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导学案(7月20日).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9681895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项令》导学案(7月20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强项令》导学案(7月20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强项令》导学案(7月20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强项令》导学案(7月20日).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强项令》导学案(7月20日).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强项令》导学案(7月20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项令》导学案(7月20日).pdf(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1 强项令强项令 导学案导学案 组号:_ 姓名:_ 【学习目标】 : 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教会文言字词的集纳梳理,引导学生从上下文和课本注释着手揣摩字词的意思,并逐 步积累文言词语:特征、数、格杀、被、谢、顿、悉、卒、妻子。 4.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 眼光,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帮助学生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学习重点】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学习难点】 :对文中重点文言词句的分析、理解。 【课时安排】 :2 课时 【知识链接】 : 一、关于董宣 生卒年待考,东汉官吏,字少平,河南

2、陈留县人。曾任北海相。任洛阳令时,遇湖阳公主 (光武帝刘秀的姐姐)纵奴杀人案。董宣抓获人犯,处以死刑。公主诉于光武帝,光武帝大 怒,欲杀董宣。董宣说: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并欲以头撞柱自 尽。光武帝认为董宣言之有理,免予处死,但要他给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不从,光武帝命人 强使顿首,董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光武帝只好不再追究。董宣因此获得“强项令”的美 名。此事京师震惊,洛阳由此大治。年 74 而卒,皇帝遣使临视,唯见布被覆尸,有大麦数斛, 敝车一乘,皇帝很伤感地说: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葬以大夫礼。 二、关于作者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

3、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 集解一书。 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 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 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 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元嘉九年,范晔 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 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 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 舆服志 五行志 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 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

4、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 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 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 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 汉书取代东观汉记 ,与史记 汉书并称“三史” ,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 , 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 究东汉历史的最基 本的依据。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 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关于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

5、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 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 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后汉书的特点,除体例上的创新外,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 褒贬一语见的。如,他不为那些无所作为的大官僚立传,而为许多“操行俱绝”的“一介之 夫”写了独行列传 ,充分地表明了他爱憎分明的态度; 党锢传则正面歌颂了张俭、范 滂和李膺等人刚强正直的风尚;在杨震传中,多处歌颂了杨震及其子孙廉洁奉公的家风; 宦者传赞扬了蔡伦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对于侯览等人则直书其“凶家害国” 。特 学 海 无 涯 2 别是后汉书的“论” “赞” ,以犀利的笔锋评判

6、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 更是一大优点。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 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 多数已不存在,所以, 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 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 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 中。 后汉书原来通行的注本,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重点是解释文 字,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对史实有所补正;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他的注

7、侧重说 明或补订史实。此外,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 、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这两家注,也颇受 人们重视。 【学习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 二、自主学习 A 1.本文选自 ,作者,南朝宋家,字.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句: 征: 苍头: 主: 骖乘: 驻马扣车: 大言: 数: 格: 箠: 中兴: 良人: 理: 楹: 被: 谢: 顿: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思 特征:古: 今: 谢: 古: 今: 白衣:古: 今: 妻子:古: 今: 4.四史是指 、 、 、 . 5.用五个词语概括董宣的品质. 答: 6.整理文中虚词“以” “之”的意

8、思。 (5)翻译课文 三、小组讨论交流 C 朗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人物(含身份)、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小组 交流。 四、课堂小结 D 五、作业 1、字词抄写三遍。 2、书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探究 D 1董宣未经审判, “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有什么看法? 2本文第一段记叙了“董宣执法”的故事,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状,这 两段内容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二、课堂小结 D 三、想象创新 D 根据设定的情境,合理想象故事的高潮部分,自编剧本,要求注意体现人物的语言、神 态、动作,力求逼真。 情境地点:宫殿 人物:光武帝、董宣、湖阳公主、太监 学 海

9、无 涯 3 河中石兽导学案 纪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 “傎” “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略) 二、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 2、给下字注音 圮

10、( ) 募( ) 棹( ) 杮( ) 湮( )啮( )溯( )欤(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山门圮于河 ( ) (2)阅十余岁( ) (3)曳铁钯 ( ) (4)湮于沙上 (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6)如是再啮( ) (7)不更颠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三.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1)自由朗读。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 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

11、得。 译文: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4)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四、巩固提高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一寺临河干 ( ) (2) 竟不可得 ( ) (3)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学 海 无 涯 4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2翻译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 五、反馈延伸: 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 思考文章为何把

12、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复习巩固。 1.通假字 曳铁钯 “_”通“_” ,_ 2.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众服为确论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 )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_ 今义: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 今义:一种学科 (3)是非木杮 古义:_ 今义:判断词 (4)阅十余岁 古义:_ 今义:阅读 (5)盖石性坚重 古义: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6)但知其一 古义:_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二、合作探究 1、这个故事

13、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 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地点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3、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 可分四层: 第一层: 第二 层: 第三层: 第 四层: 5、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6、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三、拓展提高 1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 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学 海 无 涯 5 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本课。 2、完成练习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