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动调节系统的数学描述备课讲稿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9606600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自动调节系统的数学描述备课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第二章自动调节系统的数学描述备课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第二章自动调节系统的数学描述备课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第二章自动调节系统的数学描述备课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第二章自动调节系统的数学描述备课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自动调节系统的数学描述备课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自动调节系统的数学描述备课讲稿(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自动调节系统的 数学描述,2.1 调节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2.6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2.2 传递函数,2.3 动态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2.4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2.5 脉冲响应与阶跃响应,2.7 利用计算机求取系统传递函数,2-1 调节系统的微分 方程描述,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复杂系统列写微分方程示例,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解析法举例,3,4,1,2,根据电路理论的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任一时刻网络的输入电压等于各支路的电压降和,则得 (2.1.1) 而 (2.1.2) 式中i为网络电流,是除输入、输出量之外的中间变量。,例2.1.1 列写图示RC网络的微分

2、方程。,解: 1. 明确输入、输出量 网络的输入量为电压ur,输出量为电压 uc 。 2. 建立输入、输出量的动态联系,例2.1.2 列写图示的二级RC网络的微分方程。,解: 1. 明确输入、输出量 输入量为电压ur,输出量为电压 uc, i1、i2为中间变量。 2. 建立输入、输出量的动态联系 根据电路理论的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有 (2.1.5),例2.1.2续,及 (2.1.6) 又 (2.1.7) 3消掉中间变量 将式(2.1.6)、(2.1.7)两边求导,代入式(2.1.5),得 (2.1.8) 二级RC网络的动态数学模型是一个二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例2.1.3 用热电偶测量环

3、境介质的温度,如右图所示。输入信号为环境介质的温度T,输出信号为热电偶的热电势E,试写出它的微分方程。,解: 设热电偶的冷端温度不变,为0C,热电偶的热端温度为Th。那么,被测介质与热电偶之间的热流量为:,(2.1.9) 式中,R 为传热阻力,假定为常数; q 为热流量,单位时间的传热量,时间的函数。,例2.1.3续,热电偶的热端温度Th随着热流量q的变化而改变,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为: (2.1.10) 式中,C 为热电偶的热容量。而热电偶的热端温度Th与热电偶的输出热电势E之间的动态关系为: (2.1.11) 式中,r 为热电偶的特性常数, Th改变1C时E改变的值。 从上面三式中消去中间q

4、和Th,得到热电偶测温的微分方程: (2.1.12),非线性关系,数学方法:对于光滑的非线性函数 y = f (x),在平衡工作点x0附近的邻域内,将其展开为泰勒级数,并略去二阶以上的高阶小量,即,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线性关系,微偏线性化,近似处理,在平衡工作点x0附近, y和x 呈近似的线性关系 。,举例,讨论,1,2,例2.1.4 图示蓄水箱系统中,蓄水箱面积为A,输入信号为进水流量Q1,输出信号为水位H,写出该系统的微分方程。,解: 水箱的蓄水过程, Q1 和Q2不相等引起液位H的变化, 由单位时间内水箱中水体积变化的关系,有 (2.1.13) 2. 流出流量Q2与液位H的关系,由伯

5、努利方程有 (2.1.14),例2.1.4续1,3. 将(2.1.14) 代入(2.1.13)得蓄水箱系统的微分方程: (2.1.15) 这是一个一阶非线性微分方程,采用微偏线性化方法将 它线性化:,(1). 参看右图,选择一个平衡工作点a(H0,Q20),连续可导; (2). 在a点将非线性曲线(2.1.14)作线性化处理,取泰勒展开式一阶项,略去二阶以上小量: (2.1.16),例2.1.4续2,(3). 变非线性方程为线性化增量方程: 代入(2.1.15)得到 (2.1.17) (2.1.16)代入(2.1.17)得到线性化增量方程: RL为Q2= Q20时流出管路的阻力系数称为液阻。

6、为了方便起见,常常省略线性化增量方程中的符号“”,例2.1.5 铁芯线圈的动态方程为 (2.1.18) 给定平衡点 u0、i0 , 试建立线性化增量方程。,解: 将方程中所有变量看作是平衡点附近的变化量,即 (2.1.19) 非线性函数(i)取近似式 u、i、 代入原方程(2.1.18) ,有,例2.1.5续,上式中, 是原方程式(2.1.18)的静平衡 方程。故整理后得线性化增量方程为: (2.1.19) 式中 为线圈在i0处的电感,如用L表示,则上式 可写为 这是一个一阶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 对照原非线性方程(2.1.18)可看出,只要将非线性项用一 阶增量项近似,而线性项直接将变量换写成

7、相应增量, 即得线性化方程。,线性化讨论,线性化方程描述的不是变量自身,而是变量对平衡点的增量。线性化方程中的增量,不应理解为无穷小量,而应理解为是有工程实际概念的较小的变化量。 平衡点应依据系统平衡工作状态而定,各部件应统一。 关于增量假设的可靠性:所有变量都在平衡点附近变化,这一假设对控制系统而言是合理的。自动控制的任务是使被控量按给定值变化。因此,正常工作的系统,控制的偏差是不大的,各部件输入、输出的偏离量都不应过大,这就保证了小偏差法使用的可靠性。 非线性变量变化范围很大的系统,仍可用线性化模型的计算结果定性分析。 线性化方程仍是近似方程。 在平衡点附近不可导的函数不能微偏线性化方法。

8、,复杂系统列写微分方程示例,为复杂对象列写运动方程通常比较费力,需要关于对象机理的详细知识和周密的思考。如果对象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就先列写每一部分的方程,然后用一些联系方程把它们联系起来。 列写方程以后,要检查方程中的变量,区分输入量、输出量和中间变量,消去中间变量,最终导出单变量微分方程 。并写成以下的典型形式:,举例,例2.1.6 双容水箱液位自动调节系统如下图所示,流出蓄水箱的流量Q3只与水泵转速有关。设输入信号为流出的流量Q3,输出信号为水位H2,写出调节系统的动态方程式。,解: 设流入水箱的流量Q1只取决于进水调节阀开度。在平衡状态时: 下面对非线性方程线性化时就以该平衡状态为参考

9、点,所用的变量都从平衡状态算起。为清楚起见,将本问题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考虑。 (1) 第一水箱蓄水过程:输入信号为流量差(Q1Q2),输出信号为水位H1,根据质量平衡原理有: (2.1.20),(2) 水箱1至水箱2的流动过程:输入信号为(H1H2),输出信号为水位Q2,动态方程式为: (2.1.21) 式中为常数,决定于流管的阻力。以平衡状态为参考点对(2.1.21)进行线性化处理后,得到: (2.1.22) 式中RL为两水箱间管路的液阻。 (3) 第二水箱蓄水过程:输入信号为流量差(Q2Q3),输出信号为水位H2,根据质量平衡原理有 (2.1.23),(4) 浮子、杠杆和阀门的运动:输入信

10、号为H2,输出信号为,忽略摩擦阻力,有 (2.1.24) 式中,“”号表示H2增加时, 减小。 (5) 进水调节阀的作用:输入信号为,输出信号为Q1,其近似关系为 (2.1.25) 式中为常数 。 由以上动态方程式(2.1.20)至(2.1.25)式中消去中间变量、Q1、H1和Q2,就可以得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2-2 传 递 函 数,传 递 函 数 的 概 念,传 递 函 数 的 性 质,概念,定义,例题,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微分方程t 域动态数学模型,输入信号ur对输出uc的动态联系称为零状态分量,初始状态uc(0-)对输出uc的动态联系称为零输入分量,传递函数的概念 以RC网络为例,象方程

11、s 域动态数学模型,微分方程的解时域(阶跃)响应,传递函数的定义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考虑由下列微分方程描述的线性定常系统:,式中,y 为 系统的输出量,x为系统的输入量。在全部初始条件为零的假设下,ai和bi均为与系统结构有关的常数。对上式的两端进行拉氏变换,可得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2.1),利用传递函数的概念,可以用以s为变量的代数方程表示系统的动态特性。如果传递函数的分母中,s的最高阶次为n, 则称该系统为n 阶系统。,(2.2.2),例2.2.1 求例 2.1.2的二级RC网络的传递函数Uc(s)/ Ur(s)

12、 。,解: 二级RC网络的微分方程用式 (2.1.8) 表示为:,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各项求拉氏变换,得,由传递函数的定义,得二级RC网络的传递函数为,传递函数是经拉氏变换导出的,拉氏变换是一种线性积分运算,因此传递函数的概念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系统的传递函数是一种数学模型,它表示联系输出量与输入量的微分方程的一种运算方法。传递函数包含了微分方程的全部系数,与微分方程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同。 传递函数G(s)是以s为自变量的复变函数,具有复变函数理论所阐明的一切性质。 传递函数完全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参数,而与初始条件无关。,传递函数的性质,传递函数只表明一个特定的输入、输出关系。同一系统

13、,取不同变量作输出,以给定值或不同位置的干扰为输入,传递函数各不相同。 传递函数G(s)是s的有理函数,即有理分式(2.2.2),分母多项式即为微分方程的特征多项式,分子多项式为微分方程右端函数的微分算符多项式。对于实际的即物理上可以实现的线性集总参数对象,传递函数表达式(2.2.2)为严格真有理分式,即nm,只是在理想假设下,才有n=m。 零初始条件,故仅为系统的零状态模型,不能反映零输入响应的动态特征 ,但在t=0-时,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各变量对平衡点的增量为零。条件容易设置。,传递函数的性质,传递函数的三种表达形式 多项式形式 零极点形式 因子连乘积形式,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因式分

14、解,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2-3 动态结构图及其 等效变换,动态结构图,结构图的等效变换,梅森公式,动 态 结 构 图,动态结构图是控制系统的一种数学模型,是系统原理图与数学方程的结合,既补充了原理图所缺少的定量描述,又避免了纯数学的抽象运算,从结构图上可以用方框进行运算,也可以直观了解各元部件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从系统结构图可以方便地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1.1,动态结构图的四种基本单元,系统动态结构图的绘制,写出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和象方程(或传递函数); 选择输入、输出信号,绘出各元部件的方框图; 根据系统内信号流向,将各方框依次连接,得到系统的动态结构图。,例2

15、.3.1 绘出例2.1.6所示双容水箱液位自动调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3) 第2水箱蓄水过程(与水箱1类似):,(2) 水箱1至水箱2的流动过程:,(5) 进水调节阀的作用:,(4) 浮子、杠杆和阀门的运动:,(6) 系统动态结构图:,Q2,例2.3.3 试建立图示二级RC网络的动态结构图。,解: 采用复阻抗概念直接画图,用复数阻抗表示电阻时仍为R,电容的复阻抗为 1/Cs。R1两端的压差uru1乘以 1/R1即为过R1的电流i1。i1i2 即为过 C1的电流,此电流乘以容抗 1/C1s 即为电压 u1(即第二级的输入电压)。而 R2 两端的压差u1uc乘以 1/R2 即为过 R2 的电流 i2, i2乘以容抗1/C2s即为输出电压uc。,二级网络动态结构图,二级网络的动态结构不同于两个一级网络动态结构的串联,电流i2经反馈作用影响u1,后一级网络对前级网络的这种反作用称为负载效应,后一级网络为前级的负载。,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1.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 总的传递函数等于各个串联环节的传递函数的乘积,2.并联结构的等效变换 总传递函数等于各个并联环节的传递函数的代数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