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故事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9718509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的故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苏轼的故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苏轼的故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苏轼的故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苏轼的故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的故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的故事课件(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轼的故事,一、眉州少年出才俊,1不慕名利,谦虚做人 兄弟俩为什么叫苏轼和苏辙呢,他们的父亲是这样解释的:苏洵的性格非常豪爽,但他感到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对自己的发展不利,他希望儿子们不要像自己。比如一辆车,他的轮子、车辐、顶棚、车体都很有用处,只有“轼”就是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虽然实用性不强,但少了他车子就不完整了。他给长子取名“轼”,是希望他收敛锋芒,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普通人,不要追求高官厚禄,天下扬名;而“辙”是指车轮留下的痕迹,车的功劳永远记不到辙的头上,意思也是要儿子不慕名利,谦虚谨慎地做人做事。,2 耐得一份苦 忍住一份甜 苏轼说“三白乃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耳!”还

2、说他为官后,也爱吃“三白”。苏东坡的家境并不差,可他从小养成俭朴的美德。这对苏轼今后能正确、乐观而勇敢地对待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3专心勤奋 少年苏轼是聪颖的更是勤奋的。他曾言:“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复窥园葵”为了读书,他几乎断绝了社交活动和一切娱乐活动,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4爱好广泛,苏轼爱大自然,种松树万棵,他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种树也有独到的方法,世称“东坡种松法”。书法家,收藏家,无论哪一方面,他只要做,就会成为一面旗帜。兄弟两个很用功但并不死读书。每到春暖花开总要去踏青,了解民风民俗,了解大自然。许多年之后成为兄弟两个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苏轼曾经写到:

3、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瞋。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和子由踏青,5 文坛星宿震京师,公元1057年的春天,那是一个文学的春天。三位文章奇才横空出世,出现在汴京,出现在北宋的文坛上,那就是“三苏”。尤其是苏轼,他思接千古,志向高远。他的光辉灿烂四射,引来万人瞩目。 苏轼的文章思接千古,志向远大。欧阳修不无感慨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意欲大展宏图。,二、初入仕途,

4、天妒奇才。,6手足分离 因为苏洵奉旨在京修订礼书,苏辙奏请留在京城侍奉父亲,东坡则奉命到凤翔赴任,兄弟俩不得不就此分别。 东坡和弟弟苏辙自幼一起长大,感情特别深,这是他们第一次分别,所以特别难舍难分。苏辙一直把兄长送到郑州后,兄弟二人才依依惜别。 告别弟弟后,东坡独自上路,心中不免泛起无限的伤感,仿佛沿路的杨柳也和自己一样,在充满离愁别恨的绪风中,长条摇摇,“心絮”飘飘。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了渑(音免)池(今河南渑池县)的一座古庙。 几年前,东坡和子由赴京赶考时曾路过这座古庙,庙里的老和尚热情地接待过他们,兄弟二人还曾在庙墙上题下两首诗。可是,现在旧地重游,古庙已经颓败不堪,庙中的老僧也已经死

5、了,过去题诗的墙早已坍塌,而故地重游的人,也只有自己孤零零一个了。 世事沧桑是如此的无情,东坡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7母亲去世,经历海选、考试的苏轼,一一都闯关成功的时候,朝廷委以重任之上,正赶上母亲去世,丁忧三年。守孝期满,重返朝堂,途中心情格外清爽,一路玩来,一路诗,发思古之幽情,昭君村隆中屈原塔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古来人事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6、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8 妻子早逝,到京师后,任命为凤翔判官,为官三载,时年二十六岁。任职凤翔是苏轼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开始,但严酷的现实,也让他产生“从宦无边漫去乡”的感叹。苏轼在凤翔任满回朝。这时,他的家庭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妻子王弗在汴京病逝,年仅二十七岁。东坡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更何况他和妻子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妻子的早逝令他伤心欲绝,一生都无法割断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在十年后,东坡又一次与妻子梦中相会,醒来后不禁潸然泪下,写下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江城子。,三、反对变法,外放四州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一)杭州 9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苏轼守丧(父亲

7、去世)期满,第三次来到汴京。这一次,等待他的是新、旧两党的政治倾轧。 苏东坡反对新政,新党在朝廷正如日中天,自然容他不得。他罗列罪名,虽然最后查无实据,没有问他的罪,但是东坡已经觉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城”危机感。 东坡深知自身难保,不宜在朝中久留,就上书要求离京外放,去做地方官。朝廷正不知如何处置这个碍手碍脚的大才子,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同意了他的请求。 熙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十一月,苏东坡离开政治斗争激烈的汴京,到杭州任通判。 杭州是东南繁华之地,而且又远离政治中心,东坡在这里过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生活。,10 心境恬淡出佳作,杭城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西湖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8、,钱塘江的怒涛霜雪、云树堤沙,时时激发着他胸中的才情,东坡迎来了新一轮创作高潮,留下了无数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他描写西湖上突如其来的暴雨: 黑云翻墨半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描写雨中钱塘江大潮: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暴雨) 前一首写得生动逼真,余韵清永,后一首则写得雄奇骏发,气势逼人,真不愧是大家手笔。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用西施比喻西湖,

9、这是东坡的创举,后来西湖也因这首诗得名西子湖。 东坡在杭州时,除了这类写景抒情的作品外,还写了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政治讽刺诗和一些自娱的幽默诗。,11深入民间 热爱生活,在杭州的生活,总体来说是非常舒适安逸的,但是东坡并非是一个只图个人享乐的人,他经常深入民间,考察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时还和农民一起参加田间劳动。他还发明了一种叫“秧马”的新式插秧机,并为推广这种农具写过一首著名的秧马歌。据说,这个时期,他还发明了“东坡肉”、“西湖鲤鱼”等美味佳肴。,(二)密州(今山东),12灭蝗救灾 关注民生 熙宁七年(公元一七四年),苏东坡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第二年春天,密州发生了严重的蝗灾,蝗虫所

10、到之处,寸草不留,受灾百姓纷纷外出逃荒,有些人甚至把婴儿抛弃在道旁。 面对如此惨烈的灾情,苏东坡一面积极组织灭蝗救灾,一面上书朝廷要求免去密州百姓的赋税。发现弃婴现象后,他又千方百计从府库中调拨粮食,救助这些弃婴,总共救活了几千人。在东坡的领导下,密州百姓终于战胜了蝗灾,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13开阔的心胸 美好的祝愿,在密州期间,东坡继续保持着强烈的创作激情。北方的高山大川和粗犷质朴的民风,开阔了他的心胸。在这个时期,东坡的词有了重大发展,初步形成豪放派词风,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这种词风的代表作。东坡也对此颇感得意,他用一种近乎天真的口吻对朋友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

11、是一家,呵呵!”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怀念十年前去世的亡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人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

12、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谁?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这一年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银光泻地,东坡想起了分别七年,现在近在济南却不能前来团聚的弟弟苏辙,不禁心潮起伏,写了至今仍被人广为传唱的水调歌头,(三)徐州,14亲临抗洪一线 百姓跪拜马前 熙宁十年(公元一七七年),苏东坡出任徐州知州,这次他遇到了做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到任不足三个月,澶州的黄河大堤绝口,滚滚浊浪如山呼海啸般直扑徐州而来,徐州城下水涨了将近三丈,并且迅速渗入城中。 在此危急关头,东坡临危不乱,积极组织军民筑堤抢险,并亲临抗洪第一线,在城上搭起帐篷

13、指挥抗洪,表示誓与徐州城共存亡。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才战胜洪水,保全了全城百姓的生命安全。 此事令徐州百姓对东坡感激不尽,东坡离任的时候,全城百姓蜂拥而出,跪拜在东坡的马前,与东坡洒泪而别,这个场面令东坡终身感动不已。,(四)湖州,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苏东坡徐州任满,转为湖州知州。然而,上任不到三个月,一场噩梦就降临了。,四、乌台诗案,身陷囹圄,15写民生疾苦、揭新法流弊 招致“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刚刚上任不久的苏东坡正在湖州衙门办公,忽然闯进一伙凶神恶煞般的捕快,东坡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按倒在地,五花大绑起来。 原来从六月份以来,权监察御史何正臣

14、等人先后四次上书弹劾苏东坡,说他做地方官期间写的诗文中,有“愚弄朝廷”、“指斥皇帝”的文字,要求严加惩办。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御史台又名乌台)审理此案,于是就发生了上面的一幕。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乌台诗案”纯粹是无中生有的文字狱。但是,东坡的诗文中的确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新法流弊的内容,这就给他的政敌留下了把柄。尽管他并无藐视朝廷之意,却有口难辩。,16 押送之前 幽默打趣,在押送东坡进京之前,官差特许他回家跟家人告别。到家时,全家人正在大哭,生性豁达的东坡为了安慰家人,讲了个幽默故事来调节悲伤的气氛: 他说,宋真宗曾经征召大隐士杨朴出来做官,杨朴被迫到

15、朝中觐见真宗,真宗让杨朴作诗,杨朴根本不想做官,为掩饰才华就说不会作诗,真宗问道:“你离开家时朋友们没赠你几首诗吗?”杨朴回答说:“只有我老婆赠了一首。”真宗就让他念来听听,杨朴念道: 更休落魄贪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这首幽默打趣的诗八成是他临时编的,却令全家人不由破涕为笑。,17一百三十天的审讯后积习难改,东坡被捕的消息在当地引起巨大震动,据当地县志记载,湖州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个个为之伤心落泪。苏东坡这些年做地方官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在民间声誉非常高,湖州百姓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好官,却无端被抓走了,这怎能不令百姓伤心呢? 与家人告别后,苏东坡就在长子苏迈

16、的陪同下,被押送进京了。 关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开始了长达一百三十天的审讯。为了网罗更多的罪名,他们甚至对东坡严刑逼供。好在有个心肠非常好的狱卒对东坡十分恭敬,还每天晚上给他洗热水澡,东坡在狱中才不至于过得特别悲惨。,苏东坡被捕入狱,在当时震惊朝野,天下文人士大夫无不为之扼腕叹息,就连新党领袖章敦也站出来为他说情。弟弟苏辙含泪上书,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爵和俸禄为兄长赎罪。许多元老重臣和皇太后也纷纷向神宗求情,当时,整个社会舆论都站在了苏东坡一边。,苏东坡在监狱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对他被从轻发落起到了决定作用。当时,儿子苏迈每天到狱中看望东坡,给他送饭。父子俩暗中约定,平时只送蔬菜和肉,倘若听到坏消息就送鱼。有几天,苏迈离开京城到别处借钱,就委托朋友为父亲送饭,但是忘了告诉朋友这个暗号,结果那个朋友给东坡送去了熏鱼。东坡看到鱼后大吃一惊,心想事情已经恶化,大概凶多吉少,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措辞极为悲惨。 他在诗中诉说了狱卒对他的虐待,表达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谈到兄弟手足之情时。 苏辙接到此诗后,感动万分,竟伏案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