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及答案(7月20日).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9673525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7月20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7月20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7月20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7月20日).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7月20日).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7月20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导学案及答案(7月20日).pdf(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1 4 马说马说 精彩开篇词精彩开篇词 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 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 ,不会遁迹山林。他,才华横溢,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他,所以作马说 ,发出“伯乐不 常有”的感叹。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第

2、1 课时课时 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 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 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 (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祇 (zh) 骈 (pin) 槽枥 (co l) 食 (s)马者 粟 (s) 邪 (y) 2.积累积累文言词汇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祇:只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

3、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 (2)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 ,解释为“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 ,解释为“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 ,解释为“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 ,表示疑问,解释为“吗”) (3)一词多义 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能够) 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 食不饱(吃) 一食 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学 海 无 涯 2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之:祇辱

4、于奴隶人之手(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 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4)古今异义 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 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被人劳役,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 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 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 祗辱于奴隶

5、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5)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3.作者链接作者链接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 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 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

6、创新和发展,气 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 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 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 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4.文体链接文体链接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 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 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 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

7、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 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 ,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说” 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 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 三、自学指导(二)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合作与探究 (一)(一)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1.读一读 学 海 无 涯 3 【交流点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8、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译一译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交流点拨】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交流点拨】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交流点拨】只能在仆役的

9、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日行千里 而著称。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交流点拨】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交流点拨】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 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交流点拨】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二)文本探究(二)文本探究 仔细阅读第一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

10、什么观点? 【交流点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交流点拨】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 而出名。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 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 依赖关系, 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 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既然如此, 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 ,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

11、平 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 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 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四、板书设计四、板书设计 马说马说 世有 - 伯乐 重 要 然后有-千里马 学 海 无 涯 4 五、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 “千里马”是一种比喻, 把“人才”比喻成“千里马”。 我们以后将会成为各种各样 的人才, 现在, 大家能不能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或诗歌名句、 名言警句等为依托, 引经据典, 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人才”。 “人 才” “千里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12、,这也是马说之所以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人才应该 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 博大胸襟;应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应具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宽广眼界;应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舍我其谁”的雄大气魄;应具有“问 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吐故纳新;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大丈夫德行我们赋予“人才”的内涵太丰富了。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 在唐风的天空里,韩愈的“伯乐” “千里马”给世人带来震撼,激起古今许多有才之士 的共鸣,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二、自学指导、自学

13、指导合作与探究合作与探究 (一)(一)文本探究文本探究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食不饱。 2.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交流点拨】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4.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交流点拨】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 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 马吗? 5.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交流点拨】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是真的没有

14、千里马吗? (二)(二)主题探究主题探究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交流点拨】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来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的“千里马” 、 “伯乐” 、 “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交流点拨】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 人才,进行了讽刺、

15、针砭和控诉。 (三)(三)语言品析语言品析 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交流点拨】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 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蕴味。 “食不饱,力不足, 学 海 无 涯 5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 意” ,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四)(四)写法探究写法探究 1.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交流点拨】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 反面展开论述,说

16、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 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 ,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2.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交流点拨】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 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四、板书设计四、板书设计 马 说 伯 乐 千里马 食马者 千里 马的 遭 遇 食马者 外见 祗辱于 称也 策之不 无马 侧 面 描 写 以 马 喻 人 托 物 寓 意 意图:揭露统治者 不识人才、埋没人 才、摧残人才的愚 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者 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愤懑之情。 痛惜 愤怒 嘲讽 五、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 假如你将来也遭遇到怀才不遇的情况, 那么你会认同以下哪一种情况呢?也可以谈谈这几种 情况以外的认识。 毛遂自荐:锥在囊中,脱颖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