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教学文案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9754871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7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教学文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教学文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教学文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教学文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教学文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教学文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教学文案(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 4 必修 生活与哲学 教材介绍,编写生活与哲学的宏观背景 1课改背景 形势变(小康、消费、科技、知识、电脑、网络) 思想变(竞争、权利、平等、规则观念倒位、错位) 理论变(三个代表、人权、财产保护、物权、发展、执政和谐) 要求变(希望、民心、基础、战略工程) 2存在问题 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重与轻(智德、内外、书实践) 学科化(抽象与具体,81,生活为基础) 单向传授(灌输启发,轻过程、少体验,白毛女参与) 繁难偏旧(馒头,教条、绝对、极端主义) 3。课改安排(新课标,高中实验,自助餐、学分制选择性,进度),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对高中生进行马

2、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生活与哲学课程基本的 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

3、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主要特点 1.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2.以学生发展为本独一无二 三贴近(实际、学生、社会生活) 哈佛636充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3.转变学习方式(主体、合作探究) (减肥赞赏李咏) 4.突出实践环节和能力培养,哲学的功能(有无),不同的概括 学会思维-做事-做人 其他概括 逻辑严谨,思维深刻,全局观念, 高瞻远瞩,善于批判,标新立异, 高度概括,有据务实,左右逢源。,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

4、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哲学模块的建构思路 围绕“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安排四个单元。,四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 生活智慧、时代精神(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一般 认识探索世界(物质 意识 实践真理)把握世界 思想方法(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思维方法 认识社会人生(唯物史观、人生价值) 人生选择,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本单元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

5、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特点。,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 概括和总结,第一课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的功能是什么,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是什么。(木梳大用玄,境界山水人诗词风幡奉献) 第一框讲哲学

6、的起源和哲学的功能。 第二框讲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哲学思维的特点,简言之,就是反思、概括和总结(智慧学宽泛、愚,追求智慧),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正确迷信,幻想立场,见人柿子) 2唯心主义(意义,辩证心理感知万备于我) (聪明的人不重复自己与他人的错误,反式呈现的智慧,取长),第二课通过考察历史上先哲圣贤对宇宙、人生的不同看法,了解他们各不相同的哲学主张,领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感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和对立。(真假道理,价值观念

7、是什么先于怎么样),唯心主义,不结果实的花 在本体论上有意义天生唯心 片面深刻境由心造,意识的意义 反对唯心主义反对神学、主观主义,第二课第一框讲哲学基本问题的一般理论外,还讲哲学基本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实践唯物主义的成果贯穿于整个哲学内容中) 第二框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 精神上的精华 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 成果,第三课通过探讨哲学和时代

8、精神的关系,追溯哲学的历时态发展线索,使学生体会到任何哲学都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时代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从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特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思想体系。,第三课第一框主要讲哲学和时代的关系:一方面,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另一方面,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二框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时,必须牢牢抓住实践范畴。,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时代精神”的表述,采用了新版马恩全集的译文,即“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新版译文没有出现“时代精神”这一概念,但译文强调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9、反映了哲学的高层次、其反思、概括和总结的特点,即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美好、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反面成果新形式),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具有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第一单元综合探究 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这一探究主要从哲学和生活、哲学和时代的关系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哲学的功能、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体会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是指

10、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本单元主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 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第二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运动是有规律的,第四课第一

11、框在讲世界的物质性时,应注意既要讲自然界的物质性,又要讲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三个方面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我们放到了第十一课社会历史观中集中予以论述。,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把课程标准中关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从本课移到了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中予以论述。因为在没有讲意识、没有讲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前,就讲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无论在逻辑还是内容上,都有欠缺和不足。,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科思内容)

12、 第二框: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亚当市场就业经济人生选择),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课程标准中没有作出规定,但是为了说明意识的作用,说明“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有所了解。,第五课第二框中的三个目: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本课的核心问题。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课文中我们主要是从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行论述的,至于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阐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我们放到了本

13、单元的综合探究中予以讨论。,从实际出发,客观物质世界 既定精神条件认识客体 普遍联系的实际 变化发展的 不平衡的 稍纵即逝的条件,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把实践和物质、意识安排到一个单元中,这里面体现了实践唯物论的基本观点。这就是单纯地讲物质和意识,不足以构成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他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只有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这个世界才是现实的世界。,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其基本点有二:一是

14、这个世界(物质)是进入了实践范围内的世界,即现实的世界,而不是抽象的与人无关的世界;二是这个世界首先是改造(实践)的对象,然后才是认识的对象。因此,对实践的理解和把握不能仅仅局限于认识论中,还应把实践和物质、意识概念结合到一起来理解。,第二单元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这一探究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认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本单元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做事的能力。 本单元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单

15、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全书的终结和归宿,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准备。(方法论体系,世界观方法),第三单元设置了四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的观点(第七课、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第十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 (不应该反对抽象方法,但要反对形而上学世界观),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第二

16、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仅部分)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联系上的视角、观点的树立、具体把握的智慧),在讲第七课第一框时,应当明确我们谈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都是基于世界的辩证本性来说的,也就是说联系的上述特性都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世界是怎么样,我们就应该用怎么样的眼光看待它。因此,我们所讲的联系只不过现实世界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虽然教材在这一框下,只讲了两个目,但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无疑也应包括从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出发认识和观察事物。全面因果矛盾,木桶理论,整体与部分原理 短板加强薄弱环节 底平台 板间合作 长板发挥优势,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 质变,第八课第一框要着重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了解发展和联系的关系。 (思想,通信,生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