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1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9716600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1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1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1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1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1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1 人教新课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1 人教新课标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1 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族的 族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 年,统一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各族人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在 和 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14 鲜卑 439 生产技术 生活习俗2北魏建立后,都城偏北,不利于北魏对 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 先进文化。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人口 左右。城中有很大市场,汇集了四方的 。2中原 汉族 洛阳 五十万 商人3内容: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改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

2、;采用汉族的 、 ;学习汉族的 等。3汉语 鲜卑语 汉族服饰 汉姓 联姻 官制 律令 礼法4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 。4民族融合5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了 王朝,它们与北魏统称为 。5四个 北朝例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但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形成了我国古代史上第次民族大融合高潮,其主要特点有哪些?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注意要求回答的仅仅是“民族融合”的特点,而不是整个时代特点。答案:(1)特色鲜明:时间长、空间广,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2)途径多样:如民族迁移,五胡内迁。如友好往来,各族联系加强。统治者推行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3)效果显著:北方各族逐渐汉化,

3、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汉族文化也因此更为丰富,更加发展。(4)影响深远:促进了各民族的进步,为后来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1下列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最基本原因的是( B )A反对各族统治者的斗争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C各民族之间的战争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例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魏主日:“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材料一 孝文帝日:“令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

4、资治通鉴请回答:(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根据材料,概括出“魏主”迁都的原因。(3)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只要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迁都;改用汉姓。(2)今山西大同。孝文帝。洛阳。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要把都城设在先进的地方;要有利于改革;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3)鲜卑语。汉语。2自孝文帝后,北魏皇帝死后的溢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与下列内容有关的是( D )A北魏迁都洛阳 B北魏改用汉姓C北

5、魏改穿汉服 D北魏学习汉族礼法例3什么是民族大融合?为什么北魏时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答案:历史上一些民族同住一个地区,相互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的特征,自然形成一体,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制度方面改革原来各个民族的特征,这就是民族大融合。北魏出现融合的原因,一是东汉以来,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北魏时,居住在北方黄河流域的有匈奴、鲜卑、羌、氐、揭、汉等民族;二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这些民族同处在一个政权统治下,进一步出现民族融合趋势。3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一是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二

6、是改自拓跋姓,南北朝,北魏帝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为元氏;三是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为元姓;四是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可见,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1)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2)你姓什么?你知道你的姓氏的来源吗?查一查看。3(l)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2)略。练习1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B )A匈奴 B鲜卑 C羌族 D羯族2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的统一局面有(C )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

7、统一北方 前秦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北方A B C D3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发这一诏书的是( C )A汉文帝 B苻坚 C孝文帝 D冯太后4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C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D汉武帝改革5促进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采用汉姓的根本原因是(C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大融合的趋势D先进封建经济的影响6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C为北

8、魏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战争6B点拨: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已统一了黄河流域,它并未统一全国。7(2007年,河北模拟)下列内容属于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是( D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加快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北方农民不断南迁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A B C D8你知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并使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的?8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等。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9、平城戢内所在的大同盆地的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四面环山地理使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更主要的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当时的自然条件养育 150万人口已呈饱和状态。因此稍遇社会动乱或自然灾害,就无法容纳已经饱和的人口,于是就不断地出现灾民流散的现象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材料二 (洛河)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地理条件优势气候宜人境内河渠密布,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摘自洛阳旅游介绍请回答

10、:(1)请你说一说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客观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迁都的主张正确吗?为什么?9点拨;本题要求回答的是迁都的客观原因,主要从经济方面考虑,而迁都作用则从政治和文化方面思考。答案:(1)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2)迁都主张正确,以洛阳为都,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也便利于对中原进行统治。10观察下列三幅图:请回答:(1)图一反映了北魏怎样的民族特点?(2)图二与什么重大史实有关?(3)图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其原因是什么?10(1)北魏鲜卑族骑马、穿短装、善骑射、过着游牧生活。(2)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3)反映了南北民族融

11、合,这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民南迁有关。11(探究开放题)阅读下列材料: 每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夺情况,他们为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请结合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叙述,体会恩格斯的这一论断的正确性。11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的重要语句:征服者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相对照,不难发现两者存在共同原因,即是适应比较高的经济情况。答案:北魏孝义市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一,实行新的制度。第二,迁都洛阳。第三

12、,学习汉族先进经济文化政策。三个方面说明北魏孝文帝主动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了本民族的汉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2(创新题)你知道吗?北魏政权后来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不久,东魏又被北齐代替,西魏则被北周代替。北齐和北周两个政权以黄河为界,东西相对峙,最终北周灭掉北齐。对此,新编中国史话中有这样几段描述:北齐初,(齐文宣帝)高洋曾问汉族士大夫杜弼;“治国当用什么?” 杜弼说:“鲜卑人只会骑马坐车,治国当用汉人。”高洋听后,不久就把杜弼杀了。甚至他的太子高殷也因受汉的熏陶,就认为是得了“汉家”,几乎被废掉。北齐末,(齐后主)高纬又大杀汉族官吏这样,北齐政权日益鲜卑化,鲜卑语也

13、渐流行。 (北周的奠基人)字文泰是鲜卑人,重用(汉人)苏绰制定的制度,苏绰对汉族统治者的治国经验力。以总结,奏上“六条诏书”。字文泰下令官吏学习,并颁行全国实行。北周后期,周武帝解脱了鲜卑旧俗,真正接受了汉文化的优秀部分。读了这两段材料,请你分析一下,北齐与北周的统治政策有什么不同?哪一方的政策继承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你认为他们实行的不同政策与后来北周灭掉北齐有什么关系?12北齐屠杀汉人实行鲜卑化,而北周重用汉人,采取汉族先进制度。北周。北齐实行鲜卑化,是历史的倒退,而北周继续推行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国力日渐强大,最终灭掉北齐。13阅读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后将下列图示中空白填上:13上: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下:东晋 宋 齐 梁 陈14阅读下面材料(北魏群臣的一场争论):燕州刺史穆 进日:“移都事大,如臣愚见,谓为未可。”高祖曰:“卿便言不可之理。” 日:“四方未平,九区未定。以此推之,谓为不可。征伐之举,要须戎马,如其无马,事不可克。”高祖曰:“卿言无马,此理粗可。马常出北方,厩在此置,卿何虑无马?令代(代城)在恒山之北,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迁于中原。” 日:“臣闻黄帝都涿鹿,以此言之,古昔圣王不必悉居中原。”高祖曰:“黄帝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