同时引入一定的正例和反例,从而帮助学生很好掌握方程的概念,特别是这样两个要素:(1)含有求知数;(2)是一个等式。,相关的练习,具体判断以下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 6+x=14, x3=20, 60-48=12, 8+x, y-28=35, 5y+320,应有的思考,但是,我们在此是否也应有意识地去引入一些“非标准变式”?就方程的认识而言,我们又应引入哪些“非标准变式”?,(1)我们不仅应当将4x+7 = 35变形为4y+7 = 35,而且

7、也可使用一些更为复杂的符号表达式、乃至基本些的特殊的符号:如将4x+7 = 35变形为4(2r+1)+7 = 35,以及4*+7=35,等等。,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能顺利辨认方程就是认识方程了吗?” “学生能流利地说出方程的定义就是理解方程了吗?”(引自吴正宪老师的相关报告) 核心:“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陈重穆),(2)除去上面所提到的各个例子以外,我们还应有意识地引入另外一些“变式”,如6=14-3x,6+x=14-7x,25+x= y-28,等等。 关键:借此即可促进学生由“程序性观点”向“结构性观念”的转变,后者正是“方程方法”的核心。,一个相关的事实,学生在实际求解方程的过程中何

8、以会经常出现如下的“规律性错误”: 如在求解3x-13=5时,学生往往会写出如下的算式: 3x-13=5 =5+13 =18 =183 =6, ,小结:如何帮助学生由具体实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关键:通过适当的变化与比较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的本质。,新的重要发展:由“变式理论”到“多元表征理论”,传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本质(单一性)。 新的认识:更加强调概念内在表征的多元性,以及各方面的必要互补与思维的灵活性,一些相关的提法,布鲁纳(1964)的三种形式:动作的、图像的,和符号的; Lesh & Laudan(1983)的“五个维度”:实物操作,图像,日常语言,

9、符号语言、现实情景。,3.具体的教学建议,(1)形象化描述与符号表征的必要互补: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与情境设置,还应重视适当的举例,语言说明(表述,比喻,感受,给出自己的定义等)与图象表示(概念的视觉化)等多个方面。,(2)日常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必要互补,教学中不应停留于严格的数学语言,而应高度重视如何能用日常语言对相关内容作出解释,包括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甚至是感受。 关键:我们既应对学生的非正规解释持接受与理解的态度,同时又应注意维护数学的正式意义。,例6 正方形的认识,教师:“什么是正方形?” 学生:“方方正正就是正方形。” 教师:“什么是方方

10、正正?” 学生:“就是四边相等。”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菱形,问:“这个图形是否是正方形?” 学生:“不是,因为它不正。”,教师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问:“这是否正方形?” 学生:“不是!因为这个图形不方。” 教师将学生回答得正确的结论写在黑板上,回答不正确的不写,最后加以补充总结,抽象出正方形的定义。,(3)操作性认识与结构性认识的必要互补,当前应当特别加强的环节:由“操作性认识”向“结构性认识”的必要过渡。 相关的论述:“对概念教学,课改以后更为强调概念的生成,这是正确的。但不能忽视对概念本身的分析,这可是基本功。”(陈永明,2008),更为一般的分析,概念教学的不同环节:(概念的)生成、分

11、析与组织。 相关的论述:“为了理解一个概念,一般说,一是正反举例;二是扣住定义的关键词语;三是注意特殊情况;四是与有关概念进行比较,找出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陈永明,2008),相关的经验,“我提倡一题一课,一课多题一节数学课做一道题目,以一道题为例子讲解、变化、延伸、拓展,通过师生互动、探讨、尝试、修正,最后真正学到的是很多题的知识。”(李成良,2010),小结:更为一般的主张,“双基教学”的必要发展: 基本技能,不应求全,而应求变; 基础知识,不应求全,而应求联。,二、“善于提问”与数学教学,1 . “问题”对于数学和数学教学的特殊重要性。 (1)“问题”可以被看成数学研究活动的实际出发

12、点。 数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问题问题解决新的研究问题,每个数学分支并都具有自己特殊的基本问题,相应的理论正是围绕这些问题得到建立的。 结论:对于问题的很好掌握事实上即应被看成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涵。 “问题”的正确理解:这不应被等同于现实问题,而且,即使就后者而言,也应对此作出必要的抽象,从而使之成为“数学问题”。,(2)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也是教学活动能否实现“双中心”的关键。 中国数学教学的一项优秀传统:“教师试图获得一种平衡,教学也就变得既以学生为中心又以教师为中心。”( 马飞龙, “什么是好的教学?”,人民教育,2009年第8期),国际上的相关研究,“那些自认为绝对真理的建议,无论认为教

13、学应当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还是认为教学应当完全由教师主导,都得不到研究的支持,因此不应当遵循。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美国数学咨询委员会最终报告),进一步的思考,教学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既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的实践,“学校想了个办法:让教师写教学内容问题化教案。” “教学内容问题化教案是让老师知道自己该教什么,让学生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老师和学生都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双向的互动,实现双主体的双互动。”,思考与启示,究竟什么是真正实现“双主体的双互动”的关键所在? 可能的结论:问题引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这正是我国数学教育特别薄弱

14、的一个环节,即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差。 应当肯定的做法:“2011版课标”中由“双能”到“四能”的发展。,应有的认识,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一样,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主要地也依赖于后天的学习,教师更应在这一方面发展重要的示范作用,这也就是指,如果教师本身不善于提出问题,我们显然就很难期望学生在这方面能有较大的提高。,小结,“善于提问”确应被看成数学教师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2.现状与对策,现实中的问题:重视课堂提问是中国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但在现实中却又普遍存在“问题”多而不精的弊病。 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去加以改进?,一项相关的研究(黄爱华),“即使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定教、先

15、学后教理念引领下的课堂,问题繁、杂、小、碎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中小学课堂,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以大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小学数学教师,2013年第1-2期 ),判断问题“好坏”的标准之一,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判别问题的“好”与“坏”? (1)“好的问题”应当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这也就是指,我们在教学中不应面面俱到,而应始终突出相应的重要问题和基本问题,具体分析(1),所谓“重要问题”,在此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 相关的论述:“找准了大问题,就意味着教者抓住了课堂的课眼,纲举目必张。”(黄爱华等,同前),例7 “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16、黄爱华),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自由地提出各种与百分数直接相关的问题;但与“放任自流”不同,教师通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出了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什么是百分数的意义? 问题2:百分数有什么好处? 问题3:在什么情况下用百分数? 问题4:百分数与分数比较有什么不同?,进一步的建议,我们并应跳出每一节课具体内容的束缚,从更大的范围去进行思考。 回顾:每个数学分支都有自己特殊的基本问题,相应的理论正是围绕这些问题得到建立的。 结论:只有视角大,才能真正找准“大问题”。,具体分析(2),相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而言,这里所说的“基本问题”更为直接地涉及到了数学教育的长期目标,这也就是指,为了实现相应的目标,我们在教学中究竟应当始终突出哪些问题?,从教学的角度看,相应的基本问题: (1)什么?(what) “现在在干什么?”或“准备干什么?”) (2)为什么? ?”(why)(“为什么要这样作?”)“ (3)如何? ?”(how)(“这样作了的实际效果如何?”),从教学的角度看,相应的基本问题: (1)如何能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证明,包括作出必要的推广? (2)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