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9674878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2010级博物馆学一班 李博 41003168)1840年至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王朝的失败告终。一个拥有80万军队的大帝国,为什么会惨败给一支起先人数不过数千,后来也只有近两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在根本的封建主义制度外,还有其他许多的原因。一 捉襟见肘的财政与落后的经济制度追溯鸦片战争失败的直接经济原因,是因为其困难的财政。嘉庆年间,清政府为镇压白莲教起义,前后凡二十年,耗去军费达两亿两。从此,清政府陷入财政危机。1840年的国库存银,从雍正和乾隆年间的的六七千万两降到一千零三十四万九千九百七十五两,次年又减少百分之四十四,为六百七十九万六千零三十七两。财用

2、匮乏对调兵行动影响极大,具体的整装银,盐菜口粮,车船行粮路费等,整个战争时期,清政府共花费战费约两千余万两。部库支绌,军费浩繁,鸦片战争已与康乾年间的征战不同。征调之际,统治者不得不认真考虑用费。财政困难是导致道光帝忽战忽和的重要因素。因此,统治者尽可能地少抽调一些兵丁,尽可能地晚一些抽调。深究其经济原因,还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缓慢。道光时期,社会经济结构依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虽然商品经济在这一时期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它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中所占的比重却还是微乎其微。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其展示在

3、表面的原因是清政府落后的经济制度。清政府当时采用的是复本位币制,即一千文铜钱可以换银一两,但银价在上涨,到1838年,大约1650文铜钱换银一两,因为土地税一般用铜钱缴纳,但要用银两计算和上解给中央政府,因此,农民必须缴纳的税收越来越高,而国家的收入却并未增加。另一方面,清代的税收制度是妙用无穷的适应有组织的剥削制度的,虽然基本税额在十八世纪初期已经“永远”固定,但为地方政府开销征课的附加税已经制度化。官吏和衙役采用操纵价格和换算比例的手段,大量收税以弥补政府的亏空。中国旺盛的自然经济虽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顽强的抵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频频入侵以及商品倾销的一次次猛烈袭击,显示额东方生产方式所特

4、有的经济实力,但最终,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的大清帝国终于未能抵挡住西方资本主义的炮舰和商品的进攻。反观英国,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在经过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后获得了飞速发展。1833年,英国的资本达到了25亿英镑。资本主义的发展刺激着英国去开拓海外市场,从而有了对印度的殖民,以及鸦片贸易乃至鸦片战争的产生。而也正是其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为打败清政府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在鸦片战争前夕,伦敦已经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英国也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金融体系,从而可以支持其远征军的行动。二 极度腐败的政治和统治集团的内部妥协腐败的政治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对社会升迁现存渠道的压力,无疑地促成了清代中国政治

5、行为的特殊形式庇护制网络结构的形成。在非私人的制度中掺进私人关系,这一趋势在社会交往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这种趋势在行政和公务中至少都被认为是发挥效率的潜在障碍,而从最坏的方面说它被视为腐化的根源。因此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官场的腐化气息弥漫一时。政治的腐败导致军备的严重废弛,而使22万八旗兵和66万绿营兵的战斗力锐减。军官不理营务,而用心计于克扣粮饷和贪污肥私等方面。就连海防炮台也年久失修,不堪一击。清军的武器原始落后,还处在以刀矛弓箭为主的“冷兵器”时代。所有的抬枪,土炮和火药极为粗制滥造,土炮制造工艺落后,保养和使用又漫不经心。曾经刺探沿海炮台军情的德籍传教士郭士立断言:“我确信

6、有些炮对炮手们要比对他们所瞄准的敌方更加危及性命”。道光十四年八月,英军兵船在广州海口挑衅时,清军不能击退,道光帝得报大怒曰:“看来各地炮台俱系虚设,两只夷船不能击退,可笑可恨!战备废弛一至于此,无怪外夷轻视也!”另一方面,统治集团一直以来内部的摇摆不定也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埋下了祸根。道光十三年之后,鸦片进口猛增,银漏更为严重,从而引起了道光君臣的极大的焦虑,并对禁烟问题开始了明显的分歧。太常寺少卿许乃济提出了“弛禁”的主张,理由是禁止不了,不如将鸦片贸易控制在海关监督的垄断之下,政府可增加税收,并提倡内地种植鸦片,抵制鸦片的进口,他认为不断的禁止只会增加官员的腐败,只要官员兵丁不吸食鸦片就无损

7、与朝廷。许乃济的主张遭到严禁派的强烈反对,他们以道德名义对许乃济进行了反击。道光皇帝更支持后者,因为他清楚的了解“违法不是废除法律的理由”。另一方面,如果鸦片被解禁,人们都会吸烟。虽然道光帝做了禁烟的决定,但一遇到阻力,他的决心犹如肥皂泡一样消失了,一如他在面对英国军队之时。从道光帝到将军,督,抚,和战方针不定,这种既想战又想和的矛盾心理表现在那个低沉的春天道光皇帝两件反其道而行之的任命上。一方面,奕经仍坐镇镇江,继续沿海的作战;另一方面,他在4月7日任命耆英为钦差大臣,在同一地区进行和谈。在朝堂之上,浙江巡抚刘云柯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向道光帝指出,如果战争继续下去,就会有十大“可虑”。期中第一

8、到第七项说的是敌方武器精良,又有汉奸帮助,自己方面军心民心都不可用等。到了第八项,他提出漕粮会因为战争收不齐;第九项,他提到内地“匪徒聚众抢掠”;第十项,他提出财政以对军费不堪重负,不利于统治。当在镇江的奕经被击溃时,道光帝还是接受了屈辱的和约。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对外战争能一下取得胜利,当然很好,可以更加强在内部的统治。但是失败,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挫折,都会使已经存在着的内部危机大大加深起来。长期战争是他们所不敢想象的。所以,统治集团的内部妥协也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一大原因。英国自从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后,又于十九世纪展开了政治改革,英国于1932年的改革使上层资产阶级获得参加政权

9、的机会,鸦片战争符合一部分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获得了英国女王和辉格党人的支持。所以,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英国的资产阶级在原则上取得了统一。在英国的政治改革中,形成了高效的政府机构,这有利于其有充分的精力放置在中国战场上。三 涣散的军心和背离的民心道光二十二年四月,皇帝诏书总结战争形势说“将牟兵丁,动谓船坚炮利,凶焰难当因而见贼仓皇,望风先溃”。清军由于兵员不足,为了应付点卯,便匆忙招了一些市场上的苦力,在加上原本军心就不齐的地方驻防部队,还有很多匪徒,强盗摇身一变成了清军的乡勇,这样的部队,何来军心可谈。这样的部队,面对英军,一触即溃,可却是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能手。黄均宰在描写由各省调到广东

10、的军队情形说:“奉调之初,沿途劫夺 ,抵粤以后,喧哗纷扰,兵将不相见,遇避难百姓,指为汉奸,攘取财物。校场中互相格斗,日有积尸。”英国人多年在沿海活动,的确经过各种途径收买了一些汉奸,到了战时,那些人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清政府,却抓住汉奸为借口,大肆推卸战争失败的责任。朝廷对此时的百姓已有不信任的影子。而此后的三里元事件,广州知府在劝退围困住英军的群民后,被当做怯懦无能的官僚。加上居民中部分人原本存在的反满意识,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节节败退,就被认为是满清“异族”王室为了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以保全他们自己,向外夷让步,姑息养奸。清政府在这次战争中已经逐渐和民心背离。虽然在鸦片战争中涌现许多人

11、民群众自发组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事迹,但不得不说,他们为的是国家,而非清政府。四 天朝上国的美梦和愚昧自大的态度中国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仅产生不出迫切了解对手的求知欲,而且实行自我封闭的闭关锁国政策,做着自给自足的田园梦。长期安逸的生活也使中国的士大夫忘记了祖先说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所以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英军时表现得手足无措。传统的中国文化优越感使得中国的官僚在对待外部事物上常常表现出居高临下和自以为是的狂妄态度,制造“外夷诚服”的虚幻假象,丝毫没有防备突发事件的忧患意识;以“水陆劲旅”和“天朝威兵”等不着实际的自欺欺人中,从未认真考虑过如果妄开边衅将何以战守,更为探求过西方军

12、事实力和侵略意向。1840年2月林则徐在接到英船12艘将开抵广东洋面的禀报时不仅斥之为“谎言”,而且认为“即使果有其事,而夷兵远来,粮饷军火安能持久?我天朝水陆劲旅,以逸待劳,岂不能致其死命?”轻视之心态全然展现。当奕经奉命对英军进行反击之时,却在寺庙里求签选择黄道吉日对英军发起进攻,让人啼笑皆非。而英国人对于鸦片战争,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爱尔兰贵族巴麦尊,对侵略中国的事情筹划了四个月。英国人充分利用在华鸦片贩子收集中国的情报并定期与对华贸易有密切关系的国内大商人接触,以获得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以有心算无心,孰胜孰负可想而知。五 军事上的绝对劣势首先是军队人数上的对比当时的清军,总兵力约有80万

13、人,期中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军约60万,这是当时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常备军。但具体到战区的实际兵力,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的八旗绿营合计约有22万人。再加上其他外省的增援,最终约有15万8千人。而英军在战争之初陆地作战部队4千名,加上海军舰船上的官兵3千余名,总兵力约7千余名;战争结束时,英海陆军总兵力增加到2万余名。所以清军在士兵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总体兵力是一回事,而在具体在每一战场上对抗时,兵力又是一回事。集中优势兵力是一般的军事原则。英军每战都投入其总兵力的相当部分,这使得他们人数不多的远征军在每战都保持有一定的兵力,从而避免了兵力相差太过悬殊的困境。并且在战争中,他们为发动新的攻势,甚

14、至放弃了已经占领的城市。与此相反,清军每战的投入的兵力只是总兵力的很小一部分。造成清军在局部不能保持巨大兵力优势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应该是因为清朝的军制。清军虽有80万众,但是是分散驻防在各地的,它没有一支机动力强的部队。而且分散的布防使得清政府不能调出一支完整的部队,只能四处抽调兵员,并且由于清政府要留有充足的兵力“弹压地方”,维持自己的统治,所以抽调的士兵数量也是有限的。第二应该因为清军糟糕的交通状况和落后的运兵方式。以1841年10月26日道光帝下令四川调兵二千往浙江,96天后到达头起380,名,以后各起陆续到达,110天后末起300名尚未到达。第三点在前文说过,调兵要花费的浩大军费是道光

15、帝不得不考虑的。其次是军队装备补给上的对比 在经过科技革命洗礼后的英军,其装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而清军的装备,几乎在清朝建国后没有改变。在军队所用大炮和炮弹方面,此时期的中英主导型火炮样式及机制原理基本相同, 都是前膛装滑膛炮, 仍旧属于以黑火药做发射药的前膛装滑膛时代。其火炮形式仍沿用“比例”思想设计。反观英军在火炮的形制构造上已经标准化,火炮因用途而配套, 射程与杀伤力远近兼顾, 其类型已适合了陆战、海战、攻城战、山地战等战术需要, 水平明显高于清军火炮。再看炮弹,清军重型铁炮主要发射斤两偏小的球形实心铅铁弹, 射速大约1 发/6 分钟。射速缓慢的原因有:铁炮材质差,缺乏训练的士兵担心膛炸

16、;重型铁炮机动性不好,火绳点火,弹药分装、战术落后等。此时的英军重型铁炮除了还在使用斤两偏大的球形实心生铁或熟铁弹之外,已大量使用新式爆炸弹等,射速3 发/2 分钟。其射速快的原因有:铁炮材质好,士兵大胆施放而不必担心膛炸;发射时有众多辅助工具的配合,燧发机点火,定装炮弹的采用,“舷炮线式齐射”战术的运用等。在主力战舰方面。清军用的中国传统的战船,1840年8月13日,黄爵滋和邓廷桢等人奏称:“查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其最大之船,面宽仅二丈余,安炮不过十门。”中国的造船技术,在数百年的闭关锁国中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而英国海军已经拥有复仇女神号那样的铁甲汽轮战船。攻击力,防御力以及机动力均在旧时战船之上。在使用的武器方面,清军部分装备了火绳枪,其他是使用大刀长矛还有弓箭,而英军全部装备了滑膛火燧枪。在补给方面,英军的印度基地为他们源源不断的提供军需,而清朝的士兵由于清政府的财政困难和军官的克扣,并不能以最好的状态去战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